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美食 > 肉泡糕

肉泡糕

发布日期:2022-12-27 16:30 1907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肉泡糕是晋北一带特别是大同当地待客的好茶饭。至今,有客人上门,招待一顿肉泡糕,足以见出主人的热情与诚意。


  肉泡糕之糕,特指黍子去皮儿以后,再磨成面,当地人俗称黄米面儿。糕好吃,蒸糕却是一个麻烦事。黄米面粉好,上笼大火蒸熟,再将熟了的米面可着劲儿採,忍着烫手使劲儿採,直至採成紧就就精颤颤的一整坨儿。採好的糕揪出一个一个剂子,包豆馅包菜馅,下油锅透炸,是炸油糕。不包馅不油炸,揪一大块蘸着炖好的肉来吃,则是肉泡素糕。一个泡字,用得极好——素糕浸进肉汤中,满满吸附了丰腴与脂香,给原本平淡寡味的糕团,一下子提升到了急欲品尝的段位。


  黍子的历史分外悠长,古代五谷无论怎么排列组合,必然少不得黍子。民间又称黍子为“酒米”,因为它可以酿酒。南朝宋人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了江州刺史王弘打发白衣人(小吏)给陶渊明重阳送酒的轶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其实,这段记载还有一个细节需要续出。因为酒浊,陶潜当场摘下头巾来“沥”(过滤)酒,沥完再若无其事地将“酒巾”裹在头上。陶渊明当时所喝的菊酒,大概率应该是黍米酿制。《陶渊明传》记载,此位老兄甫任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秫即黍也,与肉泡糕之素糕,同为一物。


  称作糕的食品,倒是可以举出许多。天津人热衷于耳朵眼炸糕,糕面用的是糯米。细细的糯米擀成皮儿,包进红小豆制成的馅儿,椭圆略扁,油炸出锅。咬一口,外皮儿酥酥的,馅儿甜滋滋的。它为什么叫做耳朵眼炸糕?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最早的一家卖炸糕的店铺,紧挨着耳朵眼胡同,一来二去,口口相传,人们就这么混不吝地叫开了。扬州的名点千层油糕,与翡翠烧麦齐名。千层油糕用面粉制成,其技法吸取自“千层馒头”。刚出笼的千层油糕嫩甜油润,绵软适口,因为加进了熟猪油,菱形块层次分明,当得起“千层”这个略带夸张的称谓。


  看上去比较有“气势”的糕,大约应该是打糕。糯米蒸熟后放进打糕槽子里,木榔头蘸上水,像舂米那样,高高扬起,轻轻落下,一替一下,往来捶打,直至米糕成为米团儿——有时候细细琢磨,许多地方的打糕,与晋北地区的採黄糕,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借助于外力,使熟米逐渐定型、成团儿。为了吃上这口糕,都不少用心思、费力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存在于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即以肉泡糕而言,蘸着吃素糕的肉向来马虎不得。炖好的三肥七瘦的羊肉,舀进大海碗里,汪着油脂的肉汤至少得有半碗,羊肉还须带着几块儿脆骨——用这样的肉、这样的汁来“泡糕”,糕肉混合,一口入喉,浓香满吻,满足感、幸福感瞬间爆棚。现宰的小公鸡,和肥瘦相间的猪肉一起混炖,当地人称作“猪转鸡”,猪肉的肥腴给清甜的鸡肉增添了异样的香气,拿这样的“二合肉”来泡糕,大约只有懂吃、会吃的人们才能琢磨出的绝招儿。


  晋北特别是大同一带,肉泡糕是餐桌上的宝贝,还因为“糕”这个字眼儿,有着很好的寓意。炸糕、吃糕,寄寓着人们对于明天的期许与盼望。就像南方一带每逢过年,几乎家家都要做年糕,有的人家还会做红、黄、白三色年糕——寄托来年鸿运当头、金银满屋。重阳节也可以拿“糕”来说事儿——《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众人成立了海棠诗社,闹哄哄聚在一处,独独缺了湘云。细心的袭人打点了一些东西,遣人给史大姑娘送过去。两个“小摄丝盒子”,一样儿装的是红菱、鸡头,一样儿装的是“一碟子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新栗子粉蒸成的桂花糕,寄寓了秋日重阳的美好,至于那桂花糕的味道——想一想都清甜不绝。


  吃糕——寄托着“百事俱高”——古人早就有此“动议”: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介绍,“九日(重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作糕之意,其登高亦必由此。”——对此,我倒是十分怀疑,这是不是古代的馋人加懒人,为了避免劳累腿脚,而专门想出的一个谐音替代“方案”——费力登什么高啊,吃块糕得啦!


  对于吃货而言,这实在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借口。


文字:蜀水巴人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