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越霄山,又名石崇山,坐落在太行山东麓,仙人村北面,主峰海拔1311米。有关越霄山的传说扑朔迷离,经久不衰。山腰有一溶洞,传说有羊工进洞观看神仙弈棋而成仙,仙人村因而得名。而“伏洞仙踪”自明清以来,亦一直是盂县十景之一。
越霄山
越霄传说
古时候,越霄山下的贾家村有个羊工在山上放羊。有一天羊工走到龙宫凹溶洞口,看到两个从来没见过的老头在洞里下棋,洞口放着一筐桃子,他随手拿了一个桃子走了进去,一边看人家下棋,一边吃着桃子。一盘棋还未看完,他突然想起自己的羊群还在山上,就走出山洞。一出洞口他才看见刚才进洞时立在洞外的放羊铲杆子已经腐朽,铲头也已锈蚀。再看山坡,羊群不见了,他急忙回到村里问人见他的羊群没有,结果本村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了。他提起找羊的事,有人告诉他,村里确曾有过只见留下的羊群却一直找不到羊工的事,不过那是几百年前的事了,他还是听自己的爷爷讲的。这个羊工听了心里一急,一步迈到了马鞭堰,第二步就迈到了李家庄,去追寻他的羊群。有好事乡民寻迹而去,竟不见踪影,方知那放羊的青年看神仙下棋又吃了仙桃成仙了。现石洞洞口与越霄山山南马鞭堰青石路上均遗有脚形石印。据说这个“仙人”就是民间传说中的“赤脚大仙”。贾家村后改名为仙人村。这则故事在仙人村乃至盂县内外流传,且历代盂县县志都有记载。
另有一则故事。乾隆版《重修盂县志·仙释》记载:“仙人村父老传,昔时有经生负笈求馆,村人款留,日与群蒙占毕,居所晏笑如常,夜则不知所在。乡人伺其去,潜尾之,至一洞口,回顾曰:‘诸生福薄,缘尽此矣。’时明月皎洁,倏忽雷雨喷薄。次日寻其洞,遂迷。”
在越霄山半腰的龙宫凹,是一自然形成的溶洞。人可以从洞口进入,洞内深不可测,但闻水声潺潺。壁上常有壁虎、蜥蜴,顶部常有蝙蝠、蜘蛛之类动物。这个溶洞就是传说中羊工看仙人下棋的地方。至今洞口和马鞭堰的石头上还分别留有两枚清晰的足迹样凹陷。这就是盂县十景之一的“伏洞仙踪”。仙人洞前,建有五龙圣母庙,庙西有宋皇祐五年(1053年)摩崖石佛两尊,线条清晰,形象逼真,并有摩崖石碑。
越霄胜境
越霄山坐北面南,南坡流水是阴山河拐弯从东向西倒流30里,汇入由西向东的温河;北坡水则是黑砚水河的源头,由西向东流入滹沱河。
相传秦王李世民兵伐洪州,路经仙人村,见越霄山云雾缭绕,气势不凡,遂亲笔书写“越霄胜境”牌匾,留在仙人村,但年长日久,原件已然失落。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天齐庙重修,村人仿制“越霄胜境”碑碣一块,立于门首。
古时山上设有堡寨。清顺治三年(1646年)《山西太原府盂县庆丰壹都仙人古寨重修碑记》记录有“粤稽是寨,号曰云雾,山曰越霄,崇隆竣绝,巍然足恃,四壁巩固,一方永赖。”“永乐年间有横军作乱,五村人俱借安全。意者天建是山,以保慈人民。”
“崇隆竣绝”形象地描述了越霄的山势。崇山峻岭,极言其高。但越霄并非崇山峻岭中的一个山头,而是方圆几十里的开阔地中间突兀隆起一个莽莽苍苍的独立山头,山顶是百亩僧帽状的平顶。清光绪版《盂县志》有“峰峦卒律,秀入云表,诸山莫京”的描述。
越霄山之所以为盂县县域之内的一座名山,除了仙人洞外,山顶的天齐庙,也使其名声大噪。
在越霄山顶的东岳天齐庙,并排两座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单檐庑殿,花脊筒瓦,雕梁画栋,玲珑雕刻,风铃吊挂,建筑恢宏,构建精巧。左殿供奉东岳大帝和部将塑像,右殿供奉泰山圣母和侍女塑像。两座大殿内墙壁画,苍莽巨龙腾云驾雾,极富动感。壁画人物线条流畅,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后来圣母名声日隆,天齐庙又被称作“圣母庙”或“奶奶庙”。
山门洞上镶“仙人古寨”匾额,门洞顶上有钟鼓楼,入门洞上台阶向左见龙王庙。向东即为乐楼,乐楼地势略高于山门,门洞顶和钟楼、乐楼基本持平。戏台为卷棚式,长宽皆7米。前有4根3米多高的石柱顶梁,四角风铃,建造精致。上22级石阶即到庙院大门,大门为卷棚,有柱无墙。据康熙版《盂县志》载,此庙初建于唐代,具体年代不详,明清时期多次修葺,成为远近闻名的古庙。据传初建时在二老庙沟,重建时计划搬至细腰岩,但把材料运上去之后,第二天材料却无缘无故全部移至山顶,人们觉得这是神意,所以才在山顶盖起殿堂和厢房。
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村人集资重修奶奶庙。其间李自成义军从北京退至山西,路经仙人村适逢修庙,李自成慷慨解囊,并赐“仙人古寨”石刻一块镶于门额,碑尾署“大顺永昌元年七月吉日立”,留下了李闯王在位期间珍贵的历史文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奶奶庙扩建,新建卷棚、重修乐楼、新铸大钟,又建东西二宫洞,使庙宇焕然一新。庙宇在抗日战争中被毁,1995年,群众又自发集资仿造旧制修复了主殿。
越霄民俗
越霄山山顶所建天齐庙,出自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故事。天齐庙左殿供奉之神为《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与其并列的右首圣母殿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碧霞元君,左为佩霞元君,右为紫霞元君。
越霄山的圣母庙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举行。当日,山上和村里有两台大戏演出,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仙人村村志》载:越霄山上迎神赛会,组织井然有序,既热闹又不忙乱。早会(也叫西会)由北坡、东庄、西山头、井沟、小岩沟等五村组成,须在早饭前上山祭祀完毕;主会十三村仙人、西峪、岭西岩、獐儿坪、七里峪、交口、洞沟、坡头、石旧都、木口、关头、香草坪、山南,须在上午十点前祭祀完毕;南会由白土坡、南下庄、韩庄、大李、曲曲城、教场、东水沟等七村组成,须在中午前上山祭祀完毕;东会由东会里、山北、庄只、石跪、岭底、刁王崖、阳坡等七村组成;老东会由垴上、庄头、沙井、又道沟、水占、张家庄、狮子神等七村组成,须在吃午饭前后祭祀完毕。各会上山祭祀的过程也是赛会的过程,赛会时走在最前面的是“马仔”,他手扬马鞭,挥舞大刀、袒胸露臂,颇为神武。紧跟着头锣执事,举着两三丈的高照大旗上山进香。表演者顶盔掼甲、穿袍系带,手执刀枪剑戟等兵器列队而行,精神抖擞,神气活现,在锣鼓喧天悠扬唢呐声中,人们抬着“奶奶”的圣驾行进。最后“踩海眼”“吃斋饭”,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灾袪难,各村赶会固定不变,年年如此。
越霄美誉
嘉靖版《盂县志》载:石崇山,亦名越霄山,以其高险势入云霄,故名。
越霄山不但是盂县东乡最高的自然地理标志,而且以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及“伏洞仙踪”成了一座名山,千百年来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文人墨客对此留下了许多赞誉之词。
明代邑人高岱《仙人伏洞》诗云:“磨溪铁杵已成针,虎伏龙降任啸吟,海外乾坤劳利复,壶中日月自升沉,溪头云锁迷踪品,洞口雨粘孕紫金。叶落空山虽远漫,瑶台有路可追寻。”
清代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武全文收在《旷观园文集》中的《仇犹山水记》称越霄山有尊威之像,他在《仇犹山中》诗称:“越霄崱屴连空起,细水潆回入抱来”,指越霄山高耸之态拔地连空。其诗《越霄山》云:“越霄烟外立孤清,耻傍人间逐利名,过眼凡夫浑不解,浪从伏洞觅仙人”,借越霄山的清高自誉。
清盂县知县蔡璜的《仙人伏洞》咏道:“仙客常游戏,千年志怪奇。几时重到此,北面愿相师。”
清盂县典史周永福在《仇犹十景诗》中这样描述仙人伏洞:“古洞人何在,年深碧藓封。丹炉与药灶,鸡犬说遗踪。”还有“登坛汾水曲,依仗越霄山。墟里自太白,仙人去不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越霄山的灵性养育了越霄山下的人。仙人村地灵人杰、民风淳朴,孝老爱幼,蔚然成风。元朝太原府知事高溱,被举为“孝廉”。清朝的九品登仕郎李正,在大灾之年村民遭受饥馑时输谷救济,被尊为“义老”。顺治二年(1645年)冬,名士傅山来到仙人村,游览越霄胜境、伏洞仙踪,时值中午,饥肠辘辘。遇到一位李姓人家兄弟二人正在吃菜饭,当他们得知来者是傅山后,觉得不能用菜饭招待贵客,就把家中仅有的一升黍子磨成面,一只鸡宰杀后招待了傅山。傅山感念仙人村人待客淳朴厚道,挥笔书写了“鸡黍高风”四字相赠,这家兄弟引以为荣,做成牌匾悬于门楣代代相传,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仙人村人忠勇正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仙人村向部队和地方输送160余名干部战士,32名热血青年壮烈牺牲。抗美援朝中,仙人村有6名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
越霄山不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精神,都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走近它,仰望与观瞻。
李晶明 文/图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