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大同长城之美,目光不能只停留在逶迤山巅河谷的墙体、横亘田野要冲的古堡,还要近距离去接触烽燧,它们形态多样,功能复杂,包含更多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走近读懂,可进一步真切地体会大同长城的神奇内涵。
入晋首站 三墩纵列
追寻的起点从晋冀交界处开始,坐标锁定天镇县新平堡镇平远头村。无论是赵长城、北魏长城、明长城,此处均是入晋第一站。平远,有“平定远方”的意思。头,代表着第一个墩台所在处。
有的烽燧还承担护卫军堡的职责
墩台,简称“墩”,是大同长城沿线本地人对于烽燧、敌台的统称,包括火路墩、接火墩、边墩、骑墙墩、腹里墩,等等。从字面含义判断,似乎惟有火路墩与接火墩与烽燧相关,实际上,边墩、骑墙墩、腹里墩有时也承担烽火传讯的职能,故不能一概而论。
平远头,是名副其实三省交界处,地属山西,东、东南接河北省怀安县,东北面与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明代将大同镇长城的起点定位在此,永乐年间已建有边墩,嘉靖中期增修边墙时,另设接火墩、骑墙墩,形成长城沿线不多见的三墩纵列景观,今天仍保存完整。
平远头三墩
站在村里向北望,位置靠下的是骑墙墩,与长城墙体连成一体,下面有院驻兵,专司守口之职。山坡上立一圆柱体接火墩,属传统意义的烽燧,实测体高14米,周长近30米,与河北省境内烽火台隔河相望。两墩中间,有一处平面正方、剖面呈梯形的墩台,高约5米,底部有黄土夯出的台院,研究者认为属边墩遣存。
三个墩,静静地守护着三晋门户,看岁月变迁,任光阴流转,默默记录着渐被人遗忘的锁匙风云。
晋蒙交界 “火路”奇观
告别平远头一路向西,会发现长城墙体外侧每隔三五百米就耸立一座接火墩,整体由黄土夯筑,呈圆柱形,实心,底部略宽,通高11-13米,有的外面还包有小院,圈出一个独立的区域。
建在山坡上的接火墩
若把这些墩台连接起来,一道与长城并行的烽火线路清晰可见。从天镇县的平远头到新平尔,再从李二口到阳高县的守口堡、镇边堡,再到新荣区的河东窑、拒门堡,接马头山,到左云、右玉,与今天晋蒙边界走向重叠。墩台之间的距离不等,平坦开阔处距离偏长,地形回转处距离较近,保证视野之内无阻挡。
明代兵书把这种由烽燧组成的线路称作“火路”,还配置一个专有名词“接火”。“接”形象地阐释各墩的功能和运作方法,用今天的语言通俗描述,即一个连着一个,按照顺序工作。第一个墩点燃烽火后,第二个跟进,第三个、第四个……,直到将报警信号传到遥远的镇城或京城。
一路走来,所见火路上的墩台外形相近,实心柱体上顶端平整。据说当年墩台外侧悬挂软梯,顶部置火灶,内放硫碘、柴草、狼粪等燃火物。遇到敌情,戍卒通过软梯爬到台顶,快速点燃灶中薪柴,把信号传递出去。
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今天已无法复制还原,只能站在高大的墩台下远望自由想象。巨大的烽火依次燃起,顺着山脊远去,绵延的群山仿若有了生命,在跳动,在隆起,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吸,这景象,称之奇观不为过。
当年伴随燃起的烽烟,还有霹雳般的炮声。如遇大雾、狂风、暴雨天气影响视线,守台戍卒会燃放信炮,用声音传递消息,炮声多少代表敌众的多寡。
平战结合 边墩岁月
关于明代大同镇长城的称谓不少,单史书记载就有极边、外边、内边、大边、二边、三边等,此外民间还有头道边、二道边等俗称,这是长城迭代修筑造成的。比如三边,最早指镇边堡至宏赐堡一段边墙,由大同总兵周尚文主持修筑,防备从方山东翼攻击大同镇城的蒙古骑兵,后与嘉靖二十四年(1545)的长城工程连成一体,三边遂成为大边的一部分。而此处提及的大边,在明洪武年间属二边,那时的大边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兴和、丰镇、凉城、清水河等县市境内,多用前朝旧墙,防御支撑的主体是边墩。
天镇明代边墩,监控范围涵盖西洋河川
寻找边墩不太容易,毕竟年代太久远。天镇县与兴和县交界,新荣区头道边长城北侧,存有边墩痕迹。从现存遗迹规模推知当初形态,与史书记载相近。《明史》记载,永乐年间,“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迆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这段话中的烟墩即边墩, 它独立于城池边墙之外,承担前敌瞭哨的职能,处在防御入侵的最前沿。
边墩往往建在视野良好、取水近便的缓坡高处,春有花开,夏有草绿,今天的人们只觉眼中风景优美。可时光倒回几百年,戍卒们的日常十分辛苦。每墩常驻戍卒五到十人,不论冬夏寒署必须坚守岗位。为保障粮食供应,除战备值守外,还要开垦荒田种植庄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备战与耕作的闭环里轮回,精壮后生变得须发皆白,生命也与这方土地相融。
八墩、十六墩、元墩、三墩……追“燧”之路上,这些以墩命名的村落,是历史的烙印赋予独特的记忆,讲述着边墩后续的故事。提及村中先祖,村民们给出的回复相近,守墩人的后代。当烽烟散去,戍卒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延续着与墩的故事。
亭障腹里 接力平安
长城旅游公路修通后,左云县保安堡常有游人光顾,他们被一座特殊的烽燧吸引,来此打卡。
左云汉亭障
资料介绍这座烽燧为“世界仅存的汉代烽燧亭障。由烽台和羊马墙组成,烽台高6米,羊马墙周长160米,北侧地面有汉代军事侦察设施天田,长达30公里,属长城遗存元素。汉亭障在古代主要有四个功能,传递军事信息、接待巡边官员,办理民事案件、区域行政管理。”
左云县一处墩台内部有登顶台阶,属晋北长城罕有
从外观看,左云的汉亭障与长城明代烽燧存在明显差别,高大的院墙和院内空间,使其更似一个哨卡,而非单纯的烽火台。对应资料介绍的职能,空间需要显然是前提条件。到明代,这些职能交给“腹里墩”来完成,时空中的接力悄然进行,只为保障一方平安。
腹里墩,顾名思义,是建在边内腹地的墩台,选址常在河谷畔、山沟口,或府县要道的制高点,间隔五里或十里。从天镇到左云的长城旅游公路内侧常见腹里墩的身影,它们起于边墙,呈南北走向辐射分布,直达天镇、阳高、左云、右玉各县城。古时,腹里墩的戍卒们除承担传递军情要务外,还参与驿传、查谍、治安等工作,所以每个墩台均有小院围起,里面搭房舍、畜棚、炉灶,成为一种半永久的地方军政管理单元。清代,相当数量的腹里墩还发挥作用,成为国家铺递邮传系统的组成,马鸣尘扬中,连接起一个又一个远方。
温鹏毅 文/图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