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蚀浮雕
▲喷香美味的枣糕
清爽可口的青塘粽子
味道鲜美的临县大烩菜
从临县北下高速,越安家庄,穿刘家会,达丛罗峪,沿途屋舍俨然,绿野遍地,车流穿梭,炊烟四起,鸡犬相闻。
车入丛罗峪,真武山近在眼前,黄河水缓缓流过,沃灌着两岸的草木,万物清新,鸟鸣谷间,生机勃发。
这个真武山海拔不高,八百多米,与方山北武当山相比,名气或许稍弱,但特色鲜明,是丛罗峪黄河两岸百姓心中的圣地。
登陟步桥,拜观音庙,眼神庙,灵官殿,各具神韵,满目清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此处栏杆上新砌的205块形状各异的石雕,有植物、有动物、有风景、有人物……块块精美,幅幅不同,令人叹为观止,果然是一座石雕艺术展览馆。
继续拾阶而上,风清气爽,林幽草碧,原汁原味的草木清香扑鼻,直入心扉,心旷神怡。
别灵官殿,经玉皇庙墕石踏,此处有一绝世奇观——因受青凉寺河冲刷而形成的崖阴照,之东乃一面陡坡,之西乃万丈深渊,神秘之力翻腾而上,胆小之人,莫不屏气敛息,两股战战,祈求急速通过。
此崖宽度不足6米,但千百年来,笔直而立,岿然不动。香客叹惋,以为奇妙!
“庙院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山门石柱之上的对联恰到好处地概括出了真武山道观的清静和高峻。
山门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二楼悬挂一巨钟,高约两米,重达八百公斤,又有风铃儿,微风过处,叮咚作响,清脆悦耳。
正殿柏木森森,树冠蔽日,流翠溢芳,是一树树意志坚定、气质雄浑的绿色屏障,护卫着丛罗峪一方山水,也守护着这真武山六百年的风雨故事。
正殿乃四合院落,供奉玄天大帝及其部下十大元帅金身,古色古香,清肃严整,正是灵光宝气凝仙境。东边配殿为五祖殿,西边配殿为七真殿,人物栩栩如生,尽显北方道教全真派传承。二进院落顶部是碧霞官,底部是佛殿,东侧日神庙,西侧月神庙,南部与正殿相对的是韦驮菩萨庙。碧霞官供奉五位娘娘,负责人丁繁衍,确保孩子顺利出生健康成长。三进院落为三清殿,财神庙,文昌阁。
其中,文昌阁共分四层,总高二十三米,乃全观最高建筑。一层四门洞四面有山西省著名书法家颉林和崔建聪的题字“文昌阁”。
作为道观诸神的荟萃之地,真武山道观建筑齐全,古朴凝重,香火炽盛,拥有五祖殿、七真殿、三清殿、灵官殿,这四殿是临县其他真武庙观中没有的神殿,不愧是全临县第一道教神山。
历经数百年,真武山建筑规模和香火达到极盛,见证了临县道教发展史的全过程,道缘从未断绝。如今,它已是全临县十方丛林,既传续道家法脉,又承袭老子遗风,成为临县道教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海到天涯天为岸,山至极顶人为峰。”站在“文昌阁”顶,我们可以环视丛罗峪,放眼黄河。下得阁来,还可以继续迤逦前行,走向新的高峰。不时俯视深涧,听听清凉寺河奔涌一路欢唱;总想眺望群山,看看白云游走浪迹天际。
《诗经》云:“玄天上帝,龟蛇纠盘”——玄武伫立(即真武山),龟蛇纠盘(会则沟),黄河岸边的水蚀浮雕更增加了这里的魅力。
如果得闲,可以从会则沟出发,欣赏虎山陡立的石壁,壁上有黄河洪水和雨水千百年来冲刷水蚀风化形成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天然画卷。站在船上背靠画廊合影,真有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相聚在黄河滩上,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我们感慨大自然独具慧眼,赐予临县丛罗峪人民这方奇山异水,让这里拥有了“龟蛇纠盘”的异象。
水蚀浮雕,十里画廊。多么优雅高蹈的名字,多么诗情画意的模样,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终于在这里大放异彩。
这条奔腾千年的黄河啊,一往无前从古流到今,不知它陪伴过丛罗峪百姓多少次日出日落?我不知道它还有多少辉煌的过往,我只知道它把满河的热情倾注在了这里。
据当地人讲,古镇丛罗峪每逢夏日,节气特征越发明显——太阳热烈,水波温柔,万物勃发,端的是生机无限!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真武山道教文化在临县丛罗峪落地发展的原因究竟何在?
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作为临县黄土文明黄河文化道教文化的核心景区之一,真武山地貌保存良好,记录着几十万年来黄河两岸地形地貌受黄河水冲刷、侵蚀、裂解、离散、增生、聚合、碰撞等构造演化过程,山形地貌顺延了沿黄一带岩石坐底,黄土带帽的特征,充分彰显了大自然的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特别是奇崛怪绝的水蚀浮雕和挺拔陡峭的崖阴照,令人叹为观止。
有历史的百年传承。据《真武山正殿碑记》记载,真武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约600余年历史。
有仁人志士辈出。堡子峪有王氏家族“一进士七举人”,天洪村有正二品高官白腾蛟,(明末战死沙场的民族英雄)……革命英雄人物也很多,如郭锡兰、李汝林、刘万山等……清代举人王万选、戏曲名家王易风、宗教美术专家王磊义、国内名医王晓威、生态治理专家王力……这些仁人志士丰富滋养了乡愁元素,托举了丛罗峪厚重的人文底蕴。
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丛罗峪镇紧邻碛口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临县“沿黄四峪”,丛罗峪镇占有“二峪”,其旅游区位优越,旅游景点较多。真武山三月三庙会活动与贺永兴宅院、堡则峪王氏祠堂和元代石雕、郭家塔金代古墓和寨沟炮台等及临南县政府和延安红色高等法院驻村红色文化遗存互为依托,共同展示记录丰富多彩丛罗峪古镇文化。
有灿烂的民间传说。有真武山选址神狐移栽木桩的故事,有玉皇楼贺师一斧一元宝的故事,有王治财梦见真武大帝的故事,有王奴旦唱戏许愿的故事,有眼神王庙的故事……真武大帝在此显灵,因果报应循环不失,这些带有朴素哲理的民间传说滋润着黄河儿女的传统美德,也滋养了丛罗峪子孙的悲悯善良!
真武山,你还有多少传奇故事?
……
中午时分,我们吃上了可口的富有临县地方特色的家常饭菜。特别是喷香美味的枣糕(寓意步步登高),清爽可口的青塘粽子(寓意甜甜蜜蜜),金黄甜软的摊黄(寓意团团圆圆),拉拉扯扯的扯面(寓意长长久久),软糯Q弹的天洪压花肉(寓意荣华富贵)给人带来了不一样的味觉享受,让人回味无穷。
末了,还上了一大盘由粉条、瘦肉、土豆等组成的临县大烩菜。满满一大盘,充饥又解馋,味道真鲜美,就上一碗米饭或面条,瞬间胃口大开,席上的人们吃完都赞不绝口!
这饭菜可是用心了!丛罗峪人民就是这样厚道深情,如夏日的太阳一般让人感受到了无穷的热烈!今后,我决定要带朋友们多来几次了!
下午的座谈会宾主尽欢,畅所欲言,精彩迭出,真知灼见,更是把这次采风活动推向了高潮。
其中,随团采风的几位老领导站位准确,高瞻远瞩,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全力营造真武山道教文化氛围,保护丛罗峪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真武山文旅产业大格局……赢得了大家阵阵掌声。
窃以为,以繁荣丛罗峪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建设,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和挖掘丛罗峪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
其一充分挖掘丛罗峪乡村文化特色,持续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通过开发传统生产技术、农业器皿、古寨村落、自然景观、地域美食、风俗习惯等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乡村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与旅游业、农业等多产业协同推进,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丛罗峪乡村文化产业品牌。
其二要繁荣和发展丛罗峪乡村文化,以家谱文化和庙会文化为着力点,唤醒乡村记忆,激发文化认同,重塑“精神故乡”,给予乡村居民及离乡游子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基于情感诉求让更多出身于乡村、成长于乡土、学成归来的年轻专业人才留在故乡,发展故乡。
其三是丛罗峪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推动各类经济要素的交流互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乡村文化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资本作用,进一步强化乡村文化价值,吸引城市文化企业、相关机构深入乡村对接帮扶、投资兴业,从而丰富发展乡村文化业态,延伸乡村产业链条。
其四要传承保护丛罗峪村落肌理,特别是窑洞格局的继续。在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中,在乡村景观设计风格、建筑空间布局上,要延续好乡村传统格局和肌理,维护好乡村整体风貌和形态,形成民居、道路、农田、山林、水系的和谐共生格局,形成生态宜居、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将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乡村规划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美景、民间记忆与百姓创造相融共生。
其五积极探索丛罗峪村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推动对孕育以天洪压花肉为主打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把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建设行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村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建设“宜居”乡村。
朋友们,请来大美丛罗峪来吧!在这里,大自然将美好精灵都汇聚在一起,世间所有灵验都汇聚在一起,闹会子扭秧歌,品樱桃赏葵花,抽签磕头许愿,时时处处都爆发出无限的魅力,任你漫游心灵,享受神奇的田园风光!
朋友们,请来大美丛罗峪吧!在这里,庭院里可以静坐,草屋中可以沐风,黄河边可以听音,小池边可以看鱼、沙滩中可以看天,花蓬间可以嗅香,杨柳下可以漫舞,都是一种人生的大自在。
朋友们,请来大美丛罗峪来吧!在这里,我们坐看云卷云舒,静观云蒸霞蔚,目睹云吞雨落,倾听山雀啼鸣,空气清新、草木清醒,人间有味。
文字:程建军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