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刘家堡村:用非遗文化织就乡村振兴路

刘家堡村:用非遗文化织就乡村振兴路

发布日期:2021-11-15 10:48 文章来源:


        11月11日,山西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雁玲带领教师和来自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摩洛哥、孟加拉国的在校国际学生参观了振兴发展中的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刘家堡村,体验了非遗文化,同时为“汉语桥——又见山西”冬令营线上项目录制课程。


1.jpg


        刘家堡村位于小店区最南端,距离市区近30公里,相传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曾在此筑堡屯兵,故称刘家堡。这里是明代大学士王琼故里,也是太原王氏大本营。王琼一生做了三件大事被人交口称赞:主持治理漕河,平定朱宸濠叛乱,加强西北边防。因此,他和于谦、张居正并称为明代“三重臣”。刘家堡村曾是晋商集聚之地,出过太原县首富王惠家族。岁月沧桑,王氏当年的辉煌已淹没在历史深处。但每年正月,这里都会举行祭祖大典。


筑巢引凤,传承非遗,实现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


        中国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浩瀚星空中熠熠生辉,串起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脉络,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与根。筑巢引凤,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传承,成为刘家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


2.jpg


        据刘家堡村党委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王俊利介绍,近年来,村两委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因地制宜,租用村民们闲置的老宅院进行翻新改造,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入驻,打造出一条别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街”,并以非遗技艺展示、制作体验、产品销售为核心,保护、传承、发扬非遗文化,从而带动农业采摘、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一条集“文化、农业、旅游”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太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3.jpg


        王保旺是土生土长的刘家堡村人,虽已78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在他的作品展览室,一幅幅毛主席肖像图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老人7岁开始自学画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致力于绘制毛主席各个时期的肖像,同时潜心研究毛主席书法作品,能写能画能刻,自成一派。


4.jpg


        翰墨寄情,丹青言志。一笔一划、一点一线,都饱含着老人对伟大革命领袖的尊崇与敬爱。王保旺表示,有生之年,自己会继续画下去,用更多优秀的作品传承红色文化。老人朴实无华的品质,精湛的书画技艺,让在场所有人折服。


5.jpg


        西华门舞狮源于清末,鼻祖张璧是太原市西华门街的一位裱糊匠,自幼酷爱民间艺术,会打锣鼓、踩高跷、舞龙。一次,他裱糊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狮子道具和街坊邻居一起玩,时间一久,形成了西华门舞狮。


6.jpg


        在锣鼓音乐下,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表演跳跃、翻腾等动作,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传统项目有“母狮下崽”“雄狮桌技”等。2009年,“太原西华门舞狮”被省政府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jpg


        汉服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已绵延4000余年,包含染、织、绣、绘等传统工艺及美学,承载着华夏民族过往的足迹。


8.jpg


        在汉服设计师罗春林的工作室,深衣、袍服、襦裙……琳琅满目的汉服华丽优雅、飘逸洒脱,牢牢吸引了留学生的目光,大家精心挑选,迫不及待要试穿自己心仪的汉服。


9.jpg


        罗春林详细向留学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礼仪——揖礼:直立,两臂合拢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女子则相反,左手微曲,右手附其上,两臂自额头下移至胸,同时鞠躬。行礼弧度,若是平辈,鞠躬45度;若是长辈,鞠躬90度。


10.jpg


        学习完成,留学生以中国传统礼仪互相问候,古老的礼仪被赋予全新的生命,文化交流在一拜一揖中悄然完成。


11.jpg


        在古法黑釉技艺(陶艺)工作室,陈列架上的一排排瓷器色泽温婉明丽,线条柔和圆润,只看一眼,目光便再也无法移开。黑釉瓷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唐代较为盛行,到宋代达到顶峰。用料天然,手工制作,柴窑烧制,烈火凝炼,真正体现了火与土的完美结合。成品釉面温润,装饰手法丰富,色彩变化绚丽,着实美不胜收。


12.jpg


        工作人员王志平特别介绍了一款温酒壶,古人觉得天气寒冷时喝凉酒伤身,于是发明了温酒壶。在母壶中加入热水,把酒倒入子壶,将子壶置于母壶中,便可长时间保温,小创新中有大智慧。


13.jpg


        金鼓园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锣鼓的传承培训基地,太原锣鼓由有着悠久历史的社鼓演变而来,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15.jpg


        以铙、钹的特有声响为主体构成锣鼓曲,是太原锣鼓的最大特征,粗犷豪放,雄浑激越,独树一帜,蔚为壮观。


14.jpg


        太原锣鼓曾登上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世界盛会的舞台,金鼓园其中一间屋子摆满了奖杯与证书,都是太原锣鼓灿烂辉煌的历史见证。


16.jpg


        在梅艺漆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漆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郭喜梅为大家介绍了漆器文化。漆器在中国有8000年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朱漆碗,表明在7000年前人们已将天然大漆用于装饰器具。


17.jpg


        漆器制作周期很长,从两三个月到三四年不等。先以泥土、石膏等塑成胎坯,以天然大漆为粘合剂,用麻布包裹,阴干后脱去原胎留下漆膜,涂漆上百遍,再用灰粉细细打磨上百次,才能抛光出完美的漆器。太原漆器采用天然优质生漆制作,表现手法多样,画面层次丰富,色泽厚重,雅致浓郁,体现了灿烂辉煌的东方美学。颜色用矿物原料调制,绿色是绿松石,红色是朱砂,传承千年也不变色,极具艺术、收藏价值。


18.jpg


        多年来,郭喜梅一直在收集整理太原漆器的相关资料,推进非遗进校园,立志把漆器文化发扬光大,“我想把漆器的技艺技法传播到全国、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有漆、山西有漆、太原有漆。”


19.jpg


        葫芦与“福禄”谐音,是富贵的象征,自古以来就被当作招财纳福的吉祥之物。在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陈胜的妙艺堂,展陈的葫芦烙画作品有茶具、灯具、摆件等多个品种,古朴自然,精美绝伦,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20.jpg


        葫芦烙画起源于汉代,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通过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


21.jpg


        花鸟虫鱼、山川河流……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葫芦,经过烫烙,瞬间成为文化气息浓郁的精美艺术品。


22.jpg


        尤其是一双名为“步步高升”的葫芦鞋,让人忍不住啧啧称叹,该是怎样的一双妙手,才能制作出这样匠心独具的作品?非遗文化拉动经济发展,烙画葫芦不仅传承了工艺,还进一步带动了葫芦的种植与销售。


        山西人吃饭,无醋不欢。“王家老醋坊”飘出的浓浓醋香,让人迫不及待想一尝芬芳。


23.jpg


        山西老陈醋作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历史悠久,负责人孙文婷详细介绍了酿造过程。老陈醋以高粱酿造而成,工艺独特,可概括为五个字:蒸、酵、熏、淋、陈。


24.jpg


        第一步:蒸,将优质高粱筛选去杂、精磨、浸泡,然后蒸熟;第二步:酵,以大麦、豌豆所制大曲为发酵剂,进行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第三步:熏,用火加热熏制,不停翻搅,使醋增色、增香;第四步,淋,通过淋醋把醋醅中的醋酸及有益成分过滤出来;第五步:陈,刚淋好的“新醋”口感欠佳,需要经过“夏伏晒、冬捞冰”的陈酿——夏天高温暴晒,促进微生物发酵;冬天醋的表面要结一层冰,以便更好地提纯。采自然灵气,汲天地精华,融时间之味,聚浓浓匠心,“绵、酸、香、甜、鲜”的老陈醋终于制成。


        还有针灸、膏药……一路走来,沉浸式体验让留学生们无比兴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赞叹不已。


        非遗文化住进农家院,传统技艺唤醒乡土情。汉服、漆器、剪纸、舞狮、千层底、羊羔酒……目前,已有50多个非遗项目入驻刘家堡村。多位非遗传承人表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刘家堡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落实政策,通过集中展示非遗文化,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其魅力,从而增强保护意识,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25.jpg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已近晌午,肚子打起了鼓点,不妨走进“老院子”,安抚辘辘饥肠。木门古拙纯朴,院内绿草如茵,玉米金黄庆丰收,辣椒红火喜煞人,欢欣愉悦洋溢得到处都是。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在这里,可以品尝地地道道的乡村美食:牺汤、馏米、油糕、八大碗、铜火锅……尤其是牺汤,美味不在话下,兼具养生功效,乃当地一绝,素有“六月六喝牺汤,伏天牺汤赛人参”之说。吃饱喝足,顺手带点特色农产品回家,让快乐加倍延续。


统筹布局,多措并举,古老村庄迸发出新的活力


        风好正扬帆,奋楫新征程。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刘家堡村以开阔的胸襟筑巢引凤,依托乡村振兴,借力非遗文化,统筹布局,多点发力,除打造“非遗文化街”外,还建设了西红柿产业园区、玉露香园区、花海集市等,打造出“一花一果一柿界”三大种植基地,供游客亲近自然、采摘观光;投资修建“农业嘉年华垂钓基地”,为广大垂钓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水质优良、设施齐全的垂钓乐园……


30.jpg


        不止于此,响应绿色发展号召,刘家堡村以环境整治促旅游发展,围绕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河道水系等重点区域,实现雨污分流、弱电入地、道路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设置垃圾处理站,建设公共卫生间,还在村东建设了游客集散中心,开辟了可容纳100多辆小车的停车场……


31.jpg


        如今的刘家堡村,空气清新自然,街道干净整洁,庭院规划整齐,屋舍窗明几净,车辆停放有序,面貌焕然一新,不同主题的文化墙绘随处可见,乡村居住环境大大改善。


32.jpg

33.jpg

34.jpg

35.jpg

36.jpg

37.jpg


        探寻非遗文化,享受诗意生活。在刘家堡村,你可以欣赏非遗技艺展示、学习制作工艺、购买文创产品、感受文化传承。近看花海,乐享采摘,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感受最纯正的田园风光。看乏了、玩累了,有古朴典雅、配套设施齐全的民宿为你提供休憩之地。


38.jpg

39.jpg


        乡村游、亲子游、研学游……总有一款适合你,一条龙服务安排得妥妥的,保准你带着期许而来,带着满意微笑而归。


        以非遗文化为核心,刘家堡村已成为集乡村观光、农业采摘、研学旅游为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年旅游接待量在8万人次以上,年收入600万元以上。文化传承了,经济发展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古老的村庄迸发出新的活力。老年餐厅还为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菜品丰富,营养健康,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据王俊利介绍,刘家堡村的改造是从南到北推进,南面以非遗文化为主,未来将加大投入,打造更多的特色宅院,吸引更多非遗项目入驻;北面有王氏祠堂、老宅老院等,将以王琼为文化品牌进行开发,打造“王琼故里街”。如今,山西文旅产业进入快车道,借着这股东风,刘家堡村将多措并举,持续发力,以非遗文化的璀璨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


        刘家堡村,未来可期!


友好互动,民心相通,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返程途中,留学生们依然热情高涨,对中国传统文化赞叹不已,对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誉不绝口


        来自巴基斯坦的Hafsa是个有着大大眼睛的漂亮女孩,她觉得今天的旅行非常有趣,见识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穿着美丽的汉服让她感觉棒极了!“我会把今天看到的太原农村新貌发到朋友圈,回国时还要买几件汉服送给朋友们,让国外的朋友认识中国、喜欢中国,来中国留学。”


        来自摩洛哥的Hamza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关于醋、汉服、漆器,等等。汉服礼仪尤其让他难忘,他知道了中国古人行礼时,男生左手要放在右手上,而女生要右手放在左手上,他要给家人朋友介绍这些中国文化。Hamza还对“汉语桥”项目竖起了大拇指,他说自己通过这个项目了解了中国正在发生什么,他要告诉朋友们真实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要被国外那些不真实的消息影响。


        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Aliser体验了中国的针灸文化,他说:“中医非常厉害!我的腰疼了好长时间,吃什么药都不管用,今天做完治疗,腰部疼痛好多了,真是太神奇了!中国的农村真的很漂亮,比很多国家都发达,我喜欢中国!”


        瓷器、葫芦……来自孟加拉国的Anis收获满满,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汉语桥”的摄制活动了,他印象最深的是王保旺老人的书法绘画作品,高超精湛的技艺深深震撼了他。还有醋、漆器、陶瓷的制作工艺,如何上釉、如何绘制,自己回去要好好研究一下。“汉语桥”让海外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得越多,就会越喜欢中国!


        张雁玲院长介绍称,由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主办、山西财经大学承办的“汉语桥”线上项目,通过直播课程、录播课程、云体验活动,向外国学生展示书法、民乐、古建筑、传统服饰等中国文化,为海外汉语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平台。一堂堂妙趣横生的课程不但激发了大家学习汉语的热情,也激发了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情。本次录制的课程会在面向海外学生的线上课上播出,时间为2022年1月2日至1月12日。作为此次参观录制活动的组织者,张雁玲认为,刘家堡村就是一个缩影,她希望留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中国的繁荣面貌,对山西、对中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做一个民心相通的友好使者,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马燕/文图)

全部评论0

    关于我们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