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雅号龙城。
太原是山西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北方军事重镇,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太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古都。被史家誉为“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
根据国家关于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太原是全国Ⅰ型大城市。辖6区3县1市(代管),53个街办,52个乡(镇),626个社区居委会,896个村民委员会。1492个自然村。市政府驻杏花岭区新建路69号。
地理、气候和城市形象
市域面积:6988平方公里,地貌:三面环山,一水中流。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平川的比例大体是5∶3∶2。
气候: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十大避暑城市之一。
人口(常住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截至2018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42万。46个民族,99%以上汉族,居民预期寿命80.42岁。60岁以上占14.8%,开始向老年型社会过渡;核心家庭(三口之家)增多;男女比例基本平衡;步入老龄化社会,需要引进年轻劳动力;高学历人口大幅增加,需要增加蓝领职业人员。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84.48亿元,增长9.2%;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217.82亿元,增长26.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1.90亿元,增长8.1%;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08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全市用电量263.04亿千瓦时,增长8.8%;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019.50亿元,增长3.4%;人民币贷款余额12491.74亿元,增加1145.67亿元,增长10.1%。
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金属有铁、锰、铜、铅、铝等;非金属有煤、石膏、硫磺、石灰石等,总量在全国300多座城市中名列前茅。水资源严重缺乏——人均175立方米/年,是全省的5.5%、全国的7%。
环境
总体看是森林围城,目标是建设全国森林城市;亮点是汾河景区和东西山绿化。
汾河景区(以最早10公里为例):提升了太原的城市品位——景区有乔木15286株,灌木8301株,色块4万平方米,草坪82万平方米,形成130万平方米的绿地和178万平方米的水面,市区人均增加公共绿地1.5平方米。在人口密集的市区中心,有利于净化空气、消除水体污染、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据观测,区域夏季最高气温比其他区域低4℃左右,湿度提高10%-20%,每日生产新鲜氧气1678.5吨,吸收废气3480余吨。
文化
可用“十二地”来概括,即:帝尧初都唐国地春秋为霸晋国地;三家分晋开创地汉武并州刺史地;豪杰称雄龙城地商业肇始锦绣地;九边之首重镇地华夏文明发源地;民国富庶称霸地保家卫国根据地;能源工业风骚地当今文化勃兴地。
历史沿革行政区划
有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自前497年赵简子筑城,历史上是9个独立王朝的首都或陪都。战国初为赵国都城,秦36郡太原是其一,西汉时是全国13刺史部之一,唐王三京之一,所谓“天王三京北都其一”,宋元明清称太原府、太原等。1927年,太原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正式设市。1949年起,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
1997国务院国函[1997]33号文件:撤销太原市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设立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形成了太原目前的行政区划格局。
军事重镇
大明王朝沿长城共设有多个重镇,其中九个比较重要,统称九边重镇,太原为“九边重镇”之首。即:辽东镇(治所在辽宁北镇)、蓟州镇(治所在河北迁西县)、宣府镇(治所在河北宣化)、大同镇(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太原镇(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延绥镇(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宁夏镇(治所在今银川)、固原镇(治所在今宁夏固原)、甘肃镇(治所在今甘肃张掖)。九边重镇,太原为首。
城市性质
1.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函〔2017〕79号国务院关于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17年06月18日)
2.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3.山西省省会,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10)
4.山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的中心,以冶金、机械、能源、化工为支柱的重工业城市,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文本(1991-2000)
5.山西省省会,全省科技文教中心,以冶金、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
6.山西的工业区中心,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1954—1974)
市徽、市树和市花
市徽:双塔 市树:国槐 市花:菊花
国际友好城市
英国纽卡斯尔市,日本姬路市,俄罗斯萨拉托夫市,俄罗斯瑟克特夫卡尔市,美国纳什维尔市,法国圣但尼市,澳大利亚朗塞斯顿市,德国开姆尼茨市,喀麦隆杜阿拉市,南非祖鲁兰市,塔吉克斯坦胡占德市。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