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故事:“母亲的乳汁”
先讲一个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张贤亮在银川戈壁滩上的镇北堡创办了西部影城,这是较早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例,拍摄了很多经典影视作品,至今还是热门的旅游打卡地。大西北苍凉辽阔的自然风貌,产生了震撼心灵的人文魅力,很多人都去观光过,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足以与西部影城的光彩媲美,这也堪称是最早具有中华文明特点的文化创意:张贤亮先生让人把黄河水灌进一个个透明的小玻璃瓶里,连同水里的泥沙一起密封起来,系上鲜红小巧的中国结,命名为“母亲的乳汁”。产品一经面世,无论是前来拍片还是游览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都被触动了血脉亲情,争相购买珍藏,还有人买了许多瓶带回去送亲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小瓶黄河水,承载的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所谓文创产品,就是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提升而产生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还有什么样的提升和附加值能大过“母亲的乳汁”的概念呢?在沿黄省区中,宁夏是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如何使黄河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母亲的乳汁”永远滋养中华儿女和华夏大地?早在2019年9月的郑州座谈会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第二年的6月,宁夏开始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指示,启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被“母亲的乳汁”全流域滋养的宁夏,提出了“珍惜黄河”“呵护黄河”的深情表达;2021年10月的济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号召。岁岁安澜,福泽中华,是新时代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祝福和反哺。
一个发现:最早的“中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中游流域的学术论证,得益于20世纪初年我国考古学起步阶段的几次重大考古发现。其时,以田野发掘为标志的现代中国考古学在发轫之初,致力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龙山、大汶口等新石器文化遗址,及安阳殷墟等商周故城的发掘,发掘成果印证了《尚书》《左传》《史记》等典籍对先夏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在黄河中游流域繁衍兴盛的记述,从而使得黄河是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传统认知得到考古佐证。古人逐水草而居,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的原始农业,生产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作物以粟为主,只掌握简单的种植技术,有赖于黄河中游流域的黄土疏松而肥沃,水系发达而充沛,产量丰富的粟米使得人口和早期文明得以蓬勃发展。地处黄土高原的(今山西)地区,由于土层丰厚而水患较少,则文明历史更为久远,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就有近400处,其中旧石器早期遗址157处,居全国之首。
华夏先民所创造的中原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陶寺遗址,位于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280万平方米,经测定,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形态遗存。考古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王墓,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官办的手工业区,还有世界最早的观象台,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据此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的都城,是当时华夏部落联盟的中心、国中之国——最早的“中国”。这一发现对华夏文明在黄河中游流域的发源、国家形态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帝尧时代天下太平、九夷归附,黄河流域出现了“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的物阜民丰的美好局面,后人常用“尧天舜日”来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人类文明中最早的民主标志——华表(诽谤木),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晋皇甫谧《高士传》载,有一天帝尧来到平阳东北五里外的康庄,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翁在大路中间旁若无人地玩着击壤游戏,陶然自得。随从称颂帝尧之德,老翁便作歌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尧听了当即拜老翁为师。这便是“康庄大道”的由来。据《列子·仲尼》载,与《击壤歌》同时,还有一首童谣《康衢谣》:“立我丞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是歌颂盛世之歌,但从当时物质条件和生产力来讲,离小康相去甚远,可知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梦想和美好夙愿,所以《诗经》才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反映了先民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这一数千年的美好夙愿,直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才实现,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自先夏直至宋朝靖康之乱前的漫长历史阶段,地理位置适中、光照充足、气候温暖适宜、物产丰饶富足的黄河流域,一直是夏以降各大中央王朝和南下游牧政权的核心统治区和基本经济区,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在《长江文明》一书中这样论断:“距今3800年前后,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原地区形成了发达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后,汉文化的核心地带长期处于黄河中下游,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以黄河为中轴线,几个著名的古都长安、洛阳、开封等都分布在这一轴线上,虽然靖康之乱过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但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定位并未动摇。
一条峡谷:“黄”河的诞生
在世界各大文明的肇始阶段,大洪水是人类共同的梦魇和主要生存斗争,中华文明也不例外。华夏大地上的洪患始于三皇五帝的太古时期,留下为我们所熟知的“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也造成了罕为人知的帝挚禅位给帝尧的史学研究发现,而大洪水的末期,同样产生了人类顺应自然的文明演进故事:大禹凿开龙门山,使得漫漶的黄河水得以东流入海,华夏先民从此安居乐业。黄河上共有12处龙门,山西河津的龙门是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南出口,两岸山势高耸,河道深窄,传说大禹治水13年,光开凿此龙门就用去了4年时间,率领先民们运用了焚林开山、火烧破石、结冰开山、激浪冲石、淤泥驾橇等科学方法,终于凿开龙门山,这也是华夏先民劳动智慧的运用,如今两岸的峭壁上当年镌凿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见。后人为铭记大禹功德,将此处龙门称为禹门,建庙祭祀,并有禹王洞等诸多遗迹可考。
古来,河专指黄河,亦称大河,其他的水系只称为水,如渭水、汾水、淮水、汉水、洛水等,就连长江在古籍中也叫江水。那大河为什么又被称为黄河呢?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河段多山石地况,水流湍急却不甚浑浊,当这条蛟龙自内蒙古托克托一头扎入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再自山西河津禹门口冲出峡谷时,已然飞升为一条身披黄金鳞甲奔腾咆哮角爪飞扬的巨龙,真正的“黄”河诞生了!黄河晋陕大峡谷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达11.16万平方公里,属于黄土高原强度和极强度侵蚀区,两岸34个小流域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近10亿吨,黄河每年要带走整个黄土高原土壤流失量的26%,黄河晋陕大峡谷被列为全球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重点治理地区。而脆弱的地表之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区域煤炭资源探明储量4000亿吨,约占全国的42%;石油天然气资源约占全国的19%;有色金属矿藏特别是铝土矿资源占全国的40%。脆弱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矿藏资源的矛盾,造成流域地区能源产业与重化工工业比重偏高,工业企业绿色化水平偏低,历史性原因造成至今尚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自太古时期,华夏先民就懂得疏浚河道来顺应自然、治理水患,新时代如何使黄河永远造福于中华民族,流域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2021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晋陕大峡谷主河段的山西,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山西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战略定位。
一座“水塔”:京津冀的水源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入晋即形成一湾——老牛湾。地处晋西北的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河谷,黄土高原的丘陵地貌完美如同沙盘,河湾浑然似一颗巨大的明珠,长城和黄河这两条中国巨龙在这里汇合——“二龙戏珠”,站在峭壁上的望河楼,壮美的山河和雄伟的长城尽收眼底,浩然之气涤荡心胸。黄河自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入晋,至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马蹄窝出晋,在山西境内的干流总长965公里,占黄河干流河道总长近1/5,占中游河道的80%,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个县(市、区)。山西地形像一片梧桐树叶,境内大小河流如同密集的叶脉汇入黄河主茎,山西省有黄河支流306条,其中67条流域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以上,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长716公里。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藏资源的矛盾相同,地处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的山西,年均水资源量却占黄河流域的十分之一以上,被誉为“华北水塔”,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和“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默默贡献不可估量。然而,山西本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均供水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水资源利用水平较低,尤其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农业用水仍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全省还有5.89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
“表里山河,得之天成、享之不觉、失之难复。”这是山西省委书记林武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语重心长的讲话,诚哉斯言,创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流域生态保护和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先决条件。外面来的人们都对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感到惊喜,最显而易见的是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截至2021年6月底,山西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5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0.25%,年输沙量由20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1700万吨,下降85.8%。曾几何时,因为各种采矿的破坏,山西这片美丽的叶子上布满了虫洞,出现了病态的“斑秃”,经过“两山七河一流域”综合治理,仅“十三五”期间,山西就完成了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面积6739公顷,累计退耕还林424万亩,造林1900万亩。截至2020年,山西的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初的不足20%,上升到25%以上,黄河流经市县林草覆盖率达到25.77%,2020年又营造林519万亩,绿色山西焕发出勃勃生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历史性改善,3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占67%,劣V类水质全面清零;2020年山西的黄河流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1.5%,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9微克/立方米,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绿水青山相掩映,小溪小河里的水质好起来了,汾河两岸风光美起来了,大小支流流域都变成了蓝天碧水,使得黄河呈现出河清海晏的盛世景象。
一个特征:表里山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一路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自山东东营奔入渤海,孕育出河源文化、河湟文化、河套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共同构成绚烂的黄河文化谱系。
三晋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表里山河”,表里山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标签,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山西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多与这个人文地理特征相关。“表里山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即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于今山东鄄城西南的城濮作战,楚军占据了有利地势,晋侯对是否开战犹豫不决,大臣狐偃进言:“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放心打吧,打胜了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打败了,我们有表里山河的有利地势,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山西东有太行山系、西有吕梁山系两大天然屏障保护,更有海河、汾河两大水系贯穿其间,物产丰饶,山为表,河为里,进可攻退可守,对于晋国春秋五霸地位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末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山西之形势,最为完固。”
正是山西表里山河的有利地势,使得元末明初席卷华夏大地的战争没有波及,其时由于连年的兵燹战火加上天灾频仍,中原大地十户不存一、千里无鸡鸣,而山西却因为山河形势得以偏安,地狭而人稠。明朝建立之后,为了恢复生产、增长人口,明太祖朱元璋自洪武初年即制定移民垦荒国策,从人口稠密的山西往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两湖、两广等省份移民,在洪洞县的官道旁、汾河边的广济寺外大槐树下设置集散地,采用“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等方式,把山西各地移民集中到这里,再往各个地广人稀的省份迁移。有明一代,移民政策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规模浩大的移民有18次之多,涉及百万人口881姓,去往18个省份、500个县份,产生了“五百年前是一家”“解手”“一搭里”等传统语言文化,至今移民后裔们还深情传唱着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有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对于中华复兴、民族融合的伟大贡献永载史册,其舍家为国、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对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影响深远。如今大槐树移民后裔数以亿计、遍及海内外,洪洞大槐树所维系的血脉亲情、中华一统情感纽带如同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山西境内黄河沿岸有古渡口42处,留下很多人文遗迹和传说故事的名胜古迹,更是唐诗宋词经典作品的灵感催发地,历代公认的唐代五言诗压卷之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桂冠上的明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短短20个字,毫无雕饰,近乎白描,却达到了天地大美和人生哲理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和谐,成为独步千古的伟大诗篇。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评价说:“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这组诗突破了前人天地永恒、人生苦短的思想局限,抒发出人的精神在传承中绵延不绝的达观态度,境界寥廓,有着高远的时空意识。闻一多先生在其《宫体诗的自赎》里盛赞《春江花月夜》是“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其实都是近人的赞誉,在整个唐代当时人编撰的诗歌辑录里,是找不到这首诗的,有唐一代并没有把《春江花月夜》看作优秀作品,历代甚至没有把它划入唐诗的范畴,而把它当作齐梁乐府宫体旧题看待。“初唐四杰”反对这种齐梁诗风,但他们也很擅长写这种“四六句”的骈文,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还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就“孤篇盖全唐”来说,《登鹳雀楼》和《滕王阁序》堪称分别以黄河和长江触发灵感而引发人生浩叹和思考的双璧,真可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值得骄傲的是王之涣、王勃都是山西人,“天下王氏出太原”,给中华文化留下壮美诗篇和雄文的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等也都是山西人,他们用山西人的胸怀和才情为中华文化贡献了“半个盛唐”!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原本是一座军事用途的瞭望塔楼,金元光元年被蒙古军队焚毁,只留存基座,后淹没于黄河泛滥。20世纪90年代初年,全国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于1997年建成、2002年国庆节正式开放,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高三层四檐,总高度73.9米,真个是“危楼高百尺”,相当的巍峨,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艺术恢复的建筑,相继获得鲁班奖和詹天佑奖,是国家4A级景区。在山西沿黄4市19个县(市)份中,晋南的运城市4A级景区最多,有9家,其中4家在永济市,分别为鹳雀楼、普救寺、五老峰、神潭大峡谷景区,从人文含金量、历史影响力和自然环境、建筑艺术上来看,都够条件创建5A级景区,尤其鹳雀楼雄踞黄河岸边,登楼远眺时,当年王之涣所见之远山白日大河奔流的景象就在眼前,自然挟裹着历史尘烟和人文情怀,是黄河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的最好写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应该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代表性文化景区。
一种精神:黄河大合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高度的文化自信。黄河,曾经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给予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精神,涵养过辉煌的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同样赋予了中华民族风雷激荡的壮志。1938年,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东渡黄河去往吕梁山根据地,在山西吉县黄河段目睹了壶口瀑布的惊涛骇浪,真个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大河呼啸如万马奔腾,发出震耳欲聋的雷鸣轰响,黄河上的奇观、唯一的黄色大瀑布震撼着光未然的感官和心灵,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恢宏气势和磅礴力量的精神写照吗!在水雾弥漫中,光未然看到黄河船夫们喊着高亢的号子与风浪搏斗,不屈不挠、砥砺前行,内心更加地震动,直到回到延安都久久不能平静,奋笔写下一组朗诵诗《黄河吟》。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回国来到延安,看望病床上的光未然,听他讲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奇景,朗诵了《黄河吟》,当即产生了共鸣和灵感,抱病创作完成了8个乐章的音乐史诗《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这首《黄河大合唱》引起全国各党各派、各个阶层的巨大共鸣,更是激发了前线战士为国牺牲和后方斗争如火如荼的斗志。
黄河,同样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矢志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最早在黄河边不断发出全国通电、号召全民族共同抵御外侮的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1936年2月到5月,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在山西境内与中央军和晋绥军作战75天,其间通电全国,呼吁各党各派、各个阶层捐弃前嫌、共赴国难;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晋西会议”,确立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东征结束后与阎锡山的晋绥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秘密达成了停战抗日协议,西北、华北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共同组成了北方抗日统一阵线,成为中共提出和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身,完成了从土地革命到民族革命的进程,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前奏。毛泽东主席亲自指挥了这场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战役,胜利完成了东征和西渡的政治任务与军事目的,如今在山西永和县的清水关渡口还留存有一块形似沙发的巨石,老百姓都传说那是毛主席指挥红军西渡时坐过的,像这样的红色革命遗迹和美好传说,在晋西跟黄河石一样多、跟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一个命题:讲好黄河故事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永和乾坤湾就有七道湾,永和县虽然是山西最小的县份,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却在全国首屈一指。山西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富集,华夏先民开掘的禹门口、黄河长城“二龙戏珠”的老牛湾、诞生唐代五言诗压卷之作的鹳雀楼、留下千古爱情传奇的普救寺、沉淀中华文化智慧的黄河大铁牛、彰显中华美德传说的五老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壶口瀑布、西口风情浓郁的碛口古镇,红军东征的革命遗迹、八路军总部的旧址,汾河入黄口的湿地公园、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等星罗棋布,山西沿黄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地140余处,每一处都有打造精品景区的独特优势,更有总体规划布局建设黄河文化带的条件。而在沿黄省份A级景区的建设上,内蒙古自治区有439个景区、河北有464个景区、河南有580个景区、陕西有502个景区,我省目前只有237个景区,黄河沿线景区(点)只开发了50余处,且分布极不均衡,5A级景区只有云丘山1家,4A级景区有8家,3A级景区有6家,主要集中在运城、临汾两市,3A级以上景区吕梁市只有1家,忻州市没有。这里面客观的原因是我省黄河流域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城市人口旅游带动作用较低,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就是省委、省政府针对这一现状拿出的破局性举措。
如何深度挖掘山西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沿黄5A级景区建设,打造高品质黄河旅游板块,建设好黄河国家公园山西段,是山西省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产业层面,要将山西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成我省黄河流域及流经市县的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宣传层面,要讲好山西黄河故事,深化黄河主题与我省本土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层面,要组建专门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整合力量,培养专家队伍和创意人才队伍;并且,我们还需要一座包罗万象又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开发是重要内容,三晋文化是黄河文明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新时代更要赋予其耀眼的光彩。
一个寓意:晋者,进也
《周易·彖》曰:“晋,进也。明出于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说的是:晋,寓意着进步、发展,如日出东方,光明出现于大地上,自然而明媚,充满柔性的力量和阳刚之美,欣欣向荣、昂扬向上。新时代的山西山河如画、万木葱茏,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解放思想、久久为功,开放成为必由之路;转型发展蹚新路,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文旅融合发展,正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前行。(李骏虎)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