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皇龛
1920年玄真龛
1920年七真龛
卧如龛
1920年三清龛
1920年三皇龛
虚皇龛侍者
石窟是发源于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用以遁世修隐和宣扬佛法教义,后传入中国。中国石窟艺术兴于魏晋,盛于隋唐,起先只为佛教所用,后来这种传教形式被道教借鉴了去,因此中国历史上也曾建有诸多道教石窟,只是规模不大,留存下来的也很少。
道教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一,属于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形成于东汉时期,在中国的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元代的时候道教非常兴盛,流传较广,而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归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道教主流支派——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之一。龙山道教石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修建。
龙山石窟坐落于省城太原龙山之巅,已历经千年造化,它呈现的正是扎根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其大拙若巧、朴素庄严的雕刻风格将道教中倡导的见素抱朴,大道至简的文化内涵彰显出来。
全真弟子修窟弘道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全真教丘处机这一人物,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而他的徒弟宋德方正是龙山石窟的主持开凿者。
1234年,全真教道长宋德芳应蒙古行省丞相胡天禄之邀,率门徒在太原府龙山上云游。在龙山之巅,宋德芳在荒草中发现了一处道教庙宇的遗址,同时还发现了两个洞窟。拂拭石刻,隐约可见“宋仝”二字,也许就是这个“宋”字让宋德芳感到冥冥中自有天意。宋德芳让弟子打扫破败的道观,打算重振昊天观。
此后,宋德芳与门人李志全、秦志安陆续营造了虚皇窟、三清窟、卧如窟、披云子窟、玄门列祖洞等,并在窟中留下了诸多题记,石窟完工于1239年。再经后人续建,形成今天的龙山道教石窟群。
百年之后重现大众视野
元朝灭亡后,龙山石窟再次陷入沉寂。直到1920年11月,日本学者常盘大定与关野真到天龙山寻访北齐佛教石窟时,听当地人说对面的龙山也有石窟,这才意外发现了龙山石窟。常盘大定拿出相机,留下了最早的存照:荒草萋萋的山头,突兀耸立着几个石包,自上而下、由西向东分布着9个龛窟,石包上爬满了枯藤与野草,四周杳无人迹。1924年,常盘大定又邀请日本庆应大学学生宁超武系统地拍摄龙山造像。而自日本学者两次考察、拍摄之后,龙山石窟造像头颅大多被盗割,至今下落不明,令人扼腕。
1996年,龙山道教石窟被中国国务院评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时对道教石窟的保护工作才算真正提上日程。
探龙山石窟秘境
龙山石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元代道教石窟,共九窟,开凿于唐元明三朝。
第一窟虚皇龛 虚皇龛位置最高,窟高235厘米,深305厘米,窟中现存造像有21尊,窟平面圆形,正面雕龛,龛内雕有元始天尊坐像,头已不存,从常盘大定的照片看,天尊面相清癯,颌下一缕长须及胸,身着宽松的羽衣,趺坐于坛基之上,双手笼在袖中,宝珠形身光环绕他的身体,光中生有五道云气纹。两旁各雕有侍者真人像十尊,身披道袍,脚下流云缠绕,头上刻有光环。洞顶雕盘龙两条,已风化。
第二窟三清龛 三清龛是龙山诸窟之最大,雕刻人物最多的一龛,惜今仅存15尊。窟高266厘米,深360厘米,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并盘坐于正壁一长台上。左右有真人和侍者像。面型端庄,衣着沉厚,双手捧圭拱于胸前,开凿年代与第一窟相同。太上老君头戴芙蓉冠,面相温和慈祥,颌下有浓密的胡须。1924年之后,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的头颅遭盗割,从常盘大定的照片可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塑像眉清目秀,飘然有道家仙气。三清窟藻井雕刻五条飞龙,四条分居藻井四角,拖尾徘翔,龙首回顾,正中的这条张牙舞爪,昂首向前直冲窟门,腾云驾雾似要冲天而去。
第三窟卧如龛 卧如龛高215厘米,深342厘米,窟内左右雕碣龛各一,正面雕一长方形高台,台上侧身卧像一尊,头东足西,左手拂腮而卧。这里相传是“披云子卧化地”,据当地人传,此卧像也叫宋披云卧像,《嘉靖太原县志》卷二中说:“宋之真仙也,隐居昊天观,凿石洞七龛,为修炼之所。”因此很可能是宋德方自刻修持像。另有说法认为是祖师爷王重阳。在《全真教祖碑》中,碑文记载,金大定十年(1170年)正月,王重阳与弟子路过大梁(今河南开封),在一王姓人家中寄宿。时逢除夕,王重阳自觉大限将至,遂与众弟子告别,“枕左肱而卧,众皆号恸”。王重阳羽化时枕左臂长眠,与窟中老者姿势颇为吻合。
第四窟三天大法师龛 三天大法师龛呈平面扁方形,三壁设有坛基,每面雕尖拱形龛各一,主像各一尊,雕刻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及其子张衡、孙张鲁之像。各像发髻凸起,衣饰流畅,侍者身材修长,侧身微曲。
第五窟玄真龛 玄真龛高166厘米,深186厘米,内雕石像三尊,主像结跏而坐,侍者立于两侧莲台之上,衣饰、手法及造像风格与第四窟相同。
第六窟披云子自赞龛 塑造了宋德芳与门人李志全、秦志安讲经论道的场景,正中的宋德芳头戴芙蓉冠,鼻梁直挺,下颌有三缕长须;李志全与秦志安上身着对襟衫,下身着裙,似正专心聆听恩师教诲。靠西壁面开圆拱门,一妇人手持书卷,欲踏进门来。此为元代“妇人启门”雕像。这一窟被称为披云子自赞窟,源于窟中这则题记:“披云自赞。这个形骸许大,已是一场灾祸。被谁节外生枝,强要幻成那个。更分假象真容,便是两重罪过。只因眼病生华,毕竟有个甚么。自戊戌春至乙亥秋工毕,门人李志全稽道作颂。”
第七窟七真龛 七真龛又名玄门列祖洞,分为前后室,前室宽396厘米,深174厘米,窟门左右雕有两位护法天王,被盗凿;后室宽374厘米,深382厘米,内室雕王重阳七大弟子像,对应“全真七子”(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孙不二)。雕像分三面排列,正面三尊,两侧各二,另有一残缺侍女立于左边北壁最东处。常盘大定来龙山时,当时“七真”塑像已湮没在荒榛之中,其中五尊头像尚存,丘处机头戴莲花冠,身着对襟衣,上唇留有八字胡,下颌一缕长须及胸,隐有飘然超脱之气;孙不二头戴花冠,眉宇间又展示出女子的恬静之态。如今,“全真七子”的头颅全部被盗割。
第八窟三皇龛 三皇龛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弧角方形,三面台座,三皇指神农、伏羲、黄帝,道教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
第九窟辩道龛 第九龛在明代之后就没有了记载,根据史料分析,它的失踪应与元代太原地区发生的四次大地震有关。从地势上看,第九窟位置较低,又紧临一、二、三窟。因此,它很可能是在这场剧烈的地震中,由于主体窟群顶部建筑的崩毁坍塌,被掩埋了。1995年,龙山石窟的工作人员于第一、二、三窟西面的低矮的崖石中,发现一个被废土瓦砾掩埋了多年的洞窟,洞窟坐北朝南,三壁环台座,相互通连,内无雕像。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明远通过两年多时间对整体窟群全面考察,再搜求古代文献记载,认定该洞窟应同是元代全真道道士宋德芳及其弟子们所开第九窟,理由是:该窟与第八窟在内部建筑雕凿方面基本趋一致,且与元代石窟本属一体。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