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山奇峰秀峡谷深 长安高速穿古村

山奇峰秀峡谷深 长安高速穿古村

发布日期:2019-12-17 15:07 6112人浏览 文章来源:上党晚报


1.jpg

2.jpg



        无限风光在险峰。太行山的风光雄奇壮观,奇峰峻岭、峡谷瀑布,吸引着众多游人前往。就在太行山千岩万壑之间,藏着无数个幽深僻静的小山村,长治市平顺县虹梯关乡龙柏庵村就是其中一个。如果不是长安高速路穿村而过,将沉寂的山村唤醒,这个适合避世隐居的小山村还少为人所知。


        龙柏庵村位于平顺县东南的通天峡景区附近,下辖户宿、龙柏庵、龙柏沟等七个自然村。几个小山村藏在大山的褶皱里,几户到几十户不等,全部户籍人口才401 人。这里地处晋豫两省交界,西边距离通天峡景区只有几公里,东边毗邻河南林州市任村镇15 公里,南距河南林虑山景区、红旗渠景区都不到20 公里。虽然山下的峡谷深沟就是古代晋豫之间的交通道路虹霓河谷,但深藏大山里的这些小山村,交通依然闭塞,几近与世隔绝。


        这里山奇峰秀、峡谷幽深、林木葱茏,常年气候温和,因为交通不便,十分适于隐居修行。在历史上,也的确有道士在此地凿岩作穴,避世修行。不仅如此,这里的奇峰怪石、庵观寺庙也有诸多神奇的传说。比如王莽赶刘秀留下的汉王寨、“龙生虎奶鹰搭棚”的黄巢、玉皇殿背后会“长高”的土圪堆等等,为古山村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无数的魅力。


奇峰峻岭地,粗犷民居美


        很难想象封闭幽静的古山村龙柏庵在没有被高速路唤醒之前是什么样子,直到我们走进它,才恍然发觉,这是个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的山村。传统风貌的石板路、石墙、石板屋瓦与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组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古朴风貌。


        龙柏庵村的几个自然庄彼此相隔不远,但都掩映在茂密的树林中,房屋分布在峡谷的半腰上,高差很大。房屋的材质基本以当地产的紫砂石为主,木材、土坯为辅。而且墙面并不平整,除了个别比较富裕的人家之外,大多数人家的房墙都很粗糙,石块也不规整,颜色也不统一,别具一种粗犷之美。不过,单从建造技艺上来说,能把无数不规整的石块砌成规整方正的房屋,绝对是一项技巧很高的手艺。


        房屋背靠大山,前临峡谷高崖,平面并不宽裕,所以,这里的石头房屋以两层为主,尽量往高处发展。连接它们的石板路也很狭窄,高低盘折,抬腿迈步之间,就叩响了通往农耕社会的路。往房前一望,是条条缕缕的梯田,仿佛一条条等高线,绕着山峰丘陵画弧线,梯田被打理得整整齐齐,极具视觉美感。 

 

        这里的房屋粗糙得自然,几百年风雨侵蚀下来,与自然融为一体,丝毫没有突兀感。以其中一家为例,这家人的房屋干脆就借着一块巨石,靠着它盖起了二层楼。一时之间,分不清到底是房屋里长出了一块巨石,还是巨石上长出了一座房屋。除了这些各具特点的古旧房屋之外,它们也有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的房屋都是用石板覆顶,一片片半米见方的石板上下交叠铺砌,形成了鱼鳞状的花纹,别具特色。这些石板瓦历经风吹日晒雨淋,都已是苍黑色,沧桑感十足。


        一路走下来,看到的几乎都是比较原始简朴的存在,村民对房屋的装饰几乎毫不用心,完全顺其自然。木雕、石雕这些常见的房屋细节雕饰,这里几乎看不到。仅有的一两户看起来比较殷实的人家,能找到的石雕仅仅是在迎风石和天地窑的拱券上有些斜纹浅刻,花样图案啥的一概没有。


        在时光的流逝中,在大自然的风雨洗礼下,这些外观粗糙简陋的石头房子色彩逐渐暗淡,在各种树木的掩映下,变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像是一件件纯天然的作品,仿佛本来就是那样,非常和谐。仔细欣赏,还能发现一种原始粗犷的自然之美,这也许就是龙柏庵村独特的古朴魅力吧。


山顶有寺庙,名人传说奇


        全村最豪华的建筑当属玉皇殿了,它也是全村唯一部分采用砖瓦的建筑。除了青石根基外,玉皇殿的前墙和两侧山墙都用的是青砖,屋顶也是比较高级的筒瓦。它也有简单的雕饰,墀头、柱础部分有简单的石雕花纹,显示出不一般的待遇。


        玉皇殿又叫玉帝庙,位于一处高山顶上,周围全是挺立的古柏。这些古柏中,最大的一棵形似龙头。又由于村中过去有一座尼姑庵,所以村庄得名龙柏庵。不过现如今,这代表村名的最老古柏和尼姑庵都已被毁,无处寻迹了。倒是这个古朴的村名留了下来,留给后人诸多想象的空间。


        玉帝庙所在山顶是一片面积较大的空地,从古至今一直是龙柏庵村民举行祭神祈福赛社的重要活动场所。该庙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皆有重修,一进院落布局。北面是三间大小的玉皇殿,坐落在1.2 米的青石台基上;南面是戏台,坐落在1.5 米的青石台基上。殿前有古碑三通,记载了重修玉皇庙的经过。殿内神像下的巨大石供桌前立面上刻有文字,上面记载着捐者的姓名及捐献供桌的经过。文字内有“安阳县伦掌”“余(榆)社县”“潞城县”等地名及石匠、社首等相关人名,可以推断出此庙当时影响力遍及周边各县。


        在古老的戏台上,屏风背后,有当时唱戏时戏班子留下的各种杂乱的题壁,记录了戏班子名号、唱的戏名以及年代等等,写满了整个屏风,由此可见玉帝庙当时香火之旺盛。


        此庙还有一个神奇之处,那就是正殿背后的土丘,当地百姓俗称的土圪堆,竟然会悄悄往高长。原先庙后的地面就在根基附近,现在已经“长”到了后墙的一半高,很神奇,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原因何在。


        除此以外,关于那个已经被毁的尼姑庵,还有更为神奇的传说。这个传说涉及一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农民起义领袖——唐朝末年的黄巢。黄巢成年后屡次科举都名落孙山,于是怀恨写下《不第后赋菊》一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透露出一种浓浓的报复意味。这也成为他起义后杀进长安,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的一个伏笔。


        黄巢的功过是非自有专门的史家去评说,这里单讲在龙柏庵村关于他的出生传说。传说尼姑庵里住着一位尼姑,有一天夜里梦到自己生了一个婴儿,结果天亮后发现竟然真有一个婴儿躺在自己怀里,这可把她吓坏了。咋办呢?尼姑只好偷偷将婴儿丢弃在村下十余里地的官道边。这个婴儿命很大,一连几天,都有老虎过来喂他吃奶;日头高了,就有鹰张开翅膀为他遮凉。


        附近虹霓村海会院方丈明惠大师从林州化缘回来,经过此地时,听到有婴儿啼哭。他寻声找去,有一只猛虎起身走开,露出了怀中的婴儿,抬头一看,头顶有鹰在盘旋。明惠大师就把婴儿抱回寺院收养,教他读书习武,并给他取名黄巢。后来黄巢起义建立大齐国,所以有传说称黄巢是天上青龙星转世。这一段婴儿时的经历就是当地流传的“龙生虎奶鹰搭棚”的故事。


        类似的故事曾经在孔子、项羽等诸多历史名人身上流传过,民间传说大多附会,往往神化名人,所以切不可当真。


高崖风景佳,道士来修行


        龙柏庵村幽静奇美的环境适合修心养性,而且还真有道士在此寻觅宝地,凿岩作穴,辛苦修行,最后留下了一处名叫老道岩的洞穴道院和石碑。道院地处高崖绝壁,视野开阔,四周山景绝佳,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人文风光古迹。


        老道岩也叫恒凤岩,位于龙柏庵村东的关界岭高崖中,上下都是百丈悬崖,只有一条小路可以绕上去。山路崎岖不平,沿路上去,可以欣赏漫山的美景。时值深秋,满山五彩斑斓的秋景令人陶醉。陪同的村干部说,如果春天来这里,野花开满四面山坡,五颜六色,景色更美。


        老道岩所在是一处直立崖壁上的凹陷处,据洞穴内的石碑记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 ),长子道士王道万云游各地,路经此地时,发现这里风景绝美,就选在这里修行。他借悬崖凹陷处挖凿扩大,历时十年,修建成了一所占地面积很大的洞穴道院。道院悬崖下有一口泉水井,也是他挖出的,至今泉水长流不息,依旧在使用。


       王道士挖凿而成的洞穴有一大一小两个,都是敞口形,小的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大的面积超过一百平方米,现场还遗留有石床、石桌、石灶台。记录创建历史的石碑立在崖壁下,伴着空荡荡的岩洞,显得十分孤寂冷清。


        道院背靠关界岭大山,面向峡谷,四面环山。从这里往西边望去,可以看到玉帝庙,还能看到一个孤山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山顶有五块大石头,像五指一样分立在山顶,村民们叫它“莲花垴”。喜欢讲古的人叫它“汉王寨”,说是西汉时,王莽篡夺刘家江山后,追杀刘姓。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自然成为王莽追杀的对象。刘秀四处躲避,逃到了这处孤山峰上,筑寨防御,所以,这个孤山峰被称为“汉王寨”。显然,这又是个扑朔迷离的附会故事。不过,故事也从侧面说明了此地的险峻。


        古朴的村庄,奇秀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这一切构成了龙柏庵村无穷的魅力。过去它是一个深藏在太行山腹地的古朴山村,村民们过着宁静而不受打扰的农耕生活。如今,山西长治到河南安阳的高速路劈开山崖,贯通高山,从村中一穿而过,彻底将古老的山村唤醒,也揭开了一个古老山村的传统面纱。(胡海涛 文/图)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