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底,白求恩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开展医疗工作。如今,在大同红色记忆馆院内摆放着白求恩同志的塑像,同时特设两个专题展厅,陈展白求恩生前使用过的医疗器械,让人们共同缅怀这位国际主义战士。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许多国际友人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有的直接拿起武器参加到战斗中,有的亲临战场救治伤病员,有的深入前线以笔作枪忠实报道……他们的奉献精神永远在中国人民心头铭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就是其中一位。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诺尔曼·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自己高超的医术支援中国抗战,乃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在“第二故乡”中国。这位国际友人也曾来到山西大同,和大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一、白求恩在大同工作始末
1938年底,雁北抗日前线战斗频繁,医护力量紧缺,在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的邀请下,白求恩与游胜华(军区卫生部副部长)、王道建(白求恩助手)、董越千(翻译)、赵冲等同志组成医疗队,奔赴灵丘抗日前线。白求恩率军区巡回医疗队于1938年11月9日到达晋察冀军区后方医院第一休养所所在地灵丘县杨庄村。到灵丘后,白求恩夜以继日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在杨庄休养所对300余名伤病员进行了详细检查治疗。11月19日起,在359旅后方医院休养所二所(河浙村)、一所(曲回寺村)及359旅卫生部下石矾村,8天时间为397名八路军伤员进行了检查救治,开展手术47例。29日下午至30日下午6时,白求恩在黑寺前线救护站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连续工作40多个小时,为71名伤员实施手术。这批伤病员在白求恩的精心救治下无一例发生重度感染,创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战场救护史上的奇迹。
1938年12月15日,经聂荣臻司令员批准,白求恩在灵丘县杨庄村创办了特种外科医院。在村长齐文英的带动下,组织了150人的自愿输血队,白求恩带头报名参加,解决了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医院没有血库的大难题。1939年1月3日,白求恩在杨庄村举办了由晋察冀三分区和359旅医务人员参加的特种外科实习周。白求恩亲自为学员们授课,并做了临床手术示范,培养了外科手术骨干35名,为359旅和晋察冀军区的医疗队伍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39年2月15日,白求恩率晋察冀军区东征医疗队离开灵丘杨庄,奔赴冀中抗日前线。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因在手术中感染败血症,医治无效,病逝于河北唐县。
白求恩在灵丘抗日前线3个月的时间里,共救治伤员和群众1000余人,开展手术700余例。他的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严肃认真、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深受根据地军民的敬佩和爱戴。
二、白求恩相关遗物的认定与展出
在策划大同红色记忆馆基本陈列时,工作人员在文物库房惊喜地发现了一组珍贵的文物——诊疗箱,这是白求恩在大同市灵丘县杨庄村特种外科医院使用过的,在诊疗箱中收藏着12件医疗器械和1封鉴定证明。12件文物分别是:1件注射器、6把止血钳、1件卷棉子、1把镊子、1把手术刀、2把剪刀。雁北文物工作站于1987年转交于大同市博物馆收藏。这些文物都是当年白求恩援华时带来的产自美国的手术器械,曾在战地救护中使用,它们是白求恩援华抗战伟大事迹的见证者。
图为白求恩使用过的医疗器械
这组珍贵的医疗器械是由大同市浑源县王家堡村退伍老兵宫福祥老人于1984年捐赠给雁北文物工作站的。文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接到这些器械后,到北京找到曾一直担任白求恩助手的离休干部王道建同志进行核实。王道建同志欣喜地确认,止血钳和卷棉子是白求恩从美国带来的,有美国生产商标。1985年5月8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以《宫福祥将白求恩生前用过的医疗器械献给国家》为题,刊载了报道。
宫福祥曾在晋察冀一分区卫生部担任卫生员,主要负责保管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四大箱外科手术器械。同时,他又是外科手术看护员,协助白求恩、王道建、孙振刚、乔培仁几位军医在野战医院做手术,他曾与白求恩在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老人回忆,1939年10月下旬,他随白求恩大夫上前线战地救护,手术室在涞源西北部的孙家店村,阵地上炮火连天,敌机不时在村子上空盘旋,寻找轰炸目标。手术一直进行到第二天下午,白求恩大夫镇定地做完最后一台手术后把两把止血钳和一个卷棉子交给了他。宫福祥仔细清洁后准备把器械放入手术箱中,白求恩大夫摇摇头,然后通过翻译告诉他:“白求恩大夫不久就要回国了,他很喜欢你这个小助手,这三样东西就送给你留做纪念吧。”分手后,宫福祥就再也未见到白求恩。从此,宫福祥老人精心地收藏着白求恩赠与他的医疗器械,并于1984年12月初将自己珍藏了40多年的11件医疗器械和1册《临症秘典》捐赠给国家。时隔半个多世纪,这组医疗器械仍熠熠闪光,可见宫福祥老人对其爱护有加,传达着对曾并肩作战的白求恩的敬仰之情。
2019年6月,大同市博物馆邀请山西省鉴定委员会文物鉴定专家组成员对馆藏文物进行鉴选。专家对这组文物进行了鉴定,认为其流转路径清晰可靠,属于历史名人的代表性物品,具有较大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历史价值,达到国家一级文物标准。
三、结语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从1938年11月由河北阜平来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杨庄村建立后方特种外科医院,到1939年2月离开灵丘,先后在灵丘战斗生活了3个月。尽管时间很短暂,却为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同红色记忆馆作为红色文化类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陈展的方式将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展出,旨在让白求恩精神走进每一位游客心里,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优良传统。(王茗暄)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