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权文庙大成殿
平遥古城文庙大成殿
左权文庙棂星门
平遥古城文庙棂星门
平遥文庙内超山书院
文庙一景
平遥尊经阁
中国古老建筑当中有一种特殊形制的庙宇,名为文庙,也叫孔庙,是为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而建的,在朝代更迭中,它曾被称为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后因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所以又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
有数据显示,中国历史上的文庙曾经有2000多座,在经历了战火和动乱之后,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晋中范围内登记在册的文庙有12处,其中还有4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别是左权文庙、平遥古城文庙、平遥金庄文庙、灵石静升文庙。
据专家介绍,全国现存的文庙中,除了北京的孔庙、浙江衢州的文庙、山东曲阜的孔庙外,其他全部都是学庙。让我们聚焦左权文庙、平遥古城文庙,讲一讲这两座文庙在历史沿袭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建筑考究 古风飒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朝历代都对孔子尊崇备至,以儒学思想为文化根本,把修庙祭孔当作国家大事,到明清时期,每一州、每一府、每一县都有孔庙或文庙,其数量之多、规制之高、建筑之美,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堪称典范。走进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左权文庙,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左权文庙位于左权县城辽阳街,相传创建于后晋年间,现在大殿遗存的木构架是典型的元代风格。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叫棂星门,是一座文庙的标志性建筑,棂星门一般都是四柱三间。在古代有个讲究,两种人可以走中间这道门,一种是穿官服的人,也就是当官的人,另一种是考中状元的人,普通身份的人只能走两侧的门入内。
在地方,人们习惯叫文庙为学庙,是因为它基本上都是学校和文庙建在一起,有的东边是文庙,西边就是学校,还有的中间是文庙,东西两侧是学校,以便于在这里读书的秀才、举人们去祭祀、亲近他们的先师,虽然不能亲自在先师面前领教,但是挨着先师的庙也能沾点灵气。
中国建筑历来讲究规制,文庙建筑基本组成部分包括牌楼、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历史上的文庙曾有2000多座,可惜的是,在20世纪初的战乱年间,很多文庙被毁,或者拆除殆尽,或者残破不全,留存下来的大多只有主殿建筑,左权文庙就是典型的代表,其牌楼、宫墙、明伦堂、尊经阁已不复存在,而棂星门、泮池、大成门也全部为后来复制。
再往前走,面前的这个建筑叫泮池,上面有一座桥,名叫状元桥。在古代,殿试之后,考中状元的人衣锦还乡时,就可以来到状元桥上夸官,一方面通过走状元桥,感谢孔圣人,另一方面夸一夸自己,“我考上状元啦,我光宗耀祖啦!”
泮池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消防。这个池平时有蓄水池的作用,一旦文庙遇到火灾等险情,可以随时进行紧急救援。
状元一词来自于古代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是在隋朝大业元年(605年)才开始实行的,1000多年前的孔子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作为万圣之师,接受包括皇帝在内的天下人的朝拜。
从大成门拾阶而上,对面就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它的创建年代不详,据明《永乐大典》辽州志记载,宋政和八年已有。大殿后有一块石碑,碑刻上显示其重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2006年,这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这么大体量的大殿,在全市各县(区、市)中是唯一的一个。副阶周匝,下檐斗拱一斗二升,上檐为单昂斗拱,柱头卷刹明显,柱楚石为青石覆盆式、宝装莲瓣式和鼓式3种,雕工精细,图案清晰。屋顶瓦、脊、仙人、走兽全部为绿色琉璃,据左权县文旅局副局长姜杉介绍,由于大成殿当时是辽州州府所建,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官庙,而绿色琉璃是地方一级官府才能享受到的“待遇”。到现在为止,该县参加高考、中考的学生,周边县、市及河北邢台、邯郸等地的考生,都会慕名来这里祭拜孔圣人。
结构奇特 历代绵延
不同于明清建筑的雕梁画栋、繁复华美,文庙的大成殿更加自然拙朴、古风飒然,这便是元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姜杉介绍说,它的独特体现在5个方面。第一,每一根柱子起侧角,也就是向里倾斜,起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只有宋代、元代才有这种建筑特色。第二,它的柱子呈现的是覆盆结构,就像是把脸盆扣过来,柱子边是圆的,专业叫作覆盆卷刹。第三,里面有一个代表性的特色叫减柱法,减柱法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为了扩大空间而采用的一种做法,多见于宋、辽、金、元时代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的保和殿。它主要是把大殿中间前面几根柱子去掉,使大殿显得更空旷、庄严、肃穆,人们进来后会感觉自己很渺小,殿的空间很巨大。第四,结构相当稳定。大殿抹角梁上面有个挂柱,挂柱顶住的那个梁叫老脊梁,老脊梁伸出去之后只能伸这么远,为了把屋檐伸出去更广远一些,就在老脊梁的上面增加了一个小梁,叫作子脊梁,也就是老脊梁的“儿子”,它背着它的“儿子”子脊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屋顶,构成坚固的结构,即使遇到八级左右的地震,也撼动不了它。第五,殿内出现一个唐代、一个宋代两个柱础。唐代建筑风格的柱础主要是通过柱础上肥厚的莲瓣,以及下面雕刻的花卉得出的,宋代建筑风格的柱础主要是通过覆盆式花卉得出的。这就是说,唐代开始兴建,在以后的朝代对它仍然进行过大型的修缮或者重建,这就验证了历朝历代文脉不断,一直到元代有了这么一个巨大规模的建筑。
建筑作为包容人类活动的最大载体,它在历史风尘中留存下来的印记,往往比别的文物更具有可回溯性,或者隐藏在檐头瓦缝,或者沉默在犄角旮旯,或者掩盖着真实的面貌,每一点呈现,都有一个故事,一段过往,甚至一次动荡,它不言不语,却给你无尽的想象。
跟随着朝代更迭,经历了战火纷飞,在动荡不羁的岁月里,左权文庙大成殿由于是当时良种厂的种子库而躲过了毁灭性的一劫。但是,由于怕种子生虫发霉,人们用喷石灰水的方式,给大殿上上下下做了个无漏洞式的粉刷。到现在为止,大殿里依然灰白一片。2005年,左权县文物部门在对大成殿进行维修时,无意中发现厚厚的石灰层下面,依稀可见壁画的痕迹。为此,该县调整了修缮方案,做了最为稳妥的基本保护。
“从我们目前的能力、技术、经费3方面考虑,我认为我们做不到对它进行保护性开发。做不到怎么办,我们就应该把它保护好,留给后人来研究。”姜杉分析,如果真的存在巨大的壁画,不排除以忠、孝、礼、义、信这5个字为内容的壁画,比如说二十四孝图、忠贞节义图这一类内容。“可以这样说,如果真有大面积的壁画,那在晋中、山西,乃至中国儒教界都是一个很大的轰动,甚至能引来很多儒学家对它进行研究。”
相信不久的将来,左权文庙大成殿壁画之谜一定能够解开,让我们期待那一天早日到来。
庙学合一 文运鼎盛
平遥古城内的文庙建于金代,是全国各级文庙中现存历史较久的殿宇之一。平遥文庙规模宏大,有“民间小故宫”之称,其建筑群沿中轴线分布,形制和北京故宫很像。
中国历史上曾有2000多座文庙,除北京的国庙和南北各一座家庙外,其余的都称为学庙,这也是因为文庙和教育始终紧密相连,或因庙设学,或庙学合一,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承载着中华文脉代代流传。平遥文庙,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典范。五进院落按照统一规制由南到北依次排列,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不同的建筑讲究,不同的文化属性,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庙的基本架构,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又使其潜藏着不同的时代故事、不同的人文情怀。自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聪慧的平遥人以古城为平台,以建筑为载体,打开思路,敢想敢干,使平遥文庙一步步走出山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据平遥古城专家委员会成员郝新喜介绍,文庙是平遥古城内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也是晋中建造年代最久远的文庙建筑。它建于1163年,即金大定三年(南宋隆兴元年)。有学者称,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也是古代中国文化教育的兴盛时期,很多文庙都在这一时期兴建或重建。平遥文庙应属重建,在1957年地震之后的揭瓦维修中,曾发现大殿“脊梁”下有“维大金大定三年岁次癸未四月日辛酉重建”的墨迹。结合平遥的规模和历史推演,学者们认为,平遥文庙应该始建于唐朝。郝新喜介绍,在大成殿里,藏着3个传说对应着3件物品,称为“平遥三宝”。
平遥古城共有十二景、八宝,大成殿就独有三宝。第一宝是杞木梁。杞木梁是用枸杞木做成的梁,我们平时见到的枸杞基本上是灌木,枸杞木做梁是很少见的,但经木匠辨析,文庙大成殿正中间的那个子梁就是杞木梁。第二宝是大殿里的一根木渣柱。当年建造文庙大成殿,大的木材就是这根柱,可是在修建过程中缺一根,怎么办呢?当年,匠师们集思广益,就把整个建筑当中施工产生的木屑用胶粘成一根柱子,我们现在很多家具板材就是这样制作的。第三宝叫做九连钟。文庙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使用两个标准乐器,一个是编钟——九连钟,另一个是对面的编磬。根据平遥的一些传说,当年平遥的编钟总共挂的9个,当敲击最大的编钟时,它会依次响起;当敲击最小的编钟时,它也会依次响起,这依据的是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
杞木做梁,木渣成柱,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胆识,也许那时的平遥并不富庶,但匠人们有的是创新意识和高超技艺,他们敢为人先,因地制宜,取别人所不取,成别人所不成,这种精神特质的传承也造就了几百年后晋商的崛起和今天平遥的繁华。
当然,平遥人才济济,和其从古到今对教育的重视密不可分。在这个庙学合一的典型建筑群里,著名的超山书院就坐落在大成殿和明伦堂之后。
古人认为,东南方是文运鼎盛之所,而平遥的东南方有一座山叫超山,这也是超山书院的名称由来。超山书院的校训是敬业乐群,指的是既要把自己的学业学好,又要跟同学处好关系。书院立着一座铜像,就是超山书院的山长——徐继畬(yú)。
徐继畬,山西忻州人,晚清名臣、学者,曾官至福建巡抚,后因与一些当朝重臣政见不同,于咸丰六年被革职回乡。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所著《瀛寰志略》影响深远,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他回乡的消息不胫而走,得到了平遥晋商的关注,并请他担任超山书院山长。
徐继畬在超山书院当山长一干就是十多年,为平遥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清朝后期一些出自平遥的进士大多都是他的学生。
徐继畬用十年时间严谨治学,督课学子,潜心学术,培养后进,极大提升了超山书院的影响力。同时,他开放的思想、开阔的眼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子,对平遥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本人在文学、历史、书法等方面造诣颇深,很有成就。
超山书院内有一块碑是徐继畬的亲笔。其碑文是他所撰,上面的字是他书写的标准馆阁体。在封建社会,所有读书人,想要出仕、做官,要通过科举考试,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过书法关,字练得好不好、写得好不好,在科举考试中至关重要。
承载期许 人才辈出
整个以文庙为中心的文系建筑群还有很多讲究,比如,最后一进院中的尊经阁,它是平遥古城的三大高层建筑之一。平遥古城整个建筑是以市楼作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展开的。古人认为东方为尊,因此,古城内东边的清虚观、玉皇阁最高,另一个就是文庙。古人认为文运要好,必须得借一个高层建筑,这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表现。
尊经阁上放着一些古籍,同时在这个楼上还有一个状元卷。状元卷上写着第一甲第一名,这是皇帝的御笔。而下面的弥封关防意思就是说,它是一个密封章。这是主持会试和殿试的人使用的。整个卷子中有一部分是个人档案,要三代家世清白,如果三代之内有受到当时法律制裁的,或者曾做过一些不应该做的事,那么此人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
科举考试要求卷子不能有一处写错的,如果写错了,排名就到最后了,所以古人做事、做文非常认真、谨慎。在卷子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红圈,说明这篇文章质量非常好。卷子最后由主持殿试的官员上报皇帝,由皇帝来签订。因此,整个科举考试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在全国的读书人当中,能够走到这样一个巅峰的人物非常了不得,这也是在封建社会,人人都希望家里能出一个状元后辈的缘故。
尊经阁展出的试卷作者名叫赵秉忠,是明万历二十六年状元。他是山东青州人,在此展出他的试卷以激励平遥学子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尊经阁院子里有一个硕大而特别的“魁”字,说其特别,是因为这个字少了一笔,寓意一份期望和梦想,期待平遥能出个状元,然后让他亲自把这一笔填上去。实际也是激励学子们努力读书,考取功名。
“魁”字后面写的是宋丞相文山书,这是何人呢?其实,文山就是指文天祥。文天祥没有来过平遥,那他的书法作品怎么会在这里呢?原来,清乾隆年间,平遥的文庙学宫,把在南方临摹回来的文天祥的这个“魁”字,通过小孔成像,印在这张纸上面用毛笔勾出边来,然后填上去。之所以要用文天祥的字,是因为他的气节。平遥人把它写在这里,就是要激励读书人不光要学有文化,更要有气节。这是读书人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要素。
郝新喜说,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人把这一笔填上去。但是他个人认为,平遥人目前的成就应该足够填上这一笔了,因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侯外庐、著名的文学史家王瑶、航天英雄刘旺均为平遥人。他们原来就读的学校就在文庙大成殿前面的建筑当中,在那凝结了多少代希望的“魁”字上,充满自信的平遥人早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庙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神采,它们既是建筑珍品,更是文化宝藏。千百年来,在提升个人文化素质、维系与发展以儒学为主干的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风雨千年,愿文庙这一城市文脉能够在后人的保护与利用下,在现代依然成为教人尊师重教、传承文化的人文关怀之地。(内容参考晋中电视台《晋中宝藏》栏目,由闫淑娟整理,部分图片由曹伟提供,其余为资料图)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