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夕阳 赵志国/摄
残阳烽火 赵志国/摄
见证历史 赵志国/摄
明长城
暮归 赵云城摄于应县长彦村
日落边墙 赵志国/摄
岁月痕迹 赵志国/摄
蜿蜒万里 赵云城摄于应县小石口
祥和 赵云城摄于应县南山明长城
御风 赵云城摄于应县南山明长城
远去记忆 赵志国/摄
雪域古堡 赵云城摄于应县狼峪村
北楼口长城 赵云城/摄
北楼口长城 赵云城摄于应县北楼口
远去记忆 赵志国/摄
据《明史·地理志》载:应县明时为应州,属大同府辖,“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楼、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
明长城在应县境内的基本走向为:由东安峪向东北方向经马岚口、茹越口、小石口、大石口至北楼口。从北楼口,经康峪、徐峪,向东北出应县境,入浑源县黄沙口地界。长城在应县境内长度49.4千米,共残存黄土夯筑墩台69座。
——马岚口段。长城入应县界后至马岚口,没有筑墙痕迹,有15座残存的夯土墩台。马岚口关今仍有应县通往繁峙县的人行小路,关口处存夯土墙残迹。
——茹越口段。由马岚口经瓦窑沟村、赵老沟村至茹越口段,只见有残存夯土墩台,未见筑墙。万历《应州志》州境图上,在茹越口东画有茹越山,可知此关因山而得名。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据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载:茹越口,有堡,周围八十五丈,洪武二年置巡检司。1937年9月28日,日军攻雁门关不克,由茹越口南侵进入繁峙。
——小石口段。长城由茹越口过护驾岗、狼峪至小石口段,残存黄土夯筑的墩台。在接近小石口段,间有3~5米高的筑墙。小石口因与大石口相对应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正德九年筑,城周二里有奇。” 由小石口向北偏东至大石口段,沿山梁有黄土夯筑的城墙,虽大部残圮严重,但遗址尚清晰。有些局部地段,墙体高约5米以上,较为完整。
——大石口段。大石口,因大石峪而得名。大石口宽约300米,今应县经砂河至繁峙的公路干线由此经过。从大石口至北楼口未见筑墙,只在牛槽峪、兴旺坡、王家窑三个村南的山坡上,共残存有19座黄土夯筑墩台。
——北楼口段。北楼口又名北楼关,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关口处有城堡一座,是“三关统帅”和“各国使节”所驻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筑,嘉靖二十三年、万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备兵使者驻也。”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东、南、北三门皆已不存,仅存西门,泥沙淤积地下。城堡遭到严重破坏,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其余部分的包砖拆毁。从残存的夯土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方国一)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