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的特点与起源(下)

云冈石窟楼阁式佛塔的特点与起源(下)

发布日期:2022-05-23 10:35 4691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1.jpg               2.jpg

 第11窟东壁上层的佛塔            第11窟明窗西壁的佛塔


(三)C型楼阁式佛塔的特点


  Cb不仅继承了Ca中无正壁与侧壁之分等因素,并且开创了多层多龛等样。


  在Ca型晚期楼阁式佛塔中以第5-28窟较为典型,是第5窟的附属洞窟之一,位于石窟区中部第5窟以东的“龙王庙”的西崖壁,坐西朝东。塔基四角以狮子承托的厚重方形塔基,塔身分上下两层,塔身下层,四面均为圆拱尖楣龛,龛内雕刻一坐佛,龛外各一胁侍菩萨。龛楣两端龙首反顾,龛楣上列供养天人。塔柱的上下层之间为仿木构出檐,檐下雕刻出阑额,上置一斗三升栱,屋檐雕刻出瓦垄。塔身上层四面均为盝形龛,内为一交脚菩萨和二尊胁侍菩萨。塔柱顶为华盖,依稀可见三角垂饰带。可见较晚的5-28窟无论从塔基、塔身、塔顶来看都是云冈第1窟中心塔柱模式的继承。


  在Cb型楼阁式佛塔中,第39窟,塔身五层,各层面阔五间,也是以中间龛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上下层之间的雕刻有檐柱、栌斗、阑额、一斗三升人字栱、檐椽、瓦垄等建筑样式。第3窟外前室顶部平台上东西两端的方形楼阁式佛塔,共三层,每层以中间龛为中心,左右对称,上下层之间的屋檐和斗栱的结构尚清晰可见。可见第39窟中心塔柱中龛的设置及上下层之间屋檐的设置是对第3窟外前室顶部平台上的东西两端方形三层楼阁式佛塔样式的继承。经过这几年的清理发掘,在第3窟外前室顶部平台上的东西两端方形三层楼阁式佛塔的底部可见屋顶的雕刻,可见当初可能要建前为殿堂后面为双塔的模式结构。


  云冈石窟第4、3等窟,都是未完工的塔庙窟。云冈晚期洞窟第4窟中心方柱,塔柱的下层还没有雕刻,塔柱上层的四面为一佛二菩萨造像组合,从形制及雕刻内容来看,受到云冈第11窟的影响。该塔庙窟一门两窗的设置,拱门和明窗形成“品”字结构,这样的设置在39窟同样可以看到,这是晚期洞窟开创的洞窟结构模式。


  由此可知,中期到晚期的中心塔柱的演变规律:中期的塔柱一般分上下两层(1、6、11窟),上下层塔柱中央开大龛,晚期的塔柱上一般设置多层,且每层要开多龛的样式,中期的中心塔柱龛内造像较大,晚期的龛内佛像缩小。从建筑特征来讲,晚期的中心塔柱更接近于当时的木构楼阁式佛塔。中期塔柱上方的华盖较大,如第1、2、6窟,基本可以覆盖中心塔柱,晚期中心塔柱的顶部明显缩小,如第39窟。中期中心塔柱的东、西、北的窟内壁面一般在中央大龛之间设置佛塔,与中心塔柱相互辉映,晚期的塔柱的壁面设置千佛。


三.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起源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起源与犍陀罗佛塔与汉代木构建筑及北魏云冈流行的屋形龛等有关。


  现知中国最早佛塔的实物形象,是四川省博物馆在什邡县皂角乡白果子村马堆子发现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木构佛塔图案。该实物形象发现于中国的东汉时期(25-220年),此时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在贵霜王朝的统治下进入佛像制作的高峰时期,犍陀罗最盛行的就是高层的佛塔,周围地区几乎不曾发现。中印通过当时中国西南部的滇缅道进行了佛教造像方面的交流,因此犍陀罗特征的一些高塔建筑最早进入中国的西南地区,如四川。四川省博物馆陈列的在什邡县皂角乡白果子村马堆子发现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木构佛塔图案应该就是当时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之后又从西南地区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在犍陀罗的佛塔中有佛龛的造像,佛坐于龛中,龛外有礼拜或供养者的形象,这些人物的形象远远小于佛像。有的佛龛中有比主尊更小的礼拜者或供奉者。龛中的佛像与佛传浮雕中表现的主要形象有别,不表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情节,是专门用来供奉的。龛像这时已经成为寺院主要的礼拜对象。这种龛像对中国的中心塔柱及楼阁塔中的佛像龛有深远的影响。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起源与汉代一些建筑形式也是分不开的。这种佛塔印度不多见,应当是受中原地区汉代以来楼阁式高台建筑的影响。佛塔中逐层收进、逐层出檐的高层木构架构、一斗三升栱及人字栱做为出檐的支撑结构,这些建筑元素都是汲取了汉代建筑元素中的一些特征。在湖北襄阳出土的东汉黄褐釉相轮陶楼中既有以覆钵形座承托相轮塔刹,也有中国传统的出檐的结构,具备了佛塔的雏形。


  在东汉墓葬陶楼建筑中斗拱、瓦垄等建筑结构较为常见,但瓦垄的垂脊上饰鸱尾的形象还比较少,云冈佛塔中饰鸱尾的形象较为普遍,这与在云冈早、中、晚期都比较盛行屋形龛并在其垂脊两端饰鸱尾的建筑模式有关,如第16窟内明窗与窟门之间的屋形龛的建筑上方就有鸱尾的雕刻,第9窟前室北壁窟门与明窗之间的屋形龛、第9窟后室南壁东侧第3层佛传故事画面中的屋形龛、第13窟东壁第4层第2龛的屋形龛、第12窟前室西壁中层的屋形龛、第11窟西壁中层七佛的屋形龛、第6窟南壁明窗与拱门之间“文殊问疾”等该窟中的诸多故事画面中都有的屋形龛,这种屋形龛,并在垂脊上饰鸱尾的形象正好被云冈的佛塔所吸收。屋形龛在第二期石窟中的出现是有时间顺序的,并且我认为这与云冈石窟中的汉式重层形楼阁式塔的出现有密切关系。


四. 结论


  云冈楼阁式佛塔的发展特点,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受印度式佛塔影响逐渐减弱,更多吸收中国传统的汉化建筑的发展过程,同时云冈晚期佛塔受云冈早期佛塔的影响也较为深刻,晚期佛塔与早期佛塔某些具体特征上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云冈楼阁式佛塔中的起源,佛塔中的造像组合是吸收健陀罗佛塔中的一些造像元素,塔檐中的建筑元素则是吸收了汉代建筑中的一些元素,塔檐之上装饰鸱吻则可能来自云冈屋形龛之上的装饰。中原地区的浮雕图像最早见于云冈二期石窟。这里的浮雕图像指的就是云冈的楼阁式佛塔,可见探讨云冈楼阁式佛塔的类型与起源对于研究其他地区的楼阁式佛塔具有重要意义。


曹彦/文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