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瓷枕:千姿百态的清凉之美

瓷枕:千姿百态的清凉之美

发布日期:2021-11-18 10:10 20895人浏览 文章来源:运城晚报


        枕为荐首之物,凡夜寐小憩不可或缺,自古而然。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枕头柔软舒适,所以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古人使用的以陶土堆塑成形、入窑高温烧成的瓷枕是什么样子。在运城市盐湖区博物馆,收藏并展出了部分古代瓷枕,让我们领略了千姿百态的古枕之美。


1.jpg


        陶瓷枕始于隋,流行于唐宋,金代最为盛行,元代趋向精雕细镂,在民间较为普及。宋金时代的瓷枕尺寸适宜,从质到量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元代是瓷枕发展的转折时期,瓷枕虽继续烧制,但数量已大减。瓷枕的造型非常丰富,几何式样有长方形、八角形、椭圆形、银锭形等;人物式样有孩儿枕、仕女枕等;兽形枕有龙形枕、虎形枕等;除此之外还有腰圆、鸡心、花瓣等吉祥的造型。


        到了明清时期,因软质枕头逐渐替代了瓷枕,陶瓷枕生产几乎停顿,只有少量民用瓷枕烧造。盐湖区博物馆,就有这样一些珍贵的古代瓷枕。


        这里展出的瓷枕,体现出了刻、印、划、剔、绘等多种技法,有白釉刻花婴戏莲瓷枕(宋)、黄釉开光四季瓷枕(宋)、白釉开光珍珠牡丹瓷枕(宋)、白釉开光“五更风”诗瓷枕(宋)、黄釉三彩虎形瓷枕(金)等。这些瓷枕均枕体中空,有小孔,只是小孔位置各不相同,有的在枕的下面,有的在枕的侧面。这些小孔是为了避免枕内空气膨胀、枕体爆裂而设计的,有助于热空气散发。


3.jpg


        记者看到,展出的这些瓷枕,枕面上除了刻有珍珠、花卉、人物等图案外,还刻着“才见垂杨柳,回观麦又黄。蝉鸣犹易尽,鸿雁且成行”“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诗酒琴棋客,风花云月天。酒中曾得花,醉里迎神仙”等诗句。


        尤其是黑底白花的“小儿戏牡丹”元代大瓷枕,上面的绘画线条流畅,民间色彩浓郁,是我国北方民间瓷窑的代表作。据介绍,“小儿戏莲”的宋代三彩枕,更是珍稀之物。这些精美的工艺美术品,都是工匠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2.jpg


        据载,瓷枕能清凉沁肤、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功效,所以在当时,各个阶层的人都喜欢使用。由于瓷枕对人体益处很大,有些人就把它当作陪葬品,埋于地下,流传后世。所以我们会发现,许多古墓出土的物品中,都会有瓷枕。


        盐湖区博物馆里展出的三彩虎枕有两个,其中一个瓷枕长35.5厘米、宽15.5厘米,另一个长33.5厘米、宽14厘米,两个均高10厘米,系金代瓷窑烧制。虎形瓷枕是我国古代瓷器的一个重要种类,这两个金代的虎形枕,风格洒脱大方,体现了当时草原民族与农耕文明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有着强烈的时代特色。


        虎形枕的流行,源于自古以来我国民间百姓认为猛兽可以辟邪的民俗,而虎又是百兽之王,是威猛和力量的象征,有祈求平安、镇宅伏妖、逢凶化吉之意。其中的睡虎枕,据传更是有护身安神、“百毒不侵”的功效。


        虽然虎瓷枕已经成为博物馆中的展品,淡出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但是老虎的形象仍然深得大众的喜爱。人们把它的形象运用到了生活其他方面,如小孩儿穿的虎头鞋、戴的虎头帽,还有民间大量以虎为题材制作的布老虎等,以多样的载体为人们祈求着平安与吉祥。(薛丽娟   吉梦琳/文图)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