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展示 > 行走在朔州内长城(应县段)

行走在朔州内长城(应县段)

发布日期:2019-10-24 10:36 7374人浏览 文章来源:朔州市新闻中心



1.jpg

边塞夕阳  赵志国/摄


2.jpg

残阳烽火  赵志国/摄


3.jpg

见证历史  赵志国/摄


4.jpg

明长城


5.jpg

暮归  赵云城摄于应县长彦村


6.jpg

日落边墙  赵志国/摄


7.jpg

岁月痕迹  赵志国/摄


8.jpg

蜿蜒万里  赵云城摄于应县小石口


9.jpg

祥和  赵云城摄于应县南山明长城


10.jpg

御风  赵云城摄于应县南山明长城


11.jpg

远去记忆  赵志国/摄


12.jpg

雪域古堡  赵云城摄于应县狼峪村


13.jpg

北楼口长城  赵云城/摄


14.jpg

北楼口长城  赵云城摄于应县北楼口


15.jpg

远去记忆  赵志国/摄


        据《明史·地理志》载:应县明时为应州,属大同府辖,“西有小石口巡检司,东南有胡峪口巡检司,南有茹越口巡检司。又有北楼、大石等口,路通繁峙县”。


        明长城在应县境内的基本走向为:由东安峪向东北方向经马岚口、茹越口、小石口、大石口至北楼口。从北楼口,经康峪、徐峪,向东北出应县境,入浑源县黄沙口地界。长城在应县境内长度49.4千米,共残存黄土夯筑墩台69座。


        ——马岚口段。长城入应县界后至马岚口,没有筑墙痕迹,有15座残存的夯土墩台。马岚口关今仍有应县通往繁峙县的人行小路,关口处存夯土墙残迹。


        ——茹越口段。由马岚口经瓦窑沟村、赵老沟村至茹越口段,只见有残存夯土墩台,未见筑墙。万历《应州志》州境图上,在茹越口东画有茹越山,可知此关因山而得名。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据明成化版《山西通志》载:茹越口,有堡,周围八十五丈,洪武二年置巡检司。1937年9月28日,日军攻雁门关不克,由茹越口南侵进入繁峙。


        ——小石口段。长城由茹越口过护驾岗、狼峪至小石口段,残存黄土夯筑的墩台。在接近小石口段,间有3~5米高的筑墙。小石口因与大石口相对应而得名。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正德九年筑,城周二里有奇。” 由小石口向北偏东至大石口段,沿山梁有黄土夯筑的城墙,虽大部残圮严重,但遗址尚清晰。有些局部地段,墙体高约5米以上,较为完整。


        ——大石口段。大石口,因大石峪而得名。大石口宽约300米,今应县经砂河至繁峙的公路干线由此经过。从大石口至北楼口未见筑墙,只在牛槽峪、兴旺坡、王家窑三个村南的山坡上,共残存有19座黄土夯筑墩台。


        ——北楼口段。北楼口又名北楼关,是翠微山麓的一个最大隘口,东接平型关,西连雁门关。关口处有城堡一座,是“三关统帅”和“各国使节”所驻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堡城正德九年筑,嘉靖二十三年、万历五年增修,周四里有奇,备兵使者驻也。”北楼口堡,四面各开一门,今东、南、北三门皆已不存,仅存西门,泥沙淤积地下。城堡遭到严重破坏,砖包墙仅西北角部分残存,其余部分的包砖拆毁。从残存的夯土墙尚可辨出原堡规模。(方国一)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