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爱戴的民间艺术品。泥人张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始人张明山的艺名,以后世代相传,到新中国建立初,第二代传人张玉亭等的彩雕作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曾得到毛主席的赞赏,获得国际认可。无独有偶,临县后大禹村这个穷山沟沟里,也出了一个泥人张式的人物秦清平,他的作品2017年1月——3月在北京故宫展出。据悉,不久还要到西欧诸国巡回展出。一个貌不惊人的临县农村文化站人员,也可以说是一个民间艺人,他的泥塑作品竟然能登上中国最高规格的大雅之堂——故宫博物馆,他本人也被中央美院邀请讲课,实乃不是一件易事啊!
来源于民间
秦清平虽然远远不可与泥人张可比,但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来源于民间,以民间文化为题材而创作,以为民间服务为宗旨。
关于秦清平的艺术生涯,不妨作一简介:秦清平,1966年出生于临县后大禹村,从小听父亲讲,后大禹秦氏是湫水河畔的安业村秦氏宗族的分支,从《秦氏家谱》记载,安业秦家的十一世先祖,是遐迩闻名的能工巧匠,修庙宇,塑神像,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后来代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流传下许多祖传的绝活。
清平童年时代,正值“文革”后期,急风暴雨的“破四旧”运动虽然过去,但极“左”思潮还依然存在。他和他的小朋友一起在沟道里挖胶泥,捏人人,父亲感慨地说,学这些武艺有什么用,想当“牛鬼蛇神”吗?父亲嘴上这么说,心里也想叫儿子学点手艺,混碗饭吃。1982年,秦清平考上河北职业工艺美术学校,但因家庭贫穷,无力就读,不得不退学回家。还是雕塑绘画给了他一线希望,1983年文化馆发现他的特殊才能后,就招聘他为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因为馆里需要写写画画的人,没有让他到农村去,留在馆里帮助李荣棠老师搞展览、画板面。这一工作虽然只挣一点微薄的工资,但摆脱了生产队的重体力劳动,还有高师指点,又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搞雕塑、学绘画。在文化馆他的住所里,窗台上、箱盖上,到处放着人人马马,墙壁上贴满了鸡鸡雀雀。这时候,在太原晋祠博物馆工作的著名雕塑彩绘大师秦文瑛,得知秦家后代出了个秦清平,专程从太原跑回临县,在文化馆见到秦清平后,想收他为徒弟,作为秦家的传人。然而秦清平得知他是个塑神神的,怕惹上麻烦,婉言谢绝。秦老满腹遗憾,回到山西太原。
改革开放以后,一些村庄大着胆子恢复庙宇,雕塑神像,开始他不敢参与,后来迫于生计,又迫于艺术细胞的发痒,于是偷偷摸摸地介入。谁知他的技艺不胫而走,请他的人门庭若市。领导知道后,曾经告诫过他,然而政治气候越来越宽松,领导也就任由他大展鸿图吧。
拜师学艺
在传统的雕塑与彩绘过程中,他遇到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他又想起秦文瑛老人的良苦用心,悔不该当年冷对亲人。于是,他带了点土特产品到太原负荆请罪。秦老不记前嫌,见秦清平诚心登门求艺,激动地抱着秦清平说:“秦家的绝技有传人了!”秦文瑛是安业秦家传家绝技的第十代传人,从民国至今,一直在晋祠工作,是晋祠维修与保卫的领头艺人。
清平拜师以后,秦文瑛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常回到临县,口传身教了他许多彩画与雕塑的秘诀,使秦清平的技艺得到快速长进,他所做的活计赢得许多专家的好评。
清平闯进山西太原后,作为秦家的第十一代传人,得到山西大学美术系主任、山西雕塑协会名誉会长张熙玉教授的青睐,秦清平又拜师张熙玉门下,受到张教授的重视与栽培。张教授在太原搞一些雕塑作品,让秦清平当助手,后来实际技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雕塑的晋祠上生寺正殿仿唐塑像,得到更多的专家好评。他先后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高级装饰美术师,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等。
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会高级研究班在太原红灯笼体育馆举办,全国美院研究生以上学员参加培训期间,聘请秦清平为其中一名讲师,传授秦氏艺术真谛。至此,中央美院范迪安院长十分器重秦清平和他的作品,不仅邀请他到中央美院讲课,还推荐他的作品参加“中华匠作展”,在北京故宫太庙展出。(王洪廷 刘生锋/文)
【秦清平作品欣赏】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