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太行飞韵 歌起晋中

太行飞韵 歌起晋中

发布日期:2019-07-16 15:19 3865人浏览 文章来源:晋中日报


jinzhong.jpg


榆次区


        榆次,作为晋中市首府,以其人文淳厚、风光旖旎、多姿多彩、幸福宜居的独特风貌,伫立在山西中部、晋中盆地东北边缘。丰厚的人文积淀是其独特魅力、绽放出和谐繁荣的光彩。榆次古称魏榆、涂水、中都,拥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早在战国时,榆次已建立城邑。战国著名剑客盖聂,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直臣循吏寇天叙、周鈇、褚鈇、桑芸,设计红军军服的革命先辈赵品三等众多爱国志士、良将廉吏、贤儒硕学,为魏榆大地书写了人文荟萃之“神韵”。作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崇商重商的榆次,地处山西交通枢纽,历来是商业集散之地,九衢三市,商铺林立,宾客盈门,气象万千。昔日晋商巨贾聂店王家、开拓中蒙俄万里茶道的车辋常家、近代金融翘楚贾继英等鸿商巨贾的传奇,给榆次注入财取天下的气魄。曾经的“榆次八景”宛若画卷,“大院、老城、古村、名山”各有千秋,城池、衙署、寺庙、民居、古塔、堡寨、陵墓古迹众多,依附于古建筑的石刻、雕塑、壁画遍布全境,国家级、省级文物各具沧桑,勾勒出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景致。在这里,春起观常家庄园万千气象,夏居乌金山避暑听禅,秋行后沟古村品农耕文化,冬日落雪纷纷看榆次老城琼楼胜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构成了A级景区为龙头,景点、景区、庄园、采摘园、酒店、餐饮服务业为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被授予“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A级景区数量在全省各县(区)中首屈一指,“工业游、健身游、康养游、农业游、扶贫游”五大“旅游+”业态,提升了传统旅游的格局和境界。


祁县


        祁县,古称“昭馀”,因“昭馀祁泽薮”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2500年的历史。祁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名人辈出,仅载入《辞源》《辞海》的祁县籍历史名人就有125位,列入清光绪《山西通志》的名人有225人。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嫌的祁奚(祁黄羊);有巧使连环计诛杀董卓的东汉年末司徒王允;有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佛”王维;有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有清代著名晋商乔致庸、渠本翘等。祁县民俗文化独具特色,是山西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保护示范地,抬棍、背棍、八音会、火流星、扭秧歌、二鬼摔跤等百余种传统民间社火在祁县长盛不衰,被誉为中国晋商社火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茶商之都和山西省诗词之县;祁县戏曲文化隽永流长,是山西中路梆子和祁太秧歌的主要发祥地和传承地,祁太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祁县武术文化闻名天下,是戴氏心意拳的发源地,戴氏心意拳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境内八大拳种广泛流传。祁县拥有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兴梵寺、梁村遗址四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晋商老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太谷县


        太谷系黄河文化发祥与兴起之地,远可追溯仰韶时代,近可摩接唐宋元明,更于清朝达到鼎盛,成为晋商主要发祥地,享有“金太谷”“小北京”“中国的华尔街”之美称。太谷,自隋建制,人文荟萃、道统清明。商为箕子封地,春秋系阳处父食邑;孟母文化传播地,唐白居易祖籍;形意拳大师车毅斋、著名书法家赵铁山、近代名人孔祥熙都诞生于此。太谷文物古迹634处,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是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武术之乡和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之核心区。近年来,全县上下大打“文化牌”,文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个,国保、省保重点单位12处,出版了《龟龄集探秘》《形意拳大全》等书籍和太谷秧歌系列音像制品,编制了《孟母三迁》秧歌剧、动画电影,《太谷秧歌交响乐》等精品剧目,打造了国际形意拳交流大会、孟母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太谷县先后被国家、省市文化部门授予“中国武术之乡”“秧歌之乡”“书画之乡”“社火之乡”等称号。


平遥县


        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近年来,平遥县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积极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文化项目建设,以创新的思路求变,靠文化产业突围,从一个晋中盆地的人口大县、财政穷县,变身为国际旅游城市。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近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超过150亿元,同比增长23.7%,在三产中的比重占到51%以上,文化产业已经成长为平遥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平遥县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植推光漆器、剪纸、灯艺、雕塑以及平遥牛肉、醋、炉食传统饮食类等具有良好生产和品牌效应的项目;相继成立平遥古城书画院、晋都画院等14个涉文涉艺协会团体。除成功打造“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和“平遥中国年”两大节庆品牌,平遥与法国普罗万市缔结为友好城市,首开两个世界遗产城市合作交流的先河。2017年,承办了第五届“万里茶道”中蒙俄市长峰会,并于10月28日成功举办了平遥国际电影节。2018年,又创办首届平遥国际雕塑节。此外,“漆文化艺术节”“襄垣梨花旅游节”活动已成为文化旅游新名片。自2012年起推出的《又见平遥》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文化旅游演艺的标杆作品。


灵石县


        在广袤丰沃的晋中平原上,灵石都存在绝对堪称惊艳。富饶的地下资源孕育了她从容的气度,“秦晋要道,川陕通衢”的地势给了她豪迈的襟怀,秀美的山川河流让她妖娆妩媚,古老的传说令她的风韵神秘而优雅。这里40余处名胜荟萃一城,“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华北绿肺”石膏山、“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古镇、千古名刹资寿寺、“山西绿宝石、天然大氧吧”红崖峡谷、风雨悲歌韩信岭……“千年文化之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印刻着灵石人生息不止的足印,等候你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同行。刚刚起航的“灵石号”高铁专列,成为又一张流动名片,引领灵石走进“高速发展”新旅程。这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城正成为山西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数据显示,2019年1至5月份,全县接待游客175.55万人次,同比增长18.2%,旅游综合收入15.58亿元,同比增长18.03%。


介休市


        介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清明寒食之源和晋商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介休于公元前514年建制,距今有2800多年的历史。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2008年被正式命名为“清明寒食文化之乡”。作为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介休有执当时金融之牛耳的范家,有商号遍布全国、财富显赫的北辛武冀家和北贾侯家,为介休发展奠定了秉承诚信、执着追求的文化基础。 介休瑰宝璀璨、景色怡人,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其中,国保级单位11处,绵山风景区以自然景观“奇、险、秀”,人文景观“古、巧、绝”著称,是晋中首个国家5A级景区。张壁古堡集军事、民俗、宗教、建筑、文化于一体,凭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四张国字号品牌享誉中外,南庄古村是国家3A级景区。三晋三大名楼之一的祆神楼既是明清木结构建筑的典范,更是国内罕见的祆教文化代表实物。后土庙有“琉璃艺术瑰宝”之称。华夏第一柏秦柏,虽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依然枝繁叶茂,是亲历介休历史变迁的唯一“活”证。洪山瓷窑创烧于唐,盛于宋,是北方窑瓷的重要烧造地之一。张兰有着悠久的古玩收藏和交易历史,本地从事古玩行业的人员超过5000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被誉为中国古玩第一镇。


榆社县


        榆社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偏东,晋中市东南部,东与和顺县、左权县为邻,北与太谷县、榆次区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县毗邻。榆社县区位优势明显,太长高速公路与汾邢高速公路在境内十字交汇,距省城太原一小时车程,距平遥古城 50 分钟车程。


        榆社自然、人文景观十分丰富,有充足的土地资源优势、水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发展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榆社按照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农业富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农业上,以核桃种植为引领的干水果、以笨鸡养殖为引领的畜牧和设施蔬菜等产业形成规模,榆社笨鸡蛋、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然晶蜂蜜等产品畅销省内外,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工业上,形成了电力、化工、药业、包装四大主导产业。三产上,注重开发丰富的文化资源,致力打造以云竹湖旅游风景区开发为核心的山水生态游、地质科普游、历史文化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旅游与商贸服务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上,积极打造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山水生态型宜居县城,城乡统筹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呈现上升明显、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寿阳县


        寿阳县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太行山西麓,地处太原、晋中城区、阳泉三市之间,素有三晋“金三角”、华北“旱码头”之称。寿阳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天然氧吧随处可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绿色食品比比皆是,是理想的休闲养生福地。寿阳气候独特,夏暑清凉。平均海拔1050米、山区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7.3°C左右,夏季平均气温17°C,凉爽无炎热,是华北首选的消夏避暑胜地。寿阳历史悠久,文化蕴深。春秋时期为马首邑,西晋太康年间置县,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有不可移动文物64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为中国寿星文化之乡、佛教华严宗李通玄大师研修地、明末志士傅山先生隐居地、“三代帝师”祁寯藻故里、刘胡兰式女英雄尹灵芝烈士故乡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爱社”保留地,是醇厚的文化传承宝地。


昔阳县


        昔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旖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年来,昔阳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围绕全省“太行板块”“长城板块”全域旅游布局,坚持“山水昔阳、户外天堂”的发展定位,高起点谋划,以红色大寨为龙头,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推出了以大寨、红旗一条街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游;以龙岩大峡谷、黄庵垴等为代表的太行风光游;以潘掌、崇家岭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游;以长岭古村、石马寺等为代表的历史宗教游四条旅游精品线路。特别是运用“旅游+”“+旅游”的理念,积极拓展“文化+旅游”“赛事+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旅游”“电商+旅游”“扶贫+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探索出了“相互融合、互补发展”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如今,昔阳县通过举办活动、创新模式、塑造品牌、提升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了亮点频现、内涵增添、活力迸发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并重、传统业态和新业态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进的新格局。


和顺县


        和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特色。早在春秋置邑曰盖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更名为和顺迄今,乃“狭路相逢勇者胜”典故发生之地。乐毅村、赵奢垒、石勒沤麻池、首阳山夷齐庙等古迹,留下许多动人故事,2008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发源地。以“牛郎织女文化”为龙头,松烟镇南天池为中心、鹊桥文化园为支撑、太行民俗文化活动为主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线路和辐射周边的旅游经济圈,先后打造了“迎新春文化送福”“中国牛郎织女文化节”“消夏广场文化”“太行山森林旅游健身徒步大赛”“许村乡村国际艺术节”“云龙端午文化”等一大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和顺牛郎织女爱情文化节、四届许村乡村国际艺术节、三届太行山森林步道大赛等重大文化品牌活动。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为特色的太行明珠——和顺正在成为重要的区域性的休闲避暑旅游目的地。


左权县


        左权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太行精神的孕育地,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等150多个党、政、军、工、商、学机关在此驻扎8年之久,是华北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晋冀鲁豫根据地游击战争发祥地,第一个“三三制”民主政权诞生地。1942年9月18日,为纪念在此殉国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辽县易名为左权县。现存革命遗址150余处,其中,麻田八路军总部旧址、十字岭左权将军殉难处被列入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是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左权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美誉。“左权开花调”与俏丽多姿的左权小花戏,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对并蒂莲,分别于2006年和2014年双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左权县坚持“文化强县”战略,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积极传承民间艺术,“羊倌歌王”石占明、“活着的阿炳”盲人宣传队、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走出山西,唱响全国,成为左权最响亮的文化名片。


        左权位于太行山脊中段,被誉为“太行百里大画廊”。近年来,左权县立足山水生态优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重点实施了“植绿、护蓝、传红、造景”四大工程。2017年,省政府批准设立左权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2018年,左权县荣获“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和“中国最佳红色文化体验旅游名县”称号。


张春玲/文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