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晋南威风锣鼓:“天下第一鼓 ”

晋南威风锣鼓:“天下第一鼓 ”

发布日期:2021-03-01 12:32 6541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1.jpg


        晋南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2.jpg


        威风锣鼓的历史传承、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团结和谐的理想追求。


3.jpg


        威风锣鼓演奏始于尧、舜时代,尧帝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给舜作妻子,从此二女便以夫舜所在的万安村为婆家,以父尧所在的羊獬村为娘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娥皇、女英回娘家时,万安村部落民敲锣打鼓送行,羊獬村部落民敲锣打鼓迎接。这种仪式经过数千年流传,演变成今天的威风锣鼓。晋南威风锣鼓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


4.jpg

5.jpg

6.jpg


        晋南威风锣鼓是融乐、舞、技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鼓舞艺术。动作是锣鼓表演艺术的基本功,讲究“帅、漂、脆”。在表演中,手、眼、身、步、头几个部位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演奏者在敲击大鼓、锣、钹中倾情舞动,把自己生命的律动和祈求丰收的愿望都融会于表演之中。表演者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鼓舞,从而增强求得好年景的信念。正如《易·系辞》中“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的意境。


        威风锣鼓的主要表演形式有三种:


        一种是挎鼓表演,平阳大多地方都采用挎鼓打,鼓手挎一面扇形大鼓进行表演。挎鼓打比较灵活自由,鼓手可以边打鼓边舞动,显得格外欢快热烈,演奏乐器主要以挎鼓为主,另有锣、钹、铙。


        另一种是阴阳鼓。阴阳鼓是将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于一个鼓架上演奏的一种表演形式,在有些地方称“子母鼓”,大鼓为“阴”,小鼓为“阳”。演奏乐器除大鼓、小鼓以外,有锣、钹、铙。大鼓和小鼓一般是由一人演奏,但在有些地方,是由两人演奏的,演奏风格细腻、文雅。


        还有一种表演形式是架子鼓,这种形式主要盛行于浮山县,鼓比较高大,呈桶状,支放在架子上,因鼓不能随意移动,所以表演时没有什么队形变化,行进中一般都由一人背着,或两人抬着,边走边打。架子鼓同威风锣鼓中的挎鼓、阴阳鼓在演奏风格和技巧等方面有很大区别,架子鼓的曲牌中,铙的演奏出现了十六分音符,在演奏技巧上,出现了被称为“丁丁可”的演奏技巧,因此,架子鼓的演奏风格显得较为轻快、活泼。


8.jpg


        威风锣鼓由鼓、锣、铙、钗四种乐器组合,是没有弦乐参与的一种清音乐。威风锣鼓有一整套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多种情感和气氛的锣鼓点,即锣鼓经,它是演奏锣鼓所要遵循的法则,民间艺人诵读锣鼓经时,以特有的方言韵律,加上自身对锣鼓音乐的理解,将谱子诵读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一些村镇的锣鼓队还延续使用很原始的记谱方式,它是威风锣鼓几千年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的见证。


        发展到今天的威风锣鼓,曲牌有200多套,被泛称“一百单八套”。其中有反映历史故事并以历史题材命名的,有以地名命名的,有以花草、植物命名的,还有以传统小调命名的。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