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将至,酷暑难耐。在没有空调的古代,扇子成为古人消暑最好的用具,也因此被冠名为“凉友”。为了追求美观,人们便在扇面上作画题诗,扇面上的饰物也开始多了起来,其中以扇坠最为精美。
“南国佳人佩,休教袖里藏。随郎团扇影,摇动一身香。”这是蜚声文坛的《桃花扇》一剧中的一首诗,说得正是扇坠。扇坠一般用玉石、珊瑚、玛瑙、象牙、香木等雕成,长不盈寸,精致小巧,便于在扇下悬挂、随身携带,并且雕刻精美,融合了具象、抽象、意象等传统雕刻工艺,充满雅趣,而它的吉祥寓意也处处体现着持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同时,悬挂款式各异、风格不同的扇坠作为一种文雅的装饰,就相当于一张文化名片,表明持扇人的身份和情趣。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枚清代早期核雕松阴渔乐扇坠。所谓核雕,是以果核为原材料进行雕刻,也是传统工艺中最具特点的一个门类。核雕所用之核主要以桃核、橄榄核为主,也用梅核、樱桃核以及核桃壳等。单件核雕可做佩饰、扇坠(清宫档案里称为扇器)、陈设玩赏品,连缀起来可做念珠、手串、朝珠等,在技艺上属于立体微雕范畴。
这枚核雕作品是在高仅有3厘米的橄榄核上,以通景式构图,浮雕了溪岸松阴下、渔船泊岸边、船客与岸上的人对饮言欢的情景。它的尺寸虽小,却善用高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手法,呈现画面主题,人物表情生动极富动态,松树船舶等细节处理上也极为讲究,且用斧披皴刻山石肌理,阴刻细线描绘远山空间。整件核雕穷工极巧,在技巧表现上如竹刻般层次分明,又如山水绘画般空间感十足,上有刻款“庚辰孟夏望前,陈子云製”。陈子云是清初苏州一带的雕刻家,他在构图及雕刻技法上的妥善运用与处理,呈现出如诗画般的核雕微型空间。
扇坠,不仅质贵文心,也是古代爱情的信物。它曾撩拨了旧时文人的情思,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抹靓色。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第一回即道:“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经典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写扇坠,英台央师母做媒,并把自己的玉扇坠(蝴蝶形)作为定情信物,交与师母,寄下对山伯的一片情思。孔尚任先生在《桃花扇》“访翠”“眠香”两出戏中皆写有扇坠,侯方域抛扇坠至李香君楼上,一缕情思天可见,成就了一段爱情佳话。(周小丽)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