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大同古城墙:都说“不看僧面看佛面”,那“马面”又有几个“面”?

大同古城墙:都说“不看僧面看佛面”,那“马面”又有几个“面”?

发布日期:2021-12-16 10:43 10303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融媒 尝新图文工作室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大同古城四面城墙的轮廓灯依次点亮,是一道非常醒目的风景线。


62.jpg


       放眼望去,大同城墙之上楼堞环列,每个墩台、每座楼阁都是可以代表大同古城墙的标志。这里的墩台和楼阁就是本期要说的马面与望楼。


布局篇 · 马面与望楼


       马面——


       先来说句题外话:在大同话中,“马面”是一个标志性的方言词汇。它有点儿讽刺的意思,不过善意的时候多,恶意的时候少,多用于熟人之间的互相调侃。


       回归正题,城墙上的防御设施马面当然与大同方言毫无关系。在冷兵器时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都设有两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月城等。


64.jpg


        而城墙每隔一定距离就设有突出的矩形墩台,以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城防设施因其外观狭长如马脸而得名“马面”。


65.jpg

66.jpg

大同城墙马面与真马脸


        马面除了用于在侧面瞭望和辅助城墙正面的士兵作战,亦是正面城墙的支撑与加固。关于马面的记载首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两篇——《墨子·备梯》:“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广十尺,左右出巨,各二十尺。”《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臺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 其中所说的“行城”即为马面。《孙膑兵法》中也有对马面的记载——《孙膑兵法·官一》:“攻兼用行城。”这些典籍记载表明,至少在战国时代,马面就已经被用于城防了。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最早在城墙上构筑马面的是燕下都宫殿区,之后有汉魏洛阳金墉城北壁的“墩台”,但直到北宋年间,马面才被普遍使用。


       现存最早的马面实物,见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的“史前中国第一大城”石峁遗址内,这一发现将我国先民实际运用马面的时间提前至距今4000年左右。


67.jpg

石峁遗址


68.jpg


        马面的使用是为了与城墙互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从三面攻击敌人。马面通常凸出墙体外表面8至12米 ,间距一般为百米左右。符合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守城录•守城机要》中的记载: 《守城录•守城机要》:“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角,其上皆有楼子。”


       在冷兵器时代,“六十步”这个距离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内。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是这样记载“马面”的:“予曾亲见攻城,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敌人至城下者,则四面矢石临之。”


       马面的出现主要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需要在城墙建制上的反映,它提供了以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使用兵力和兵器的可能性。


69.jpg

70.jpg

71.jpg

大同城墙旧照,外凸出来的部分即为马面


72.jpg

73.jpg

修复之后的大同城墙马面与望楼


       望楼——


       说到望楼,不少人会联想到多年前热播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城中的那座功能强大的望楼——剧中望楼上的方格以不同颜色、不同组合,再加上鼓声便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让靖安司迅速了解城中情况并做出对策。但剧中的望楼毕竟是文艺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设施,真实的望楼并不具备剧中的传信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监视侦查,更多地运用在军事领域。烽火台、坞堡都可以看作是望楼的前身。


       为了增强马面的防御和战争能力,在城墙的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敌楼,即《守城录•守城机要》中“其上皆有楼子”里的“楼子”。这些“楼子”可以屯兵、瞭望、储藏武器,使城墙的防御性能发展到最高点。


       大同城墙的望楼就是一般所说的“敌楼”了。


76.jpg

大同城墙的马面与望楼


        大同城墙的48座马面之上共有48座望楼列布伫立,颇为壮观。


77.jpg

78.jpg

大同城墙望楼


        大同城墙望楼为歇山式重檐二层楼式建筑,高12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楼下有台基,底层门向内开,外壁开两窗,二层外面楼壁开箭窗。


79.jpg

修复中的大同城墙望楼


80.jpg

在城墙上拍摄的大同城墙望楼


        大同城墙望楼所采用的歇山顶,是庑殿与硬山相结合的一种屋顶形式。


81.jpg


        正脊,是指沿前后两坡屋面相反线做成的脊,正脊往往是沿檩、桁方向,且在屋顶最高处。鸱吻,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为龙的第九子,口阔噪粗,平生好吞。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垂脊,凡是与正脊或宝顶相反的脊统称为垂脊。垂兽,对称角兽。宋《营造法式》规定:官式建筑的垂脊端部用垂兽,是兽头形状,作用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位于蹲兽之后。戗脊,是在歇山建筑中,前后坡与两山坡面交界处的脊,该脊沿着四角45°方向上与垂脊倾斜相反。戗兽,是用于戗脊上的兽件。戗兽是兽头形状,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安放蹲兽,其作用和垂兽相同,起到固定屋脊的作用。同时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戗兽越多,级别越高。套兽安装于仔角梁的端头上,其作用是防止屋檐角遭到雨水侵蚀。为狮子头或者龙头形状,用于殿、阁、厅堂、亭榭转角子角梁端。滴水,在建筑物之间为便于房檐上的雨水流淌而留下的隙地。是指覆盖建筑檐头板瓦前端的遮挡,呈下垂状。筒瓦,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春秋战国建筑材料纹样历代不同,有云纹、几何纹、动植物、四神、文字、莲瓣、兽面、龙凤、花草等。板瓦,覆盖屋顶用的一种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筒瓦屋面以板瓦做底瓦。斗拱,是中国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份。其功能在于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一般情况下,非常重要或是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82.jpg

大同城墙望楼


        48座望楼之中,“乾楼”东面的望楼——洪字楼,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是两层三檐木构楼阁,为望楼之最。这座洪字楼,是在清朝乾隆三十九年,由知县吴麟进行重修的。


83.jpg

84.jpg

洪字楼


        望楼平日里用于驻守士兵、储藏武器。战时则既可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点,瞭望敌人、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凭借作为其支撑的马面从正面、左面、右面等三个方向交叉火力、狙击敌人,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


        马面+望楼构成了城墙防御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85.jpg

86.jpg

87.jpg


        一方方城砖,一座座望楼,一个个“灵兽”,都是大同城墙的守护者。它们守望日升日落,它们坐看云卷云舒,见证着大同古城的历史风云。


88.jpg


        作为大同人,你对大同城墙的历史了解多少?你对构成大同城墙的元素知晓几何?你又看过哪些由大同城墙构成的美景……


       大同城墙,它是塞外大同这片土地风云变幻、民族融合的见证者,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兴衰起落的参与者,更是如今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