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反季节蔬菜,面对冬天蔬菜不足的现状,人们运用各种手法储备过冬的蔬菜,制作泡菜就是其中之一。
泡菜(酸菜)是中国人民通过不断的生活经验和摸索流传下来的。关于泡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古代酸菜称为“菹”,这个字的含义就是酸菜或腌菜。“作菹”即利用乳酸发酵,杜绝细菌的扰害。
在周朝时,就有专门制作腌制品的人——醢人。可以说在他们的手中,几乎任何蔬菜都可以腌制。
《诗经·邶风·谷风》载:“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译文】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旨蓄”就是好吃的储蓄,就是腌制的酸菜、泡菜。
《诗经·小雅·信南山》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其中的“菹”就是泡菜的古称。用盐来泡渍蔬菜水果,是世界上最早的泡菜雏形——腌渍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菹菜者,酸菜也。”即类似酸菜,由此可见,中国酸菜的历史颇为悠久。
在北魏时期,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载:“䖆菹法:菹,菜也。一曰:菹不切曰‘䖆菹’。【译文】䖆菹的做法:菹就是酸菜。又说:菹没有切断的称为‘䖆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泡渍蔬菜的加工方法,这是关于泡菜制作的较为规范的文字记载。
宋元时期对美食的追求达到了新高度,泡菜工艺更加精细,在美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出现了《清异录》《易牙遗意》等记载泡菜美食的著作。诗人陆游的《观蔬园》中“菘芥可菹,芹可羹”意思是:菘芥可做腌菜,芹菜可用来煮汤,就是对泡菜的记载。
泡菜中维生素及钙、铁、磷等矿物质含量丰富,泡菜富含乳酸,可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帮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吃泡菜可以增加肠胃中的有益菌,抑制肠道中的致病菌,降低患胃肠道疾病的概率,增加身体抵抗力。色泽亮丽,香味扑鼻,醒酒去腻,老少皆宜。但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不宜过量进食。
酸泡菜作为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食物,不仅见证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古代先民的饮食习俗与智慧。
不同地区的酸菜口味风格也不尽相同。老百姓常说的“酸菜”一般指的是所有青菜或白菜所做的所有种类酸菜的总称。
大多数地方做泡菜是以大白菜为主,而夏县一带主要以白萝卜为主,芥菜次之,基本不用白菜。其制作时不放盐,不放醋,也不用开水焯,不加任何添加剂,利用自身乳酸自然发酵而成。纯手工制作过程被称为“攉菜”,发酵好后也称“攉菜”。即做名词又做动词:“我家今年攉了两大缸攉菜!”
我国是萝卜栽培的起源地,自古盛行栽培。《诗经·邶风·谷风》载:“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译文】采来蔓菁和萝卜,却将根茎全抛光。
《尔雅》载:“葖,芦萉。一名莱菔,又名雹突,今俗呼萝卜,在在有之。”【译文】葖,又称为芦菔,即萝卜。一名莱菔,又名雹突,现在俗名叫萝卜,到处都有。
相传夏县攉菜从夏朝时期就有了。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一个风调雨顺的年末,大量的白萝卜丰收了,一是为了祭祀神灵,二是为了庆祝大禹治水成功,各家各户准备了猪头、牛头、羊头和许多蔬菜瓜果贡品,当然,白萝卜唱主角:有大小萝卜、形状各异的奇特萝卜、雕刻图案的工艺萝卜,还有红、白、绿各种颜色的萝卜丝等。祭祀以后好多萝卜丝吃不了,一家有心计的人,心想冬天倒上水可以保鲜几天时间,加水以后没在意给忘记了,十几天以后一看,上面浮一层白沫,认为萝卜丝变质了计划把菜倒掉。突然,一股浓郁的酸味扑鼻而来。心想:这是神灵沾上仙气后恩赐人们的神菜和仙水,之后有了仙菜的名字,再后来演变成“酸菜”。神仙灵气的菜岂能抛弃!把它炒成菜以后非常好吃,汤汁做成饭也非常好喝。邻居们跟着效仿制作,从此夏县攉菜诞生了。
夏县攉菜制作方法与其他地方制作泡菜不一样。先将白萝卜、芥菜疙瘩洗净、晾干、擦成粗丝,再将白菜、萝卜叶、芥菜叶切碎,搅拌均匀后放入缸内一层一层锤实,上面铺上一层白菜叶,以防萝卜丝漂浮上来,然后覆盖瓦篦或者竹片,再压上石头,缸口留有30厘米空间,再注入凉水淹没封口,一个星期自然发酵以后,撇去上面发酵的泡沫,再加清水。再过一个星期后酸味浓郁,等发酵稳定以后就可以食用了。食用时如果气温或者室温升高,每天就像搅醋一样,要把浮水搅拌一次,不然就会发霉变质。
一坛酸酸的攉菜,蕴藏着一缕奥妙的美食文化;一口香香的攉菜,蕴含着一股浓浓的思乡情韵。无论你走得有多远,都难以忘怀爸爸亲手攉的那一缸鲜攉菜;无论你吃得有多好,都念念不忘妈妈亲手炒的那一盘酸攉菜。
吃一口牛肉炒攉菜,酸而不烈,喝一碗攉菜水酸饭,黏而惬意。此时酌上一杯小酒,简直是:赶走烦意乱,浑身幸福感。满口留余香,百吃不厌烦。美妙不可言,赛过活神仙。
文字:董明吉
编辑:苏东峰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