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季,当热浪把胃口焖化,晋中这两种非遗美食就成了消暑法宝。沁凉滑嫩的碗脱,撞上筋道的灌长,淋上秘制醋汁、红油辣子,撒一把翠绿的黄瓜丝,再浇两勺灵魂蒜水,“呲溜”一口,暑气全无。
平遥县“三圪垯”碗脱子
平遥“三圪垯”碗脱子是地方传统风味小吃,传承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当时古城南门外城南堡村著名厨师董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出色、香、味俱佳的平遥碗脱子。新中国成立后,第四代传人董生旺(乳名“三圪垯”),继承传统工艺,改进了碗脱子的用料和制作方法,将原来在荞面中加入韭菜、虾米制作的碗脱子改为用精白面制作,去掉韭菜、虾米,再加入油、盐、葱花等佐料食用。
平遥“三圪垯”碗脱子需要特制的陶瓷小碟、木蒸笼、和面的陶缸、高温灭菌设备和盛放碗脱子的笼箱,以祖传配比工艺为核心手工制作完成,主要制作工序为和面、扎面、面糊、搅拌、蒸制,成品出笼晾冷后脱碟而成,呈圆形,色淡黄,互不粘连,折卷不断,光滑如鱼。
祁县西砲灌长
西砲灌长出自祁县东观镇毗邻乔家堡的西砲村。明朝时陕西榆林镇狗儿村的张文忠兄弟二人,经洪洞大槐树移民至祁县东观镇西砲村,带来了荞麦面,后村民偶然发现荞麦精韧,非常适合制作灌长面食。用荞面做成的西砲灌长广受欢迎,一直传承至今。
西砲灌长选用上好的荞麦磨成超细面粉,再经拌面、揉面和砸面后做成。其中砸面是关键,即把面揉为糊状后,双手抱拳,边加水边摔打(现在此道工序已由机械代替),缓慢加水100多次后制成合格面浆,由此得名“灌长”。随后把面浆盛入小碟蒸熟,蒙湿布自然降温冷却后,灌长呈瓷白色,半透明,厚度5至6毫米,直径150毫米。食用时切成条或块,加调料调烹,与醋酸味、蒜辣味、香油味等完美融合在一起,凉吃叫水灌长,热吃则叫炒灌长,入口爽而筋道,利口开胃。
编辑:黄 敏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