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黄昏,“弘扬晋商精神 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介休市张兰镇张原村。介休张兰,是历史古名镇。在张兰镇张原村一处刚刚翻过的耕地中,有一块刻着介休县人民政府1982年6月19日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毓䭲墓”的石牌,石牌不远处,立着两个华表,有资料显示其“径约尺五,高达二丈”。
张原村“范毓䭲墓”石牌不远处,立着两个华表
介休市文联副主席陈全告诉记者,“范毓䭲”是介休范氏后人。作为最早发迹的晋商之一,范氏从明末清军入关前就与满人有生意往来,在满蒙地区小有名气。后来清兵入关,清政府为稳定新生政权,任用介休范永斗为内务府皇商,“诏赐张家口房地,隶内务府籍,仍互市塞上”,成为当时的八大皇商之一。
陈全说,范氏曾独家垫资为清军平叛准噶尔运输粮草,且经政府准许,独自经营山西的盐业,每年上交高额盐税。清康熙年间,国家铜币紧缺,铜产量低,不能满足供需。清政府打算到日本产铜量极高的长崎去购买铜。范家看到机会,上书请奏,愿减低利润,为清政府到日本去购买铜,获准。这使得范氏成为最早远赴日本经商的晋商之一,且为介休范氏增加财富、加大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
遗憾的是,清乾隆初期,范氏家族出现衰落之象。清乾隆四十八年,清廷因范氏“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革除了范氏后人在内务府、户部等衙门的官职,没收财产,并将范家主事之人入狱。至此,介休范氏衰落。
矗立的华表
范氏的财产没有具体统计,仅从清乾隆四十六年的财产清单看,范氏当时在直隶、河南二十州县遍设盐店,在天津沧州有囤积盐的仓库,在苏州有管理赴日船艘的船局,在北京有商店3座,在张家口有商店6座,在归化城有商店4座,在河南彰德府水冶镇有当铺1座,在张家口置地106顷,分布各地的房产近1000间(以上不包括其在介休原籍的财产)。
陈全说,范氏显赫一时,曾是《清史稿》中唯一为其列传的商人。范氏发迹于明末,他们一族在经商理念的创新进取精神,对后期的介休商人起到深远的影响。“那对华表,是乾隆年间赏赐给范家的,只有对清朝有重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得到这样的赏赐。”陈全说,华表上雕有盘龙柱,柱顶还有啸天吼,雕刻十分精美,只可惜,啸天吼前些年被盗。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大地上,随着采访团的离开,天地之间仅剩一对华表矗立在原地,守护着主人的陵墓。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