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守护好千年瑰宝“七彩盐湖”

守护好千年瑰宝“七彩盐湖”

发布日期:2023-05-30 17:14 19703人浏览 文章来源:新华社

  

  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前往陕西途中,考察了运城盐湖,结合展板、展品等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实地察看盐湖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池,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总面积132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于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


  运城,也因“盐运之城”得名。在与盐湖相守的中条山里,始凿于西周初期的虞坂古盐道至今保存着盐运留下的车辙槽印。


  千百年来,从日晒天成、自由捞采,到天日曝晒、集工捞采,再到垦畦浇晒,先民们的产盐工艺日益精进。完整的“垦畦浇晒法”在唐朝时期已经形成,在世界制盐史上首开先例,并沿用至今。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命脉和税收大宗,盐历来被视为“国之大宝”。各朝代在运城盐湖周边修建禁墙,湖区外围修建有防洪体系。历代百姓还完善了盐湖的围堰系统,把盐湖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池塘,由于钾、钠等成分浓度不同,以及湖中盐藻、卤虫的繁殖,在高温和强光作用下,就形成了“七彩盐湖”的美景。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运城盐湖的保护与利用。随着海盐、井盐的大量开发,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千年盐湖逐步停止产食用盐,转向开发芒硝、无水硫酸钠等化工产品。然而,长期的工业生产也使运城盐湖的生态环境一度遭到破坏。


  进入新时代,当地政府坚持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重,减少工业开发、矿产开发,大力恢复“湖”的本来面貌,把运城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为盐湖长远可持续发展预留了资源空间。


  2020年9月,运城盐湖正式启动“退盐还湖”,湖区的工业生产活动被全面清退,堤岸整治、江道疏浚、防汛加固等生态修复专项工程顺利实施,“绿山、治水、活盐、兴产、靓城”综合治理一体推进。同年,《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出台,盐湖保护有了法规依据,保护范围拓展至生态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如今,漫步在盐湖的环湖绿道上,湖水清澈、湖边植物茂盛,成群的飞鸟在湖面上嬉戏,“非水即绿”正成为盐湖区域的新景致。


  生态是盐湖的最大价值。“退盐还湖”两年多来,运城盐湖已成为白天鹅、火烈鸟等200多种野生鸟类栖息的家园,候鸟数量过万只。其中,火烈鸟是盐湖常客,每年7月至12月在湖区觅食活动。当地也因此成为国内观鸟爱好者的打卡地。随着天气回暖,大批候鸟飞临运城盐湖的湿地,给春日的盐湖增添了生机。


  依托千年盐湖以及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运城市正在全力打造集绿色、人文、康养于一体的河东池盐文化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前来。孟夏时节,站在盐湖岸边放眼望去,水禽候鸟簇聚,七彩湖光宛如巨型调色板,美不胜收。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