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国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说威震华夏的翼城花鼓,不说激情飞扬轰动京城的浑身板,单就花样翻新的腰鼓打法,就让人看不够。翼城县里砦镇吉壁村的女子腰鼓队,就是腰鼓这一古老艺术之树绽开的新花。目前,吉壁腰鼓已入选翼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舞蹈类代表项目。
里砦镇,历史悠久。据翼城县中共党史研究中心(翼城县地方志研究中心)主任刘峰所编《走进翼城》一书介绍:“里砦村因晋国大夫、晋献公的得力大臣里克出生于此,并在此地屯兵扎营而得名。”其所辖吉壁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
听吉壁村的老人说,祖辈相传吉壁腰鼓的产生与当年晋国驻军有关。彼时,每当晋军打了胜仗,村里的壮汉们就会打着腰鼓到军营里慰问,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里砦镇作为革命老区,吉壁村的腰鼓队也是当地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一批又一批里砦儿女就是在吉壁腰鼓欢快热烈、张力十足的鼓点声中参加革命的。腰鼓的清脆鼓点已深深地渗透在吉壁人的血液里,成为当地世代相传的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给吉壁腰鼓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腰鼓文化的发扬光大,诞生了打破传统男子打腰鼓的吉壁女子腰鼓队。
传统的吉壁腰鼓,队形变化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花好月圆、半壁河山等,腰鼓步法有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连身转势、虎腾虎跃等,腰鼓服饰上鲜有特点。2001年,吉壁村请回了本村在临汾文化艺术学校执教的石文林老师,请他对传统吉壁腰鼓表演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表现出新鼓点、新队形的特色吉壁腰鼓,走进了名闻三晋的新时代,在历年来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屡获殊荣。
改进后的吉壁腰鼓表演突出张力,百号人的队伍如同一人,踢腿、甩臂、仰头、扭胯、抛红绸、擂鼓锤,整齐划一,极有气势。听鼓点,似万马奔腾鼓舞人生;品鼓韵,欢快、热烈、自信;观队形,眼花缭乱变化多端;看舞姿,100名飒爽英姿的女鼓手,绿衣红绸相映生辉,舞步欢腾灵动异常,特别是一些戏曲舞蹈元素的加入,使人目不暇接,叫好不迭。
吉壁腰鼓的传承分为多个时期。
第一时期,1850年左右,以吉壁村郑氏家族成员为主,由郑光耀牵头组织,有少数外姓人参加的十余人的腰鼓杂耍队,在农闲时节人们自娱自乐,或在过春节、庆贺皇权、天旱求雨等重大节点祈愿祈福,还常常应邀到邻村和邻县表演。
第二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吉壁腰鼓队常年活跃在农村,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年年都是里砦镇参加县里闹社火的代表队。此时期的传承人主要有吉壁腰鼓的鼓手石如海,热爱传统文化遗产的村干部郑明岐,在他们的组织下,诞生了吉壁女子腰鼓队。古老的腰鼓打法结合现代表现手法,使这支腰鼓队名声大震,频赴各地演出。
第三时期,临汾文化艺术学校石文林老师历经十余年,在继承吉壁腰鼓传统表演精华的同时,又增添了丰富的时代元素,将舞蹈、戏曲、武术和杂技相结合,把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女子腰鼓队,打造成了一支扎根田野、名闻三晋的乡村文化活动标杆队伍。
第四时期,吉壁腰鼓主要传承人解昌和郑巧红,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娱乐形式日益变化的情势下,坚守传承,把传承腰鼓技艺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经常到各地少年宫、中小学指导腰鼓训练和表演,使吉壁腰鼓后继有人。
近年来,随着新型融媒体和国家大力倡导的全域文化旅游的兴起,里砦镇和吉壁村重新看好女子腰鼓队这个老典型,石文林老师也带病再回吉壁村重新打造新时代的吉壁女子腰鼓。时移世易,这颗艺术明珠定会再现耀眼的光芒。
(董文达/文 刘伟/图)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