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中国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琉璃咯嘣形状最为常见的形状是锤形和葫芦形,它的一端有一支细而长的管口,另一端即喇叭头的一面却是封闭的,平底,如小鼓。
鼓面中心部分的玻璃极脆极薄,人用嘴在管口上往里轻轻地吹气吸气,底面的薄玻璃膜便随着人呼吸的气流来回波动,发出清脆的咯嘣咯嘣的响声,所以它便有了琉璃咯嘣这个昵称。
琉璃咯嘣是明清以来春节期间流行的一种特殊音乐玩具,与晋商活动有密切关系,曾在民间广为流行。大多于每年春节期间北方县镇集市有售,近些年城市少见。
“琉璃咯嘣”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上记载,中国各地类似"琉璃咯嘣"的手工制品都源自交城县。
山西省的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的称谓。山西省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更是被称为中国“玻璃文化之乡”。
覃村,位于国道307线以北,吕梁山脉云梦山脚下。云梦山麓蕴藏有丰富的矿石资源,如紫石、石灰石、蜡石、耐火黏土等。这些资源为制作著名的“琉璃咯嘣”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经历代传承生产的交城琉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一些临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的音乐性节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
看似小巧美观的琉璃咯嘣,制作起来也是相当的有讲究,琉璃咯嘣的主要原料是废旧玻璃,捣碎后加入铜屑、铁屑等辅料,放在特制的坩埚中,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
通过对火候的控制生产出玻璃液,然后沾取熔液转接到玻璃吹管上,边吹边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将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并运用半熔半凝技术把圆球吹成葫芦形。
最后趁玻璃还软,将葫芦底部在一个微凸的平面向上一摁,使底平面略向内凹,待冷却后从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
琉璃咯嘣的制作看似简单,但火候的掌握非常吃功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物美价廉的琉璃咯嘣,旧时它只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出现,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色彩,它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了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相比于孩童们的手舞足蹈,母亲们总是小心翼翼。正如交城有句童谣:" 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阵阵"。琉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时候很有讲究。用力小了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那时候,母亲们总会告诫自己的孩子,碎了,把玻璃渣子吸到喉咙疼得很,但这依旧阻止不了孩子们对于琉璃咯嘣的喜爱。
小伙伴们聚在一起,拿出琉璃咯嘣比谁吹出的声音更加悦耳,是童年最为开心的时刻。笑声伴随着“咯嘣”声为春节增添了一抹喜庆的颜色。归家的游子盼望着这一只廉价的小玩具吹出的“乡音”抚去一年在外的辛劳,那是任凭他乡再绚烂的霓虹也无法代替的。
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琉璃咯嘣作为一种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玩具,与对联、年画、剪纸等一样成为北方中国乡土文化中一个代表性的符号。
海桑田,拂去岁月的风尘,琉璃咯嘣这一传统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由于工艺独特,琉璃咯嘣无法用机器制作,纯手工的工艺局限了它的发展,使得这一传统工艺更加地宝贵。
因为市场萧条,买的人少,靠做“琉璃咯嘣”连糊口都难。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这一技艺,从而转行做其他产业。擅长制作的老艺人日渐迟暮,再找不到愿意继承的接班人。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物件,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