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城,至今保留有一项国宝级的传统工艺——剔犀。剔犀始于汉代,定型于宋代,这种特别能彰显工匠精神的工艺经过千百年传承,在运城市新绛县(古绛州)得以传承。
绛州剔犀制作技艺,绛州是它的地名,髹[xiū]饰就是所有大漆做的作品,剔犀属于一种雕漆工艺,是将朱、黑、黄等二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一层一层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约0.3-0.5毫米)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2011年,绛州剔犀髤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剔犀历史悠久,其刀口的断面露出规则而流畅的黑红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环绕的肌理效果极其相似,故称之为“剔犀”。花纹多为线条婉转回旋的云纹图案,又称之为“云雕”。早期形态是锥毗,宋朝逐渐成熟,元代作品“张成造”为剔犀的代表作。
明代黄成《髹饰录》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黑户)等覆,或三色更迭。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
其工艺先以两或三色漆相间髹于胎骨上,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至相当的厚度后,斜剔出云钩、回纹等图案花纹,故在刀口断面,可见不同的色层。
绛州剔犀髤饰技艺复杂,工期漫长,一点一弯,精心的剔刻,没有机器的冰冷,蕴含着手艺人赋予的独特灵性,将乌间朱线的纹理凸显得行云流水,大气磅礴。
剔犀工艺复杂,工期漫长,主要分为制漆、制胎、灰胎、髹漆、绘图、剔刻、打磨、推光八大道工序,每道工序又细分若干小工序,历时一般在10到12个月之久。
髹漆是剔犀的核心关键,漆器的重点就是如何髹漆,运用好大漆。髹漆工艺是把黑红两色天然大漆反复髹涂100至200余层,属于漆器中髹漆难度较高的工艺。
髹漆的工具主要是漆刷,有牛尾刷、马尾刷、头发刷。除了漆刷,还会用到刀子和铲子等工具,该刮的,该处理的都有专门的工具,辅助工具比较多。
大漆干燥需要特殊的环境,要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湿度和二十度左右的温度,不能通风,所以剔犀的髹漆车间主要是在地下阴房进行。
髹漆完成以后,一年之内必须把它雕完,不雕完的话它就干透了,干透就没办法雕了,就报废了。 雕刻完之后,再用水砂纸打磨,打磨和雕刻所费工时一样。
推光是整件剔犀作品的最后一步。推光所需要的材料主要有植物油、细砖灰、面粉。细砖灰必须是老青砖经过捣碎、飞水等方法获得,越细腻越好。
推光好的作品经过清洗晾干就算成品了。一件剔犀漆器历经一年时间才可以基本完成,但其实最终将它完成的,是时间。随着时间推移,剔犀会逐渐褪去乌涩,变得愈发鲜艳透亮。
绛州剔犀漆器制品十分考究,古朴中不失典雅,古香中蕴含华贵,流光溢彩,美仑美奂。它耐磨、耐蚀、耐水、耐潮,置放越久,云纹色彩越发古色古香,美不胜收,在漆器工艺中独树一帜,堪称“中国一绝”。
20多年来,绛州剔犀技艺保护单位——绛州剔犀研究所将创新和传承巧妙融合在一起,漆器种类由四十种发展到八大类、一千多种,产品文化内涵深、品味高,充满浓郁的地方风格和鲜明的东方工艺特色。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