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攻略 > 大美左云·塞上长城 ——左云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美左云·塞上长城 ——左云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目标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09-17 10:34 1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近年来,左云县积极培育“大美左云·塞上长城”文化品牌,启动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文”为媒,以“旅”铺路,激发文旅市场新活力。抢抓全省长城旅游板块建设契机,发挥地域文脉特色,吸引城市居民和亲子家庭等主要客源,打造边塞田园生活、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以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彩虹欢乐跑、花海电音节为媒介,吸引周边游客来看赛事、游长城、尝美食、赏美景。深耕“旅游+”“+旅游”,设计“长城文化+自然生态”“民俗体验+美食之旅”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力做好文旅服务“提质”文章,强化综合治理,推进服务标准化,持续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沿线农村人口增收致富。


长城串珠连古今

雄关胜景引客来


  九月的左云,群山巍若龙脊,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如银练缠绕其间,驱车行驶其间,犹如踏入一幅壮丽的山水长卷。远望,古老的长城在初秋的阳光下蜿蜒起伏、气势恢宏;近观,葵花迎风绽放,金色花海与湛蓝天空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塞上锦绣图。


image.png

云雾飘渺中的镇宁箭楼。


  这条蜿蜒在群山之间的旅游公路,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贯穿古今的文化长廊,将左云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景观串联起来。摩天岭上,烽火台屹立千年,诉说着边塞风云;月华池畔,倒映着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倩影。八台子天主教圣母堂独特的身影与长城文明对话,圣泉潺潺流淌着不老传说,箭楼巍然矗立见证时代变迁——这片蕴藏着厚重历史与壮美风光的土地,正以昂扬之姿谱写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近年来,左云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做精做细旅游文章,立足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为线、沿线村庄为点、标志性节点建设为缀、长城文化为魂的理念,精心规划设计,形成点线结合、农文旅相融、人与自然共生的旅游经济带,持续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站在摩天岭长城之上,极目远眺,群山巍峨,长城蜿蜒。这里的长城保存完好,敌台、烽火台星罗棋布。来自北京的摄影爱好者何安然早已架好相机,等待着捕捉长城与日出交相辉映的绝美瞬间,“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诉说着历史。”


image.png

骑行爱好者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骑行。


  此时,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左云段已经开始热闹起来。自驾游车队如彩练般蜿蜒前行,骑行爱好者们穿梭其间,不时停下拍照留念。来自太原的骑行爱好者李伟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兴奋地说:“这条公路太适合骑行了,沿途风景美不胜收,配套设施也很完善。”


  摩天岭上八台子天主教圣母堂这座哥特式教堂遗址与古长城并立,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残存的教堂钟楼依然挺拔,与不远处的长城敌台遥相呼应,见证着东西方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对话与融合。每年都有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文化学者慕名而来,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寻找创作灵感和历史印记。


  在长城脊背侧旁,有一座如弯弓般的袖珍小城——月华池。它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虽然周长只有短短248米,却是当年威鲁口关城和走西口通道的重要一段。如今正午时分,池边亭旁停满了车,游客们在山风中惬意小憩,孩子们奔跑嬉闹,笑声清脆,穿透山谷。从大同来的刘文林带着家人一边游玩一边感慨:“能让孩子既拥抱自然,又触摸历史,这样的地方带娃来再合适不过了。”


image.png

天池圣泉风光秀丽、景色怡人。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如一条纽带,将沿线的景点、村落串联起来。暑期里,公路上自驾车辆络绎不绝,骑行爱好者们迎着风穿梭,感受“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惬意。


业态融合兴全域

边塞文旅万象新


  秋日的左云,天高云淡,摩天岭长城脚下的葵花田里,金灿灿的花盘迎着阳光颔首,来自太原的游客李晓艳举着手机穿梭其间,镜头里定格下花海与古长城交相辉映的画面。“没想到左云藏着这样的景色,比画卷还动人!”她的赞叹,道出了无数游客对这片塞北大地的惊喜。


image.png

葵花绚烂绽放。


  暮色四合,长城一号旅游公路旁的QING舍·瑰秀里民宿亮起暖光。孩子们雀跃着掠过旋转木马,追逐岩羊踪影;年轻人散坐帐篷下仰观星垂,或倚着酒吧吧台浅笑碰杯;长辈运笔挥毫,棋子落盘声声清越。恒温泳池波光粼粼,阳光房内欢声笑语。摩天岭长城在暮色中苍茫静卧,将尘世喧哗温柔阻断。


  长城脚下的热闹,是左云文旅最鲜活的注脚。近年来,左云县以长城文化为魂、生态经济为翼,沿着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铺展文旅融合画卷,让古老边塞焕发新生机。从摩天岭风景名胜区的烽火台到管家堡乡的葵海,从长城小镇的露营帐篷到黑土口村的民宿院落,构建起了集研学旅行、户外运动、沉浸式游乐等特色文旅于一体的产业矩阵,白羊大地处处涌动着“文旅+”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生态与文化的碰撞,催生了更多“诗与远方”。初秋的左云,远山如黛,花海如潮,随处可见背着画板的师生、举着相机的摄影爱好者。学生们在八台子村的古堡前支起画架,将长城的雄伟、边塞的苍凉定格在画布上,“左云的长城既有历史的沧桑,又有生机的鲜活,每次来都有新灵感”。不止于“看风景”,左云正把“流量”变“留量”,长城小镇不断延伸服务业态,帐篷住宿、烧烤骑马、音乐嘉年华、彩虹欢乐跑、篝火晚会、民俗舞蹈、传统戏曲等文旅休闲项目蓬勃发展,游客们在热闹中尽情享受生活。


  文旅火了,受益的是百姓。左云县持续完善摩天岭3A级景区基础设施,建成管家堡长城小镇、房车营地等特色项目,承办山西省公路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生机勃勃的生态文旅产业,恰似一座座“绿色银行”,让当地农村“借景生金”,长城脚下的黑土口村盘活古院落,建起民宿与驿站,引回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创业。沿着古长城,八台子、徐达窑、金家沟等村建成20多家“长城人家”“古堡人家”,昔日面朝黄土的农民,如今稳稳端起了旅游“金饭碗”。


  更令人欣喜的是,文旅融合激活了特色产业。初秋时节,从管家堡乡的田间到三屯乡的坡地,全县10万亩葵花进入盛花期,漫山遍野的向日葵将大地渲染成一片金黄。10万亩葵花不仅是“景观”,更是“产业”。花期里,游客纷至沓来;花谢后,葵花籽经低温烘焙成“晋状元”原味瓜子,秸秆加工成饲料,实现“全株利用”。管家堡乡农民刘大爷种了一辈子葵花,如今成了“导游+销售员”,“以前卖瓜子论斤,现在游客来了,连带着葵花油、秸秆饲料都成了宝,一亩地多挣好几百元。”


image.png

月华池风景如画。


  从“一季游”到“四季旺”,左云的文旅版图不断拓展。春季,长城驿站的“大同好粮”体验店人头攒动,黄花饼、沙棘糕等特产成了抢手货;夏季,自行车赛事在长城一号旅游公路鸣枪,选手们骑行在花海与长城之间;秋季,葵海翻浪,摄影展、书法展接连上演;冬季,民俗展演让边塞年味别样浓。“大美左云·塞上长城”的品牌越叫越响,文旅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


  夕阳西下,摩天岭长城的轮廓被镀上金边,长城小镇的篝火渐渐升起,游客与村民围着篝火跳起民俗舞蹈,歌声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里,古老长城守护着岁月静好,新兴文旅描绘着振兴画卷,一幅农文旅相融、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图景,正在塞北大地徐徐铺展。


非遗织锦承文脉

文创搭桥向未来


  文创如桥,一头连着左云的千年文脉,一头系着全域旅游的蓬勃生机。


  作为边塞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左云县的非遗文创不仅是激活历史记忆的“密码”,更是串联长城遗迹、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的“金线”,为文旅融合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位于云兴镇云兴街社区的青寻叙工作室正是左云文创发展的一个缩影。初秋的阳光斜斜照进工作室,负责人于利芳正俯身制作一条宋锦护颈巾。手掌过处,宋锦特有的暗纹如流水般舒展,巾角刺绣黄花在光线下泛起暖意。这个以当地非遗技艺为根基的文创空间,专注传统丝织工艺的创新与跨界融合。从精致发卡、胸针到实用保健枕,近百种产品琳琅满目。那条绣着黄花的护颈巾,从设计到成品需历经十多道工序,仅黄花刺绣就需成熟绣工花费整整一天。


  今年7月18日,在北京清河站举办的大同城市推介活动中,左云非遗文创大放异彩。一位巴基斯坦旅客对绣品爱不释手,当场购买。一针一线背后,左云非遗正走出乡土,绣出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新图景。于利芳坚持守正创新,“非遗是左云宝贵财富,我们希望以非遗带动就业,让传统美学更有生命力”。


image.png

绣娘们展示绣品。


  同样在初秋的清晨,三屯乡黄家村“白羊绣”工作室里,十余名绣娘正低头忙碌。手中的针线轻盈起落,五彩丝线在布面上蜿蜒成画。她们中既有年过五旬的资深巧手,也有二三十岁的年轻学员。绣坊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手工作品,涵盖传统布艺、刺绣、柳编及现代文创等6大类40多个品种,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


  “过去村里产业薄弱,年轻人外出务工,老年人留守务农。自从建起这个小绣坊,咱们妇女也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位正在缝制布偶的绣娘笑着说。这个小绣坊正是2022年5月黄家村成立的左云县首家“妇女夜校”——“长城脚下绣坊”。曾经“远在深山无人识”的黄家村,通过将刺绣、剪纸等传统工艺融入旅游体验,不仅为农村妇女和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学习技能的平台,更逐步发展成为凝聚巾帼力量、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基地。


  “白羊绣”工作室负责人高芳表示,目前已设立3个专业工作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培训与创作体系。自创建以来,累计培训超过2000人次,培养出138名技艺精湛的刺绣能手,整体团队规模已达400余人。据统计,“白羊绣”工作室已带动160多个低收入家庭实现创业增收,人均月增收约1800元,切实为当地妇女开辟了稳定收入渠道,真正实现了“守着家、抱着娃、挣着钱”的生活愿景。


  为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白羊绣”工作室积极构建“线上电商平台+线下实体店铺”的立体销售网络。产品不仅入驻大同古城多家非遗商店,还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由村民直接推广销售。根据工艺复杂度与材质差异,产品价格梯度合理,既满足高端收藏需求,也兼顾大众消费市场,实现了个性化供给与市场化运营的有效结合。


  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左云县展区设计独具匠心,巧妙融合边塞风情、生态景观与历史文化元素,全方位呈现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与潜力,吸引了大量观众和采购商驻足咨询、合作洽谈。通过这样高规格的展示平台,左云文创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拓宽了合作渠道,让深藏于乡间的非遗手艺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针针脚脚,绣的是山河岁月的斑斓;一丝一缕,织的是增收梦想的芳华。青寻叙的丝织雅致、“白羊绣”的布艺灵动,将长城烽燧的沧桑、边塞田园的诗意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符号。它们让游客在消费中读懂左云故事,在体验中亲近乡土根脉,既为旅游注入灵魂,更让文化有了依托,成为串联“游、购、学、赏”的纽带,推动左云文旅从“看风景”向“品文化”深度转型。


  通过强化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跨界合作,左云的非遗文创事业,正如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传统与创新,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