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雀楼
普救寺
黄河大铁牛
永济,古称蒲坂、蒲州。当年,唐朝定都长安,以洛阳为陪都、太原为北都,蒲州则因“三晋之门户、陕洛之要枢”的军事战略地位,在公元721年被定为“中都河中府”,这让蒲州成为公元八世纪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永济历史遗存很多,你可以站在鹳雀楼上,体会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壮阔心胸,也可以在黄河大铁牛前,感知大唐中都的繁荣盛景;抑或是站在蒲州故城遗址的斑驳城墙下,仰望历史之苍茫。
四尊大铁牛,见证大唐之荣耀
永济是一个因黄河而生的城池,那一座黄河铁浮桥,更和古蒲州城息息相关。来永济,一定要先去看看黄河大铁牛,那是代表着一个辉煌时代的荣耀之作。
回到千年以前,黄河之上,一直有浮桥连接着西安与蒲州,只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怎能轻易被人“驯服”,它总会闹点“小脾气”,那浮桥可就遭了殃。唐开元十二年,竹板做成的浮桥毁于黄河水患之中,唐玄宗就命中书令张说修筑新的浮桥。自那以后,作为连接蒲州和西安之间最重要的通道,浮桥一直使用到金末元初。
黄河大铁牛代表着古代铸造技术的最高水平,见证了大唐盛世的繁荣,浮桥最终毁于战火。之后,黄河几次改道,泥沙逐渐堆积,蒲津这个古渡口逐渐变成了河滩地,黄河大铁牛也被深埋于黄沙,直到1989年才重见天日。今日的蒲津渡已经成为遗址博物馆,四尊大铁牛和相伴它们左右的铁人们,在原址上抬高了12米,成为众人回望历史的证物。
一座蒲州城,回想大唐繁华
除了黄河大铁牛外,在蒲津渡遗址还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蒲州城的城墙。这段城墙位于黄河大铁牛的东侧,也就是说只有过了黄河铁索浮桥,才算到达了蒲州城的城墙根下。这段城墙原本高12米,后因泥沙堆积的缘故,现只露出地面3米左右。这一发现,被评为2016年山西省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2017年,河津的固镇窑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出现,就得益于蒲州城考古发掘工作。当时,考古工作者在蒲州城发现了一批高等级的细白瓷,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河津。学者们推测,能使用如此高规格瓷器的人,显然不会是一般人,他们所居的城池,也不是一座普通的城。
蒲州城的西门旧址在蒲津渡遗址的东南角,现存的城墙是明朝时修建的,一些城砖还保留了下来,上面刻有“蒲郡城”的字样。从外观上看,你并不觉得有任何特殊,但走进其中就会发现,这是一座完整的“瓮城”,如果敌人不明就里,贸然闯进来,城门一关就会被“瓮中捉鳖”。
“蒲州城最早建于北魏,唐代两次建中都,最为繁华。”蒲州城文管处工作人员赵蕊说。2016年在对蒲州城进行考古发掘时,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一段不晚于唐代的夯土城墙,说明明朝的“蒲郡城”也是在唐代城池上修建的。
站在西门瓮城的城墙上,看着残存的城墙,看着斑驳的包砖,想着久远的历史,内心不免有些感喟——隋朝末年,李渊驻守太原,兼管蒲州,夺得天下后对曾经驻扎的蒲州也有偏爱;李世民率军征战九年,每次都是从蒲州出兵,登基称帝后,免去蒲州两年的赋税。有父子两代帝王的重视,蒲州迅速繁荣起来。当时,想必这里曾经也是广厦华屋、车水马龙,巍巍然黄河岸边一座雄城。
在永济,还有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名为栖岩寺,位于韩阳镇下寺村东南的中条山上,相传,栖岩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避暑胜地,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他就带着杨玉环来此地避暑,这里和五公里之外的贵妃池遥相呼应——据传,杨玉环就是永济市韩阳镇独头村人,人们也叫那里杨妃村。
五绝鹳雀诗,唱出大唐气象
因为一首诗,鹳雀楼名垂千古。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矗立在黄河岸边。当时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为观察对岸敌情,下令修建此楼。唐朝一统天下,这座“望敌楼”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成为文人墨客竞相登临咏叹的名胜,并纷纷留下名篇,当然,其中最有名的还是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中国人几乎都能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言并不华丽,但平实中透露着大唐雄浑的盛世气象。
金元交战时期,鹳雀楼毁于战火中。2002年,新鹳雀楼落成,按照王之涣那首诗的意境,古建专家们确定了鹳雀楼的建筑形制和高度,以此来确保大众能在登高远眺之时,尽览平静、细腻的黄河,感受《登鹳雀楼》的大气和磅礴。
在永济,因为文学作品而被世人皆知的景点还有一个,那就是普救寺。这座始建于武则天时期的佛教禅院,因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而知名。崔莺莺崇尚自由,敢于追求爱情的形象,虽是艺术家的虚构,某种程度上也是唐人奔放气质的反映。(孙轶琼/文 永济市委宣传部/图 )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