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山西工业旅游解锁跨界融合“新风景”

山西工业旅游解锁跨界融合“新风景”

发布日期:2025-11-06 10:25 13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从高耸的井架、幽深的巷道,到成为游客争相探秘的地心奇境;从机器轰鸣、煤尘飞扬的采煤工作面,到变身科普研学的地下博物馆;从醋香四溢、技艺传承的老醋坊,到吸引年轻人打卡的文创乐园……在山西,许多曾经的工业厂矿遗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承载文化、记忆与休闲体验的城市新地标。


  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山西省拥有门类齐全、体系完整的工业基础,煤炭、电力、装备制造、轻纺、酿造等产业积淀深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这些留存下来的工业遗产,不仅见证着山西工业发展的峥嵘岁月,更承载着一代代产业工人的集体记忆。如今,通过创新性的保护利用,这些沉睡的工业遗产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老厂房的“空间再造”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的发展,让山西许多曾经辉煌的老工厂、大企业迁离原址,留下了一片片沉睡的工业遗迹。曾经,斑驳的红砖墙、锈蚀的管道网、巨大的旧机床,是城市发展中的角落;如今,它们却以其独特的时空质感和结构美学,成为创意与灵感迸发的空间,化身为充满魅力的城市新名片。


  “这里以前可是全厂最热闹的地方!”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居住在北京的老工人李启名(化名)来到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呈E字形的原铸造车间群,被改造为涵盖红色记忆、城市记忆、工业记忆、童年记忆、生活记忆的阳泉记忆主题馆。馆内,20世纪的标志性建筑被一一浓缩呈现。


  而在由制芯车间改建的城市书房里,读者们坐在保留着工业痕迹的空间内阅读。这里集书吧、观景台、展演厅、文化创意空间于一体,吸引着年轻人前来“打卡”。


  从时尚一族的“网红打卡地”、摄影爱好者的取景地,到老年人抚今追昔的怀旧地——昔日的阳泉水泵厂,如今以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的新身份重生,成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沉浸式文旅空间。据介绍,自2022年开园以来,园区内涵不断丰富,工人大礼堂、刘慈欣科幻文学馆、工运史馆等相继开放。


  大同“开源一号”文化创意产业园同样书写着老厂房的新故事。其前身是大同市煤气厂,园区内,锈迹斑斑的煤气管道与现代艺术装置交织成趣。这里规划为“五区两街一中心”,从单一的生产空间转型为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产业集聚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一位在此创业的年轻设计师感慨:“这些老建筑有一种独特的气场,能激发创作灵感。将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创意产业结合,是一件‘酷’的事。”


老字号的“活态传承”


  除了老厂房的空间再造,山西一些底蕴深厚的“老字号”也在探索“技艺”与“文化”的活化。“可观、可品、可购”的一站式体验,让许多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技艺得以展示和传播,同时也成为了山西工业旅游闪亮的招牌。


  在汾酒文化景区,扑面而来的酒香让人未饮先醉。来自上海的陈女士在酿造车间亲手体验了“清蒸二次清”的传统技艺,品尝着刚出锅的原浆酒,她感叹道:“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千年工艺,一脉清香’。”作为首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汾酒文化景区内,汾酒博物馆、醉仙楼、酒史长廊等景点串珠成链。游客不仅能深入一线酿造车间,亲眼见证国家级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在现代化的包装线上观看汾酒完成的最后旅程,更能亲自品鉴原浆美酒,参与封坛仪式,在“吃、住、行、游、购、娱”的一站式服务中,畅快过一把品味千年酒文化的“瘾”。每年举办的“汾酒杏花节”,将自然花海与人文酒香完美融合,已成为其独特的文化IP。


  东湖醋园则是“醋都”太原一张飘香的名片。20多年前,为了让深巷中的“老陈醋”走向世界,山西老陈醋集团有限公司开创性地建立了全国首家醋文化旅游园。从此,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以一种可感、可品、可体验的方式,向世人揭开其神秘面纱。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了解老陈醋“蒸、酵、熏、淋、陈”的复杂工艺,感受扑面而来的醇厚酸香,品尝独具特色的老陈醋冰淇淋。它将一项日常的调味品生产,升华为一场关于舌尖与文化的探索之旅,成为热门的旅游打卡地。


  这些“老字号”的实践表明,工业旅游不仅是“看”的旅游,更是“品”和“感”的旅游。通过开放与互动,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老字号便能跨越时空,与新时代的消费者建立起深刻的情感链接,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持续“飘香”。


旧标识的“场景赋能”


  当一些工业遗址因其独特的空间特质和历史背景,难以进行大规模改造或维持生产状态时,“场景赋能”提供了另一种活化思路——通过强化特定场景的体验感,让工业遗产在新的语境下重获生命力。


  晋华宫井下探秘游景区就是这种模式的典范。前身是一座真实运作过的煤矿井,如今游客可以乘坐斜井车深入地下300米。一位年轻游客触摸着岩壁上清晰的煤层纹理,对同伴说:“站在这里,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作‘深入地心’。”该景区完整保留了井下运输系统、通风设备和各时期采煤工艺遗址,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出“一馆八大体验区”。一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母亲感慨:“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教科书都来得生动。”


  而在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工业遗产在另一个维度上实现着价值升华。“10月25日是我们的‘厂庆日’,这一天承载着特别的历史意义。”园区研学部教师何越介绍,这里保留着6处省级文物和17栋国家工业遗产建筑,以及2万余种工业实物遗产。开园以来,园区展现出国防教育、军民融合、文化产业、休闲旅游四位一体的特色,成为传承工业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平潞绸文化园则展现了“场景赋能”的另一种可能。作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园区内60多年前建造的织造车间厂房及办公楼至今保存完整,并且仍在作为一线生产车间使用。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到潞绸织造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目睹一台台历经岁月的老织机依然在织造着华美的丝绸。


  从地下矿井的探险体验到军工文化的教育传承,再到非遗技艺的活态展示,这些工业遗产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利用,成功实现了从“工业标识”到“文化地标”的转变,为山西工业旅游开辟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老厂区的建筑风格,折射着时代的特色;旧机器上的使用痕迹,铭刻着奋斗的印记……纵观山西工业旅游的转型之路,其优势得天独厚。作为拥有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的省份,山西的煤炭、电力、装备制造、轻工业等产业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资源。从地上宏大的厂房建筑群到地下深邃的矿井巷道,从机械制造的硬核到醋酒飘香的绵柔,这片土地为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更可贵的是,经过三十余年探索,山西已形成多元化的活化路径——“晋华1919”打造城市会客厅,实现工业遗产与城市功能再造;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实践沉浸式文博,让历史在可感可触中鲜活起来;高平潞绸文化园创新“活态传承”,让非遗技艺在呼吸的工业遗产中延续生命。这些创新实践,为全国工业旅游提供了宝贵的“山西样本”。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会发现仍有大量工业遗产在沉睡。据统计,全省170多处工业遗产资源中,得到活化利用的仅占20%。阳泉三矿、太原化肥厂等价值独特的遗产仍在等待重生。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已开发项目仍停留在“参观厂房+生产线”的传统模式,缺乏让游客沉浸其中的吸引力。反观青岛啤酒博物馆,游客既能品尝新鲜原浆,又能体验“醉酒小屋”的奇妙,这种深度互动体验正是山西需要补足的短板。


  山西工业旅游要真正实现从“叫好”到“叫座”的跨越,需要完成深刻的理念变革和发展路径创新。首要的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其次是推进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在高速公路网设立统一的工业旅游引导标识,让游客“找得到、进得去”。最后要创新业态模式,打破单一的参观游览格局,大力发展工业研学旅行,打造主题旅游线路,将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并与山西丰富的古建、山水资源有机结合。


  科技赋能将为工业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运用VR/AR、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建设数字工业博物馆,开发“云参观”“云购物”等线上产品,既能打破时空限制,又能吸引年轻群体。更重要的是探索多元参与路径,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机制。


  这些工业遗产不仅是山西的宝贵财富,更是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从煤矿井下的探险到醋园酒坊的品鉴,从纺织厂区的蝶变到兵工厂房的新生,山西工业旅游的探索正在书写一段段精彩的时代传奇。只要锚定目标,在保护中创新,在利用中升华,这些承载着工业文明的遗产必将焕发新的光彩。



排版:黄   敏

初审:黄   敏

复审:马   燕

终审:闫俊峰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