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文化遗产 闪耀晋中

文化遗产 闪耀晋中

发布日期:2021-06-17 10:57 26492人浏览 文章来源:晋中晚报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晋中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让我们一起了解晋中市品类繁多的文化遗产,感受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体会文化遗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生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世界遗产——历史名城  彰显辉煌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也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说起自己的平遥之旅,旅游爱好者牛晓佳打开了话匣子。


4.jpg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犹如一本历史书,层层古砖就像是一页页的纸张,写满了历史,也写满了人世沧桑。一道石拱门迎送天南地北的游客,是古城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平遥古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古时称平遥为‘龟城’,据说是因为方形的古城形如乌龟,6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门是龟首,北门地势低处是龟尾,东西4座城门是龟的四肢。如今看到的砖石结构的城墙,高大雄伟,4个城门彰显着古城的辉煌。而那些曾经被日寇轰炸过的城墙虽然伤痕累累但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平遥古城的辉煌。”


        古城墙上有72座敌楼、3000多个垛口,据说是按孔子的三千多弟子、七十二贤人来设计的。1997年,平遥古城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变干净了,老建筑修缮了,城内的百姓生活更舒适了。近年来,平遥古城还有了新的标签,平遥国际摄影展、平遥国际电影展等盛会都在这里举办。


        牛晓佳表示:“每次来平遥古城都会给我留下不一样的记忆,干净整洁的古城环境,悠久厚重的古城历史,热情好客的平遥人民等。如今,平遥正以‘大美古城,小康平遥,国际旅游城市’的新姿态迎接四方宾朋。”(武玲芳) 


传承人——一双巧手  传承技艺


        晋绣,山西民间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极具地方特色,以绣品立体感强、视觉效果饱满厚重著称。其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山西的风土人情和黄土文化。近日,记者来到灵石县静升镇非遗传习所采访了晋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林兰。


1.jpg

针法细腻的晋绣


        “最初看着长辈们刺绣,没想到看着看着也爱上了刺绣。”高林兰说,从小她就与母亲学习刺绣。在母亲的指导下,绣花针在她手中运用越来越自如,作品也渐渐有了模样,对刺绣这门艺术也越来越喜爱。


        “最初,我师承苏绣名家高健凤学习苏绣,苏绣的细腻、生动深深打动了我,但作为山西人,我希望我们本土的刺绣技艺能得到发展。”高林兰说,原本学习苏绣的她,开始学习晋绣技术,并将传统的晋绣和苏绣技艺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近年来,随着灵石旅游业的发展,高林兰依托王家大院等景区,推出了很多饱含地方传统文化色彩的刺绣作品。她的作品针脚密实,针法细腻,色彩协调,图案多变,形态万千,深受游客喜爱。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林兰希望晋绣技艺后继有人。现在,她被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外聘为晋绣老师,让晋绣技艺传承下去。“我要将工匠精神发扬下去,继续提升晋绣技艺,努力创新,活到老、学到老。希望有机会带着晋绣技艺走进小学课堂,让更多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高林兰自信地说。(张凯鹏) 


戏曲——醉心梨园  弘扬国粹


        14岁学艺,到如今年近花甲,晋中市艺术学校(以下简称晋中艺校)副校长刘丽玲把一生献给曲艺事业,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她深爱晋剧,倾力传承,获得赞扬和荣誉无数。


        1962年,刘丽玲出生于太谷一个梨园世家,从小接受苛刻的科班训练,14岁步入正规艺术院校接受传统艺术教育。早在20世纪80年代,刘丽玲就活跃在三晋大地城市乡村的舞台上,她塑造的梁红玉、刘金定、扈三娘、杨七娘、张秀英等人物形象深受广大戏迷喜爱。


        正当她对艺术孜孜以求、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1994年,听从组织安排,她离开心爱的舞台,站上了晋中艺校的三尺讲台。在学校,她既是排导教师,又是学生们的“妈妈”,每天排练之余不仅给孩子们洗衣做饭,还兼任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师……就这样,几年来,刘丽玲为学生量身定制、因材施教,为晋中艺校培养了《打神告庙》《雅观楼》《偷南瓜》等9朵全国小梅花。她排导的晋中秧歌小戏《好女丫丫》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精品舞台剧”项目扶持,晋中秧歌儿童剧《叫醒阳光》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作品”项目扶持。


        作为晋剧筱派第三代传人,刘丽玲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在纵向继承筱派传统技艺精华的基础上,她又横向借鉴了京剧等名家的艺术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代表体系,被专家称为非常难得的刀马旦演员。


        情系戏曲,只为精神守望;醉心教育,只为弘扬国粹。多年来,刘丽玲锲而不舍传承文化,培养人才,让戏曲在新时代绽放瑰宝之光。(闫晓媛) 


医药——结缘中医  探寻奥妙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医药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不少人对其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开始学习、发扬中医传统文化成果。


        今年51岁的安鲜丽皮肤白皙、面色红润,看上去非常健康有活力。她告诉记者,39岁那年,她得了胃窦胶质瘤,需要手术。术后,她的身体很虚弱,尤其是背部,经常困乏疼痛,十分难受。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介绍晋中非遗文化的报道,那篇报道是有关平遥道虎壁王氏中医妇科的介绍。看完报道,她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后来,安鲜丽多方查找资料,对晋中市中医药行业有了初步了解,榆次区郭家堡乡南关新村的雾酒疗法、平遥道虎壁王氏妇科研究院的中医诊法、平遥县杜家庄乡四通路卫生所的白氏“拔毒膏与生肌散”等,让她领略到了中医的神奇。为此,她专门向这些非遗专家求教,慢慢开始研究中医药文化。她说:“学习了中医文化后,我受益匪浅,更坚定了学习和传承中医文化的决心。”(张颖) 


和顺牵绣——精美嫁妆  相伴8年


        “8年前,我和朋友去和顺游玩,第一眼看到和顺牵绣就爱不释手,有鞋垫、荷包、香包等,做工精美、神形兼备,真是太招人喜欢了。我几年前买了一个,直到现在还和新的一样。”6月14日,市民洪宇琴讲述了自己与和顺牵绣的渊源。


        “和顺牵绣龙飞凤舞,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淳朴秀丽,有鞋垫、肚兜、帽子、耳套、枕头、荷包、香包等,图案多以莲生贵子、二龙戏珠、十二生肖、福海无边、祥龙献瑞、丹凤朝阳、五子夺莲、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凤凰牡丹等吉祥图案和虎、狗、狮、花草、昆虫等自然景物为主。”当时,销售人员为洪宇琴介绍了牵绣的制作工序,在得知牵绣不光在布料的选择上十分严格外,为了使所绣之物形态逼真、形象生动,还要用到上千种彩线,洪宇琴为这些“绣娘”的耐心和细心点赞。


        “就连一个小小的鞋垫都需要6道工序,制作过程非常细致、复杂。”洪宇琴说,为了了解牵绣的故事,她在牵绣店足足待了一个下午。离开时,洪宇琴购买了鞋垫、荷包、香包等牵绣制品,当作嫁妆带到了她的小家。每每看到这些牵绣制品,洪宇琴都会惊叹这走过千年历史的不朽技艺,她希望这门珍贵的传统刺绣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马永红) 


饮食文化——非遗味道 历久弥新


        “非遗”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中国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而中国人对食物的情感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长年累月的异乡工作和生活中,家乡的味道不仅能帮助游子了却部分乡愁,还能不同程度留下人生故事。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山西民歌《夸土产》中,第一句就是“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口口相传的民歌,用最质朴的语言诉说着人们心底的骄傲。平遥牛肉,因其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肉质鲜嫩,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醇香可口,营养丰富,早已是中华肉食的上佳产品。“平遥牛肉颜色红润,口感绵软鲜嫩,一口下去,浓香扑鼻,早已成为我们家逢年过节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家住平遥县东昇小区的周女士告诉记者,早在2008年,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平遥人,我感到非常自豪”。


3.jpg

制作太谷饼


        “太谷饼酥而不硬,软而不皮,百食不厌,每次品尝都能甜到心里。尽管经常会被网红食品刷屏,但还是忘不了记忆中的家乡味道。”如今,已经在北京生活、工作6年的王磊,逢过年过节探望亲朋好友时,都要买一些太谷饼作为礼品相送。太谷饼作为山西省传统名吃,始于清代,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2006年,太谷饼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太谷饼早已成为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上好礼品。(程浩)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