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时候,我曾经去郑州参加为期一周的“全国晚报感受郑州3600年”大型采访活动,hotmail还没有垮,我用邮箱传回大同的第一篇稿件,标题是《谈郑言商》。此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了解、宣传郑州商都建成3600年的历史,感受郑州为打造“商都”文化品牌所做的努力。那一次,郑州被评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古为商王都城、今是商贸富市的郑州,以彼“商”拉动此“商”的动机昭然于世。那一年,大同还没有跻身中国大古都的官方认证之列,那一年,我之所以写《谈郑言商》,是因为大同彼时的商业氛围,似乎也不比中原省会、“十省通衢”的郑州差。
一晃快20年,此时的郑州,已不可同日而语。可当初,我们的底子,差不多。
大同市地处晋、冀、蒙交汇处,区位条件极其优越,再加上矿产资源丰富,生产特色突出,一直是商品流通的枢纽和集散地。这可以从大同市建城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上得到验证。大同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在鼎盛时期,大同是大漠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经济交往的集散地和塞上商埠。商路南跨江淮,北达沙俄;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牛、羊、骆驼、马,被称为“茶马之路”,是历史有名的北方商埠。到了近现代,大同依然是区域中心城市,在北京、呼和浩特和太原三城市合成的边际内,大同市无论在经济总量、流通规模、经济吸引力和流通辐射力等主要经济作用方面,均超过区域内的张家口、保定、朔州等同级城市,其经济效应的能级近似于呼和浩特与太原市;再次,大同市仅距北京300多公里,在能源供给与商品流通上与京津大都市圈紧密呼应,功能互补,因而又是连接东部与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和商品集散的门户式枢纽城市。
在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时代里,大同的大西街代表了大同商业形象,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红旗商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成了百货大楼),是旗舰一般的品牌商场,一街之临的西门外上,百货二店和新华书店犄角而立,后来,二轻百货大楼平地而起,再后来,公交总站搬到振兴街,空出来的车场和迎泽街连接的地方,有了人防商场和集贸大楼,再后来,有了“蓝天”,再后来,“蓝天”没了,百盛二店来了,百货二店和新华书店没了,华林新天地来了。
再说回大西街。展览馆往东,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短暂地开过一段时间的小集贸市场,板材搭棚预制板筑台。后来,这里建成了当代商厦、清远大厦,原来这一代还有个东风商场。百货三店变成东方广场之前,是当时仅次于百货大楼的商业巨头,在凭票供应和市场经济转轨的交汇期,百货三店的货全、货新、货好,是从一干中型体积的百货商店里脱颖而出的立命之本。百货三店在二府巷西口,街对过就是西街五交化,曾经大同家电业的神话,一直硬挺到新世纪才怆然倒下,而后来崛起的天马电器、北方电器,应该说,都是西街五交化的火种,渊源深厚。西街五交化在鼎盛时期每天装自行车的工人都要十几个人,黑白电视、彩色电视、电风扇、风华冰箱、阿里斯顿冰箱、琴岛利勃海尔冰箱来一台卖一台,和百货大楼一样,代表着大同那个时期的繁荣景象。
西街五交化的马路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了妇女儿童商场,妇女儿童商场往西是电影公司,电影公司的一楼曾经开过一个影友商场。后来,这里开成了专卖店——高邦,听起来挺洋气的纯温州品牌。再往西,是以前的五一菜场,大同当时最有格调的菜场,后来这里改成了万人裤业。再往西,是中兴商场,正处在红旗广场的边界上,“金角银边草肚皮”,金角和银边占尽了。
西街五交化往东,师校街口上是容美理发店,然后是大同餐厅、湖南酒家、西街副食店,初盖起来的少年宫,到了新世纪的时候,一楼已经成了卖自行车的集散地。
从钟楼到四牌楼,供销社大楼、工贸大厦、兰池商场、昌隆商店、中原商场、大同商场、云冈大厦、体育用品商店,三环商场后来变成了银星,金泰也应运而生,这是大西街中心的商业力量,一直支撑到了新世纪。
可查到的数据说,“十五”期间大同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等指标以1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2002年限额以上批零业实现商品销售利润上升69.5%。可见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等传统行业发展比较充分,新兴的物流配送业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以云中商城为代表的90多个商品交易市场的交易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0%以上,具有市场规模大、容量大、成交额高、利税率高,且门类齐全,遍布城乡的特点,年成交额23亿元以上,并带动餐饮、运输业发展。
那个时候的东关,已经成为和大西街比肩的商业中心,东关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市场,譬如永久村和五爱村的14个建材市场、精品装饰市场、服装市场、电器市场、小商品市场。云中商城、服装大世界、五彩市场、百货大楼以及后来的泰和春鞋城、宽宇、东信、御新、永康等等,每每逢年过节,熙熙攘攘,摩肩擦踵,赚钱的和花钱的一样开心。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