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代王府的九龙壁、洪洞广胜寺飞虹塔、芮城永乐宫琉璃鸱吻……由山西博物院主办的 “晋韵华彩——山西琉璃艺术”于3月20日落下帷幕。300余件(组)釉色丰富的山西琉璃艺术精品,历经时间洗礼,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琉璃艺术精品,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图片由山西博物院提供
山西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也是琉璃艺术之乡,是我国琉璃的主要产地,山西古代琉璃的分布之广、匠师之多、工艺之精湛均居全国首位。
琉璃,是以铅硝为基本助熔剂,经过800~900℃烧制而成的陶胎铅釉制品,一般用来作建筑砖瓦的装饰,其名称源于魏晋时期传入的有色玻璃,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称为料器,而琉璃逐渐成为铅釉陶器的专称。与瓷器的烧制温度(1200℃以上)相比,琉璃烧制的温度较低,因此,也被称为低温铅釉。两汉时期的釉陶、唐宋时期的三彩、元明时期出现的珐华器等,都属于其范畴。
我国的琉璃制作工艺始于汉代,山西出土的汉代低温釉陶器皿大多为明器,表面铅釉多呈绿色。绿釉以铅为基础,铜为呈色剂。铅釉的高折射率使其呈现出表面光滑平整、釉质清澈透明的玻璃质感,再配以饱满的铜绿,让人们第一次在陶器上见到了纯正的颜色之美。
在建筑物上使用琉璃初创于南北朝时期,但由于南北朝战乱动荡,绿釉琉璃烧制工艺一度失传,300多年间杳无踪迹。直到隋代建筑家何稠成功复烧才重新恢复了绿釉琉璃工艺,此后,建筑屋顶上的琉璃构件开始增多。与此同时,隋文帝杨坚全面复兴佛教。为了适应宗教的发展,隋代匠师开始用琉璃制作佛、菩萨造像。
山西博物院馆藏有3尊隋代绿釉菩萨像,像高0.68—0.71米,身形修长,腰部微曲,胸臂袒露,胸前佩戴璎珞,罗裙紧贴下肢,飘带自臀部垂于两侧,谧宁凝思的神态和装束均脱离了北朝风格而更进一步向唐代过渡。全身衣饰和基座施以绿釉,头、手、足、发、臂膀等袒露部分不施彩釉,仍保持着底胎本色。这是琉璃工艺运用于雕塑艺术和烧造佛像的成功尝试,是我国珍贵的隋代琉璃遗物。
本次展览共分为 “天地凝韵”“庙堂神韵”“古彩新韵”三个单元,展示了山西各地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低温釉陶明器及元朝初期创建永乐宫各殿瓦顶上的琉璃构件等。山西琉璃作为中国传统琉璃的一个重要分支,琉璃作品形态多样、色彩绚丽,丰富和深化了中国文化的内涵。(田璐)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