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马泉沟的农文旅共生“密码”

马泉沟的农文旅共生“密码”

发布日期:2025-11-03 10:30 2144人浏览 文章来源:运城日报

  一叶知秋,一叶见新。眼下,平陆县三门镇马泉沟村迎来了一年中最富诗意的季节。群山环抱之中,以黄栌木为主体的广袤林海,历经风霜,悄然变色,从青绿到橙黄,再到深醉的绯红,宛如一幅巨大的天然油画,层林尽染,绚烂如霞,吸引了众多游人来此观光旅游。从山顶向下望去,除了红叶,家家户户房前晾晒着的柿子同样鲜艳夺目。它们共同化身为驱动马泉沟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不仅构成了这深山里一道火红的亮丽风景线,更谱写了关于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红叶为笔,绘就乡村新画卷


  火红、橙黄、明黄、浅绿……当阵阵秋风拂过马泉沟村,曾经鲜绿的叶子便悄然披上了秋装,在阳光下呈现出迷人的色彩,装饰着整个山谷。


  “我们马泉沟的红叶,要经历绿色、黄色、红色三个鲜明的变色阶段,每年10月中旬开始变色,到了10月25日左右,便进入最为浓烈、壮观的观赏期。”站在村口的观景台上,马泉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艳峰说道,“这片红叶的主体是黄栌木,其间还点缀着柿子树等其他树种,共同构成了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景色。”


image.png

游客在马泉沟红叶景区观赏红叶。


  然而,将一片自然的山林转变为能够吸引八方来客的旅游目的地,仅靠自然界本身的力量还不够。这背后,还有当地政府与村民持续多年的精心养护与系统规划。为了提升游客的观赏体验,三门镇政府及马泉沟村委会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红叶林木的专项养护工作,包括科学的病虫害防治、合理的整形修剪、严密的森林防火巡查以及旅游旺季时的交通疏导与道路维护等。


  “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也是非常关键的,去年,我们投资4000万修建了通往马泉沟村的旅游路,预计今年11月底通车。”三门镇副镇长、马泉沟村原党支部书记葛元龙介绍。这条旅游路通车后,不仅游客往返马泉沟村更加方便,村里的农产品也能更好地“走出去”,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增收。


  如今,景区精心修建的登山步道在林间蜿蜒,引导游客深入美景腹地;几处位置绝佳的观景亭和设计巧妙的拍照打卡点,成为游客驻足停留、捕捉精彩瞬间的热门之地。为了让红叶旅游更具文化内涵和互动性,村里在旅游旺季还会组织戏曲、歌舞、锣鼓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让游客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郁的晋南乡村文化魅力。


  在马泉沟一处观景台上,许多游客聚集于此,只为更好地观赏红叶。“我们是从河南省三门峡市专程过来看红叶的,马泉沟的红叶确实很漂亮,不仅大人能逛好,孩子们也能在这里玩得开心。”游客柴先生说。


  “我们大力发展红叶旅游,初衷就是要借助这一天然资源,吸引游客来此观光,增加村集体收入,拓宽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同时把我们马泉沟村独具特色的水化柿品牌宣传出去,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张艳峰的话点明了红叶旅游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柿子为媒,提升村民收入水平


  眼下,正是制作柿饼的好时节。除了红叶外,村里家家户户晾晒的柿子也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日,在马泉沟村,各家各户都在忙着加工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水化柿。院场里、门前空地、树上、农家屋顶,几乎你能想到的地方,都被柿子占据,映红了这个往日寂静的村庄,透露着些许诗情画意的美。


  “我们家种了五六亩柿子树,从霜降那天开始挂柿子,要挂20天左右,随后再捂一捂、晾一晾,反复四五次,柿饼就制作好了,这个过程得两个多月。”村民郭红霞一边用机器给柿子削皮一边说。


  马泉沟地处中条山腹地,海拔高,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日照充足,降水量大。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使得这里的水化柿成为平陆县独有的柿种珍品,因其用筷子轻微搅动便可自行化开溶解于水中而得名水化柿。这种柿子富含钾、钠、钙等多种微量矿物质元素,含糖量高,深受市场欢迎。


image.png

马泉沟村村民在加工水化柿饼。


  在村里的柿饼晾晒基地,成片的晾晒架整齐排列,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村民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将一个个精心挑选、色泽金黄的柿子均匀地摆放到晾晒架上。他们手法娴熟,不仅动作一气呵成,还能让每个柿子都充分接受阳光和风的洗礼。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效率和标准化水平,许多农户家里都购置了小型削皮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对鲜柿进行初加工,机器快速旋转,几秒钟便削去了薄薄的外皮,为后续制作柿饼做好了准备。


  这种“家家户户削柿皮,晒架层层泛金光”的场景,本身就是一道极具吸引力的乡村民俗风景线,常常引得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甚至亲自上前体验。“我是南方人,没见过北方晾晒柿子的场景,来了之后看到家家户户门口几乎都挂着柿子,觉得特别震撼,很有乡土气息。”家住盐湖区的李女士对此赞不绝口。


  为了避免水化柿在晾晒过程中受到天气影响,提升晾晒的效率,马泉沟村不断改进柿饼晾晒工艺,投资建成了4个水化柿烘烤房及1400平方米的晾晒棚,遇到连阴雨天气也不怕。


  “我们村拥有1200多亩水化柿种植园,年产量在10万斤左右,涉及全村100多户农民。”张艳峰介绍。这些水化柿的销售,早已不局限于线下,马泉沟村通过与平陆县融媒体中心合作,积极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和销售,以此拓宽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产业链正在向下游延伸,除了直接销售鲜柿和传统的柿饼外,还成功开发出了柿子醋、柿子糖等深加工产品,不断探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据张艳峰介绍,过去,由于知名度有限,马泉沟村的水化柿饼在市场上价格平平,每公斤仅能卖到16元左右。如今,借助红叶旅游带来的人气和品牌宣传效应,水化柿饼的市场认可度大幅提升,每公斤价格升至50元到80元,实实在在地提升了种植户的收入。


多元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村民杨东占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提供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等,“周末的时候人是最多的,大多数人来农家乐就是想品尝柴火做出来的农家饭,比如扣碗、土鸡等。”杨东占一边添柴一边说。“我这是自家房子,除了餐饮外,还提供住宿,每年红叶文化旅游节期间,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有。我们每天能接待游客300多人。”


  红叶旅游的兴起,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马泉沟村全面发展的层层涟漪。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村容村貌和旅游人气上。昔日略显沉寂的村庄,如今巷道整洁,标识清晰,游客接待中心、特色民宿、农家乐、乡土小吃街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并投入运营;游客从最初零星的摄影爱好者和周边游客,发展到如今周末单日接待量可达上万人次的规模,昔日的静谧山村已然成为区域性的热门目的地。


  旅游人气的聚集,直接催生了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就业岗位。村民们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他们积极融入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有的像杨东占一样开办农家乐和民宿,为游客提供地道的食宿服务;有的在景区从事保洁、安保、接待等工作;还有的在规划好的摊位上销售当地农产品,如柿子、柿饼、醋等,或是经营地方风味小吃。这些都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马泉沟村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对于未来,张艳峰心中有着清晰的蓝图:“马泉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围绕‘红叶+水化柿’这一双品牌战略作文章,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任务是解决旅游季节性强的问题。“我们正在计划拉长旅游季。”张艳峰阐述道,“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和拓展登山步道,开发不同难度和主题的徒步线路;在景区内增加更多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旅游项目以及独具特色的拍照打卡点;积极推进河道治理项目,改善旅游环境,争取让游客无论哪个季节来到马泉沟村,都能有看头、有玩头。”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美在生态”,让环境优美宜居,更要“富在产业”,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还要“强在治理”,提升乡村的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展望未来,马泉沟村的路径愈发清晰:以生态为本,珍惜并科学利用好红叶这一自然资源;以产业为核,做大做强做优水化柿这一特色农产品,实现产业融合;以文化为魂,深度挖掘和展示地方民俗文化,增强旅游的软实力。通过持续的文旅发展,将进一步带动全村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促进乡风文明的进步,最终形成“红叶红、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治理优”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这个地处深山的村庄,正以其生动的实践,探索着一条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振兴之路。当漫山红叶与金黄柿饼交织成一幅丰收的图景,马泉沟不仅点亮了秋天的山野,更点燃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