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是山西的北大门。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在此建立了善无城,推出了可以图强称霸的政治变革,让其不再是蛮荒之地,拥有了向世界见证自己厚重历史的可见之史。
广袤塞北,西口长歌,长城脚下,古城右卫。位于右玉县北部的右卫古城是辉煌的,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是一个浓缩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有引领中华文化数百年风骚的“右卫文化”,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宛如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
边塞重镇 历史厚重
右卫古城以明长城为界与内蒙毗邻,是九省通衢的必经之地。右卫古城下压着一座秦汉 “善无”古城,北魏复置善无县,唐为静边军城,辽金为云中县地,元为大同县地。明永乐七年(1409年)设大同右卫。正统十四年(1449年)改为右玉林卫,大同府辖。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右玉县,设朔平府,府县同治,先后为雁北行署和朔州市管辖。
善无故城墙体 “为黄色花土夯筑,夯层厚7~8厘米,夯层明显,土质较硬”。城内随处可见裸露在地表的汉代陶片,出土带有“千秋万岁”铭文、云纹的汉代瓦当,文化层中还发现了五铢钱;在古城周围5公里之内分布着汉墓群,表明右玉镇城曾是汉代的城址,与现在的右玉城相重叠。古城平面呈正方形,周长为8000米左右,规模比周长5200米的右玉古城还要大。
一座古城的筋骨延续至今之所以没有消亡、钙化,必然有它卓然的精神内在。它是边塞的一所重镇,经历金戈铁马几番争夺,凝练出独特质朴的文化古城魅力。
遗存众多 内涵丰富
千年的边塞历史给右卫古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右卫城据雁门、云中之塞,其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右卫,古称“善无”,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是明朝九边重镇,有“小北京”之美称,至今已历600余年沧桑。虽遭战火与风雨洗礼,但大部分保留完好,城墙上众多的敌台、垛口等建筑诉说着昔日的风光。
右卫城位于右玉县北部,北距杀虎口10公里,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在汉代善无故城遗址上筑城,历时17年,于永七年建成,万历三年砖包,周长9里,宽3丈5尺。城设四门,东为和门,南为永宁门,西为武定门,北为镇朔门。整座古城以巍峨壮观的鼓楼为中心,分别向东南西北延伸,中间穿插了许多小街小巷,形成了一座别具特色的方形古城。
走近右卫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规制宏大的城门,虎踞龙盘,巍然之势令人惊叹。城墙上方,装有古时图案的彩旗猎猎飘扬,一股古战场之风在心中荡起。城门上“永宁”匾额,字体雄浑苍劲。四门关隘,南北门为最,站在城门下,顿觉壁垒森严,气势恢宏。新修建的瓮城、环绕着南北城门,隔空对峙,凌空欲飞。北门嵌有“镇朔”的匾额,指出城门依山绕河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
从古至今,这两座城门承载了多少朝代的兴衰起伏,展示着边塞古城的壮美,成为右卫城的标志性建筑。
右卫既是中原文化的前沿,又是塞外文明的荟萃。
南大街20号是一座近代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中的金融商贸建筑——晋北实业银行右玉分行,日伪时期设置。门、窗均为砖砌拱形,饰有如意纹、几何纹,门前额上阴刻楷书 “晋北实业银行右玉分行”。
宝宁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时期重修,明英宗皇帝曾被囚禁在此处达40多天。殿内梁架结构为 “彻上露明造”,做法简单利落,疏朗古雅。宝宁寺的水陆画共计136幅,是研究服饰、戏剧、社会经济重要的证据。右卫镇北门外还有一口甜水井,清澈见底,甘甜爽口。
右卫古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堪称晋北最著名的 “古城”景区,但终究还是抵御不了风雨侵蚀,目前除了门洞城墙保留较好外,其余已经损毁。
随意走入一座小巷,两旁锈迹斑斑的墙壁诉说着年代的久远,还会是不是看到石碑、牌坊、石雕、石刻,每一处都承载着厚厚的历史风雨。但从那些门楼上,我们还是可以一窥曾经的昌盛繁荣。
九边重镇 血雨淬砺
右卫镇北面现有堡子、关卡、长城、烽火台等军事设施遗存,其中,明长城87公里,明代古城堡100多座,烽火台2000多座。杀虎口关口地势险要,自古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首选捷径。
在明朝著名的“九边”军镇防御系统中,右卫军城是真正的中流砥柱,曾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激烈的战争往事。周伐猃狁,秦击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战辽、金,明抗鞑靼,演绎了多少战争风云。
嘉靖三十六年,蒙古鞑靼借家事纠纷与明廷挑起边界事端,兴兵攻破杀虎口,包围了右卫城。当时的右卫远离内地,孤悬边境,兵少粮缺,岌岌可危。在鞑靼军队的多次围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伤亡严重。据明代《平云西碑》记载,从农历九月一直到第二年(1558年)的农历四月,城内将士与百姓断粮,靠吃树皮、皮带生存,右卫保卫战在左右无援、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守城池六七个月之久。当时的人们称赞右卫城的军民有“睢阳之风”之美誉,并在右卫城立碑以示纪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唐玄宗下旨令郭子仪带兵平叛“安史之乱”。大捷后,这支部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收复了马邑(今朔州),开通雁门关,成为挽救大唐天下的中坚军事力量。
在右玉县右卫老城外,有一大块田地,随处可见白森森的骨茬子。据山西考古专家谢鸿喜教初步判断,可能是唐朝郭子仪平 “安史之乱”时,静边军之战的主战场。
商贸重地 繁华富庶
右卫这个边塞小城虽偏僻,但古迹颇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右卫镇就是边关要塞古五朝城址同现一地,(公元前307——1972年)这座古城一直延用了2279年,历经战国、秦、汉、北魏、隋唐、辽金、元明清、民国等,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康熙三十五年,清再举三路大军西征,康熙御驾亲征。凯旋归来后驻军杀虎口,并犒赏将士,康熙御笔赐匾改“杀胡口”为“杀虎口”。康熙五十年(1711年),清廷为右卫擢补八旗骁骑岳六千官兵驻防右玉。右卫满洲八旗官兵逐渐携带家眷浩浩荡荡来右玉定居,使右卫古城得以繁荣。雍正三年(1725年)升卫为县,置朔平府,该地的军事色彩逐渐淡去,边地贸易的发展刺激着镇城经济功能的发生,逐步转变为商贸重镇,成了晋北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50多家大商号。
从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开始,清政府开放内蒙古河套、后套等地,推行“移民实边”与放垦蒙地的政策,山西等地农民大规模涌入内蒙古地区,即民间所称“走西口”。这股洪流与长年不衰的旅蒙商队,促进了杀虎口至归化城之间商路的繁盛与农业的开发,也促成了杀虎口与朔府城的繁荣。
右卫是民族相融之地。清代,右卫驻防八旗的设置在巩固和保卫国家统一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右玉是朔州地区内唯一的汉、满、蒙、回等多民族杂居县区。
人才荟萃 英雄辈出
历代名人铺就了右卫厚重的历史。
这里帝气浩荡,赵武灵王、隋炀帝、唐太宗、康熙大帝等纷至沓来;这里将星璀璨,李牧、李广、卫青、霍去病,胜地留迹。冯玉祥、贺龙也曾挥帜右卫城。
民国八年(1919年),山西省立七中在右卫城建立,这所学校是阎锡山创办,由右玉士绅梁济、张生义主持建立。这所学校考入山西大学堂的有8人,北京大学12人,黄埔军校6人,出国留学10人,其他各类大学生55人。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七中学生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成为晋北抗日的中坚骨干。1937年日寇侵华,学校停办,历经十八年,为雁北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不乏黄埔爱国将领、专家学者,如民国才女、深入虎穴的红色谍女关露,骑兵名将耿耀张,是中国装甲部队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这里曾经人文昌盛,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因战争和商贸而聚集过来的八方客商和士子,创造了源源不断、琳琅满目的物质文明,创造了生机勃勃、灿烂辉煌的精神文明,右卫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享誉三晋。
艺术小镇 崛起西口
如今的右卫镇已不是当年的军事要塞,修葺一新的北门和南门,隐约可见当年的恢宏气象。走在城墙上,脚下的断瓦残砖,给人一种凄凉的美感、一种如影随形的沧桑。纵然战火逝去,但几经盛衰兴败,当年气势恢宏的防御性聚落,以静静的姿态讲述着战火纷飞的时代。
右卫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近年来,右玉县对古城东西城门和瓮城及明清街道进行了复古式修缮。2009年,右卫镇入选山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右卫镇从一个人口外迁、经济衰落的偏远小镇,逐渐蜕变为全国闻名的写生基地和“艺术小镇,右卫艺术粮仓紧靠右卫镇十字街,2016年改造为艺术写生基地,既能举办展览,又能提供食宿,每年一拨又一拨的画家和学生来到这里,把右玉的壮美风光和精神内涵渲染成一幅幅画作。
2012年,以展示右玉大美风光,并为游人和艺术家提供服务便利的玉林书画院,吸引了国内大批文人墨客、诗人、画家、艺术院校学生前去创作写生,不仅提升了右玉的影响力,也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依托写生打造产业,自2014年以来,右卫镇先后接待画家三千多人次,接待学生达八万人次,赢得了“南有平遥国际摄影节,北有右玉油画写生季”的美誉。2018年,右卫镇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右玉写生季正成为中国绘画领域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形成和平遥国际摄影节齐头并进的文化产业,成为宣传右玉、推广右玉的靓丽名片。着力打造北方最大的油画写生基地,全面叫响“南有平遥国际摄影节,北有右玉油画写生季”的文化旅游品牌,为全县文化旅游事业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昔日的戍边精神、晋商精神在这里崛起;今日的西口文化、右玉精神在这里传承。走进古镇踏今访古,既是为传奇和文化古韵而来,也是为不竭的精神源泉而来。曾经拥有近百公里古长城的右卫古镇,如今又拥有了一道锁定风沙的绿色长城。
到右玉,你不能不去右卫古城,这座已有2700年历史的古城静静地等风等雨也等你;那些飘散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烟云里的豪杰英才,跌宕风雨;那些留存于古老建筑里的万千神秘,等待后人走进;这座史上留名的右卫老城,如今激励着古城的子孙一代代奋发图强。
右卫这座边塞古城静静地诉说时代风流,见证历史沧桑,因为承载着昨天的辉煌与骄傲,必将孕育出明天的希望和曙光!(庞勇)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