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古州青史 桑梓典籍

古州青史 桑梓典籍

发布日期:2022-05-10 09:41 5504人浏览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阳泉平定千百年来人文荟萃,文风昌盛。清代乾隆年间就有三部《平定州志》先后问世。其中第二部乾隆三十四年的己丑版《平定州志》,国内非常稀见。笔者在2018年旅居美国期间,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了此版《平定州志》,并且带回了电子版。此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楚,名家纂修,实为佳作,为一本值得赏析借鉴的优秀志书。平定县政协筹资将此版《平定州志》影印刊行,为研究平定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史料,必将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



  清乾隆己丑版《平定州志》,由时任平定知州陶易、姚学瑛主修,龚敬身、沈荣勋纂修。该志以宏大手笔把平定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结合,山川和名胜、物产和风俗、政治和经济,点和面、人和事、官和民、图和文结合,做到了补缺、钩沉、发微、纠讹等,是一部集史学性、文学性于一体和存史、资政、教化、兴利功用兼备的优秀地方志。该志的纂修者均为名家:


  主修:陶易(1714~1778),字经初,号悔轩。山东威海卫人。乾隆九年(1744)中举人,历任桃源、浏阳、益阳、衡阳等县知县。陶易任平定直隶州知州六年,光绪版《山西通志》记载其“学问赅博,以经术为吏治,莅任后建修城垣,振兴书院,纂辑州志,教民纺织,官署清肃,案牍无留,民咸以‘陶青天’称之”。陶易在主持编撰《平定州志》中,“日与龚友卯君研究”,即将付梓之时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陶易奉调升任淮安府知府,遂把未刊稿《平定州志》交予接任知州姚学瑛。陶易于乾隆四十一年升任江苏布政使。陶易在乾隆朝是一位口碑甚佳的清官。陶易的著作有《衡州试牍》《惜阴诗草》《游雍随笔》《平定杂诗》《平定备采》等。


  主修:姚学瑛,字光珍,号梅园。姚学瑛以贡生起身,一生做过直隶南宫、顺义县知县,沁州、平定州知州,潞安、遵义、大定府知府,贵西兵备道,陕西按察使等。乾隆三十四年到任平定,“续修去任陶公州志,次第排纂,著为成书。”姚学瑛还主修过《沁州志》《潞安府志》等。


  纂修:龚敬身(1735~1800),字屺怀,号匏伯,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之祖父(龚自珍父亲龚丽正幼年过继给龚敬身为子),龚氏家族是仁和的著名文化家族,祖孙三代四进士。龚自珍曾经喊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敬身为诸生时,“以理学文章自任,以程朱韩柳为指归”,乾隆二十四年(1759)成己卯科举人,任咸安宫教习满三年,以知县用。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科与其弟龚禔身成同科兄弟进士。龚敬身在候任知县、备考会试时,由其同乡、同科举人沈荣勋介绍,受平定知州陶易聘请,到平定主纂《平定州志》。龚敬身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平定州志》是他初试牛刀,入仕后曾参与《四库全书》编纂。乾隆四十八年(1783)出知云南楚雄府,颇有政绩。龚敬身著有《桂隐山房遗稿》。嘉庆五年(1800)卒,纪晓岚为其撰《云南迤南兵备道匏伯龚公墓铭》。


  纂修:沈荣勋,浙江仁和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成己卯科举人,与龚敬身同科。《平定州志》记载他为“举人、拣选知县、嘉山书院掌教”,说明沈荣勋是在中式举人后,在候任知县期间,受聘到平定的嘉山书院掌教。然后又受平定知州陶易之聘,与龚敬身共同主纂《平定州志》。沈荣勋入仕后,嘉庆版《湖口县志》记载沈荣勋在乾隆三十九年任湖口知县,后任福建建宁府同知,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台湾府北路理番同知、兴化府同知、江西吉安府同知等,官至直隶宣化府知府。



  平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志书正是本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乾隆己丑版《平定州志》的体例完备,篇目精炼,全面记载了平定在清代“康乾盛世”时乾隆中期的情况。全志共分十卷,其中艺文志占五卷,从篇幅上看,占一半;从文字上看,占五分之二。相比清代后来的平定州志,艺文志的篇幅最大。彰显了平定文化县的特色,为我们保存了许多清代中期及其以前平定的文献。其他各卷以星野、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学校、公署、祠庙、田赋、风俗、选举、职官、宦绩、人物、寓贤、烈女、仙释、祥异等门类为纲,次以事物属性立目。卷首为姚学瑛、陶易二人分别作的序言以及旧志序。图考有平定州总图、州城图、学宫图、州治图、试院图、书院图、乡都图、名胜图等20图。该志门类齐全,统合古今,在平定的志书编写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乾隆己丑版《平定州志》记载了平定“康乾盛世”时的情况,对研究清代平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历代沿革、疆域、地理位置。关于平定的设县之始,平定的州志都有记载,但说法不一。本志记载:“平定当秦置三十六郡时,为上艾邑,隶太原。后此或为县、或为军、或为州,离析磔裂,枚不能数。”此处的“邑”,有多个解释,其中一个是“旧指县”。本志还清楚地记载了“平定军”的沿革:“宋太祖征太原首下之,建为平定军,隶镇州。及太宗平河东,改广阳为平定县,徙治榆关,并乐平县隶平定军。熙宁七年,废辽州,省平城、和顺二县入辽山县,以隶平定军。元丰八年,复辽州,平城、和顺二县还旧隶。金大定二十二年,改平定军为平定州,为太原支郡,领平定、乐平二县。”从这里可以看出平定军的沿革和隶属关系,说明平定军在宋代和金代前半期一直存续,可以纠正一些文章的错讹。


  学校。平定的古人对学校重要性的认识,从理念到实践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若夫书院义学皆所以辅学校而陶冶人才者也。”该志记载了平定儒学,建于宋代元丰六年,说明平定的官学设立较早。志书还记载了元明清各代对官学的修葺,也说明了平定历代对学校的重视。同时,该志还记载了平定的社学、义学以及石楼书院、冠山书院、高岭书院、榆关书院、嘉山书院的兴衰替废。说明了平定历史上的教育事业官民共办、历代不衰。另外,该志还记载了乾隆中期平定城里各种牌坊,特别是详细记载了21座进士坊、73座举人坊、30座职官坊,记录了坊名和坊主。平定在州城东门到西门不足二里的大街上,立了一百多座牌坊,既是对先人的纪念,也是对后学的鼓舞,让每一位从大街上走过的人,都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古迹、祠庙、名胜。该志记载了古迹11处,其中有长城和10处古城,包括上艾城、赛鱼城、柏井城、董卓垒、承天军城、平潭城、苇泽城、新兴故城、猎闾村亢仇城、广阳城等。祠庙中记载有先师庙等27种庙、崇圣祠等17种祠、社稷坛等4种坛、天宁寺等25种寺、白衣庵等3种庵、瑞云观等3种观以及32座平定名人墓冢。从这些记载看出,历史上平定人的信仰的多元性和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另外还有古代平定八景。


  风俗。该志风俗部分记载比较翔实,具体反映出清代平定民众的社会生活,从元旦到除夕的全年18个节日的习俗以及庆祝活动。如记载上元节“士庶之家于门前围石碳焚之,名曰塔火;童子以硝磺制成各色烟火烧放,谓之闹元宵;士民游观曰走百病”,从中看出平定元宵节的“塔火”“烟火”“走百病”习俗由来已久。该志还收录了历代对平定风俗的记载,如“郡小民淳,俗重端午,其风清简,好尚文章。”“其民易使、事易集、政易成也。”“士勤于学,农务于耕。”“农之外多陶冶砂铁等器,他若贸易于燕赵齐鲁间。”概括了平定自古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


  户口、人口。该志记载了平定历史上人口的变化很大,如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2809户,19380口;嘉靖六年(1527)有659户,1571口;崇祯年间有3288户,36913口;清代顺治年间有1182户,15339口;康熙六十一年(1722)有1202户,15518口;雍正九年(1731)有1670户,15499口;乾隆十一年(1746)有2636户,15464口。这些数字的变化,背后反映的是战争、灾害给平定人民的生命、生活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科举。历史上的平定科名焜耀,“其俗俭而啬犹有淳古之遗也,其士秀而文犹有礼仪之选也,其冠盖相望则科第之蝉联也,其衡宇相接则生齿之繁衍也。”该志收录了平定自金代到清代乾隆中期的进士、举人与各贡中式者的姓名、身份、科别、任职情况等,有进士65人(其中金代9人,元代2人,明代35人,清代19人);举人299人(其中金代4人,元代4人,明代199人,清代92人);贡生372人(其中明代237人,清代135人);例贡87人(其中明代48人,清代39人)。另外还有武科进士10人(其中明代1人,清代9人);武科举人79人(其中明代11人,清代68人)。这近千人的记载,彰显了平定“文献名邦”的基础,这既是对前人的记录,也是对后人的鼓励。


  人物、乡献。该志通过人物、职官、宦绩、寓贤等科目,记载了在平定任职的职官及其宦绩;记载了平定的闻人、孝友、忠义、文苑以及烈女、仙释等。包括宦绩44人(其中唐代1人,宋代2人,金代2人,元代4人,明代22人,清代13人);人物61人(其中元魏1人,唐代1人,宋代1人,金代5人,元代17人,明代33人,清代3人);忠义人物22人(其中元代2人,明代15人,清代5人);孝友人物20人(其中明代7人,清代13人);文苑人物16人(其中元代1人,明代8人,清代7人);另外还有从汉代到清代的寓贤人物15人,烈女158人。这些人物记载,文简事核,写得很有特点,既非表格式,又非千人同面。记录了他们的生平和贡献,意在流芳百世,为后人树立榜样。


  艺文。该志艺文志篇幅最大,收录大量原文,其中有碑8篇、铭4篇、记37篇、颂2篇、论2篇、状1篇、跋2篇、传6篇、辩2篇、考1篇、各体诗260多首。绝大多数是记录有关平定的事和人。作者有皇帝,也有乡野之人,其中不乏名人名家名篇。“平定千山崒嵂,更为三晋雄镇”,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读者可以仔细品读这些作品,领略其中的意境,了解平定的历史文化。



  清乾隆己丑版《平定州志》,逻辑明晰,层次分明,庄重简洁,耐人寻味。是一部地方特点突出的好志书,完整反映了当时平定的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状,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和史料价值。


  一是研究平定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平定历史上被誉为“文献名邦”,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该志的编写时间,正是平定处于文化教育繁荣时期,对于研究平定“文献名邦”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是研究平定历史上文献作品的宝库。该志的艺文占到篇幅的一半,辑选了清乾隆中期以前的写平定和平定人写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后来的平定志书对艺文篇目均有删减,因此有的诗文在这里成为孤篇,很是珍贵。


  三是挖掘平定名胜古迹的重要依据。该志收录了平定的名胜古迹100多处,并且在艺文卷里收录了许多碑铭、考记以及咏诗,对于现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四是“存史资政”的重要参考。该志明天人之理,穷阴阳之秘,考政事之得失,辩学术之异同,考古昭今,发幽剖疑,隐恶扬善,以寓劝惩,其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读过该志,可了解平定土产之丰约、赋役之增损、户口之登耗、风俗之演变、文化之延续等,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价值。


陶之义/文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