户外探索 > 汾阳龙泉村村名与文物风物传说

汾阳龙泉村村名与文物风物传说

发布日期:2025-04-29 16:31 601人浏览 文章来源:吕梁新闻网

  汾阳龙泉村原先叫板井村,说起村名由来,还有一段神奇动听的民间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因属丘陵地带,所以山岭突兀,水源缺乏,满目荒凉。但在深沟底部一处较为平坦的地段,有一块硕大的石片平放在地上,在它的周围每到每年春、夏两季,总见绿草青青,长势旺盛,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世外桃源”。有一年春天的一天上午,有一位不知姓名的神仙心怀善意,欲想造福人间,改变这片荒野之地的面貌,于是便驾起祥云,向西行进,飘落在这块“世外桃源”前。这位神仙用双手轻轻搬起那块石片,霎时显现出一个碗口粗的泉眼,随着一股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并向四面八方流去。这位神仙心愿已了,于是便又驾起祥云,返回洞府。从此,由于这里成为风水宝地,所以先后有褚、于、马、封等家族的先祖迁来定居,并都建立房屋。据现今村里老辈人提供说,相传马氏先祖于明代永乐年间由陕西圪针店经洪洞移民来到此地。随着星移斗转,岁月匆匆,人口繁衍,这里逐步形成村落。居民们感念那位神仙的相助之恩,并根据“搬石现泉”的民间传说,确定村名为“搬井村”,再后来由于“搬”与“板”两字属同音字,因此又把“搬井村”改名为“板井村”。


  据村里已高龄87岁的老党员马丕浒和也已高龄84岁的老干部于泰提供说,龙泉村原名叫板井村,究此村名的由来,是据传说村里原有两块状似板块儿的大红沙石,其底部渗水,常年不停。另还有三眼水井,水深约一丈,并且水质特佳,清冽甘甜。每逢天旱,其中特别是光绪三年连遭大旱年间,汾阳城西一带百姓都驴驮肩挑,前来这里取水,由此,致使板井村在全县闻名遐迩,深入民心。后来经文化人于泰的伯父、时任板井村村长于慧贤提议,再由村公所实施,把板井村改名为龙泉村。不管村名叫什么,都与水有关。两位老人都还说,村庄改名大会的举行发生在1933年(民国22年),至今已有90年。举行大会的那一天,村长于慧贤还特地邀请汾阳城西张家堡、黄嶂、河堤、杏湾等18个农村的村长以及众多社会有识之士前来参加。这次大会议程项目多,场面十分隆重,实现了一次改名,一举成功,这些历史史实都是两位老人各自听取他们的父亲告诉的。


  据马丕浒老人还提供说,相传板井村的创建人是荆氏、马氏、于氏3氏家族的先祖,但因时间磨蚀与诸多历史缘由,现今村里没有了荆氏家族的族人。


  据1938年(民国27年)《汾阳遗事》(刘天成著)和《吕梁地名志》对板井村记载为:村里马、于姓多,有村小学。又据2020年年底统计,村里姓氏增加,计有马、于、褚、俞、王、雷、魏、胡、樊、张、蔡、赵、封、郝,其中于、马两姓家族人口最多。


  村里栽植的槐树有很多,其中“八槐街”就是因栽植8棵槐树得名。村里有一棵年轮很长的老槐树,是它见证了村史悠久。据马氏族人马德芳提供说,早在1953年,山西省地质勘探队前来村里勘测地质时,他们携带的地图上就标有这棵老槐树。这棵老槐树挺立在村西的山神庙前,树高约10米,腰粗四个人难以合抱。俗话说“千年的松柏,万年的老槐”,其寓意是说松树、柏树寿命很长,而老槐树的寿命更长。关于村里的这棵老槐树,据村里一位已高龄92岁的老村民听他的老爷爷说,他的老爷爷在小时候看到的老槐树就是这么高,这么粗,在他看来,老槐树至少应该有一千多年的树龄了,现在在汾阳市文旅局留有专门记载。每到春、夏季节,老槐树那茂密的枝条、翠绿的叶片还展示了年轻生命的活力。心怀善念的村人们给树上挂上小锁,扎上红布条,这不仅是向它祈求、向它祝愿,以期望它保佑家宅平安,同时也期盼它延年益寿。据说树老空心,是自然规律,但老槐树的空心却是事出有因。有一年冬天,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在老槐树旁边点火取暖,因当时刮着西北风,竟不慎将通红的碎枝烂叶随风飘落在老槐树的主干上。由于主干体内的木质大多枯腐,加之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枯木很快燃烧起来。尽管这几个年轻人齐心奋力扑灭,但主干体内已被烧成空心。事后,村人们虽狠狠地责罚了这几个玩火的年轻人,但又担忧老槐树难逃此劫。谁知,奇迹出现了,老槐树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俗话说,人活脸面树活皮,其寓意是说人活着应体面,应有尊严,有人格,有品质,树只要树皮还在,就不会枯亡。事实确是这样,这棵空心的老槐树正是依靠坚韧的外皮,源源不断地从大地里吸取到维系生命的乳汁,输送到枝条和叶片上,再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把营养物质输送给母体,由此促使老槐树血液循环畅通,每年春天都有新枝、新叶滋生,得以延续,年年开花,岁岁结荚,生命不息,生长不止。如今的老槐树依然傲然挺立,枝繁叶茂,偶尔随风飘舞,发出哗哗响声,好似在倾诉着人间沧桑世态炎凉,讲述着家乡发展巨变的故事。这棵老槐树现在在汾阳市文旅部门也留有记载,并设专人予以有效保护。这棵老槐树生长在道路旁边一个兀立着的小土丘上,小土丘南北两端都是平均宽度约2米、深度约1.6米的沟道。小土丘周围显露出的许多条树根根须上和两条沟道的底部,都不停歇地渗出清泉水,滋润着方圆约一亩地的农田。相传,在这棵老槐树周围的地底下,不知在哪朝哪代,就埋藏下7面大铜锅,每面大铜锅又各自压着一个水泉眼。这个民间传说连续在几代村人中流传,但却始终未能被证实“有”或被否定“无”。直到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龙泉大队(当时建制)党支部、管委会为了扩大水源,曾组织大批劳动力在这里实施“深挖找锅”工程,结果连一面铜锅也没有发现。村里人这才醒悟到,传说毕竟是传说,这里之所以会出现自流水,科学的解释应该是地下土层水系结构的变化所导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龙泉村党支部、村委会又组织大批劳动力从这里安设管道全长约2公里,把这股水引到村里,并分送到各家各户,用于人畜饮用。


  行文至此,可以这样说明:关于“板井村村名由来”的传说和“板井村”改名为“龙泉村”的历史史实,都应该与这股“自来水”密切相关。


  村里南梁上还有一棵老柏树,树龄也大约在500年以上。


  村里的文物古迹还有很多,最为著名的是位于村中心地域上现在建立村小学的栖隐寺。据马丕浒提供说,栖隐寺就是各路神仙路过村里休息的地方。又据相关史料记载,该寺建立于唐代,重修于明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门前挂着一面大钟,敲击时声音特别洪亮,据说十里以外都能清晰地听到。寺庙大院里建立4个花池,全都种植着石叶花。这种花既艳丽美观,叶皮和叶根还都是珍贵的中药材。村里现保藏有一块刻有重修“栖隐禅院”字样的石碑,其石碑碑文上出现有马氏姓氏。寺内塑造着许多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其中有佛祖释迦牟尼、弥勒佛等。像栖隐寺这么规模宏大、建筑奇特的寺庙全汾阳县有四座,其中包括邻村张家堡村的福昌寺。


  村里的文物古迹还有龙王庙、真武庙、土地庙、观音庙、关公庙、四大天王庙、三神庙、马王庙、麻衣仙姑庙、小戏台、摩崖石刻等,其中麻衣仙姑庙重修时留有碑文记载,该石碑现在村“两委”办公大院门前妥善保藏。这些庙宇现在大多毁弃,四大天王庙拆除后,砖木全部拉运到张家堡村,重新建立了学校。仅有摩崖石刻在汾阳市文旅部门留有记载,并设专人予以有效保护。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