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题诗腰圆枕
白瓷鲛人龙首提梁壶
琉璃镂空龙凤纹熏炉
黄釉胡人双狮纹扁壶
白瓷镂空香毬
早在一万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开始掌握了制陶的技术。提到陶瓷,大家可能最先会想到的——包括宋代的五大名窑、或者是六大窑系以及景德镇等等。其实,山西陶瓷,深深植根于丰厚的三晋历史文化中,具有兼容并包、臻微入妙的气质。北朝釉陶的雄浑气度,唐代泽州窑白绿釉彩的酣畅洒脱,金元黑釉瓷的朴拙豪放,介休窑白瓷的轻盈秀美,河津窑剔花及书法的沉静典雅,长治窑虎枕、绞釉的精雅工巧与造化之美,霍州窑白瓷市场的空前拓展,山西建筑琉璃的恢宏绚丽,无不令人赞叹。由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山西古代陶瓷特展,集合了全国37家的文物机构,选取到了200多件山西陶瓷艺术的精品,透过这些由泥火与文化、艺术抟化而成的精灵,还原出古人社会生活中的若干珍贵片段。
起源:中西交流融合之美
三晋大地,踞河东之要,表里山河,文化昌盛,底蕴深厚。汉魏以降,中西交流、民族融合,农耕与草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贯穿始终。在稳定与迁徙、冲突与重建的交替轮回中,山西陶瓷独树一帜,得以空前发展,书写出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西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占极其重要地位。平城是北魏早期都城。晋阳是高欢北魏末年遥控朝政的基地,之后其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与“别都”,繁盛有逾邺都。晋阳还是隋末李渊起兵的龙兴之地,入唐后,朝廷更视河东为“王业所基、京邑所资”之要。在此背景下,山西北朝釉陶工艺上承汉魏传统,下启隋唐新风,获得空前成就。受临近河北窑业影响,唐朝河东瓷业窑火初燃。
1956年,由山西太原玉门沟出土、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的北齐时期的黄釉印花胡人双狮纹扁壶,可以说是北朝时期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北齐时期,太原是北齐的陪都,也是霸府,属于当时北齐的中心区域。山西博物院解说员韩敏介绍,在这样一个政治地位非常显赫的地区,也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陶瓷品。胡人双狮纹扁壶上的图案非常特别——整个轮廓的边上是两只大象,由大象的鼻子做成了扁壶的轮廓线。中心位置是一个胡人,牵着两只狮子的样子。其实,当时的中国应该是没有狮子这类的动物,扁壶上牵狮子的人物形象也是高鼻梁、深眼窝,是非常典型的胡人样子。证明当时山西经济、文化是非常富庶、繁盛的地区,有很多从丝绸之路而来的外国人,会定居于山西,带来很多带有异域风情的文化特征。在很多的器物上,也体现出了融合的元素,不仅包含了中原文化,也包含很多西方的,包括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发展: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山西毗邻历史上瓷业发达的冀、豫、陕三地。五代至宋辽金三朝,以太行山为界,河北、河南的瓷业产品及技术,明显具有穿越太行古陉向山西单向流通和扩张的趋势。宋金定窑产品及瓷业技术,通过蒲阴陉、飞狐陉影响了辽金西京道(路)的瓷业生产,井陉也是定窑瓷业技术进入山西的重要孔道;金代磁州窑与潞州地区窑业技术交流主要凭借滏口陉展开;白陉、太行陉则发挥了金代修武当阳峪窑等河南窑场与河东南路窑业产品与瓷业技术交流之功能。
山西窑业虽深受邻省强烈影响,但不乏开创性贡献,如介休窑北宋创烧的白地黑花,引发了晋、冀、豫此类装饰在金代的大流行。三晋窑工在博采众长的同时,尤为注重重塑自身工艺与文化特色,产品面貌翻新入妙,如同己出,自成一格。
展品中精美的白瓷香毬,即现代类似于香薰的小薰炉,非常清晰地体现出了宋代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特色。北宋刘敞《戏作青瓷香毬歌》云:“蒙蒙夜气清且嫮,玉缕喷香如紫雾。天明人起朝云飞,仿佛疑成此中去”。韩敏介绍,在山西博物院开创的文创产品中,有很多都提取了这件香毬的造型。
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造型独特的提梁壶,是一个鲛人拢手的形象。鲛人人首鱼身,有一点像童话故事中美人鱼的样子,此造型在瓷器非常少见——背部花瓣形状中有注口,鲛人双手捧处为出口。提梁壶产自辽代,当时山西大同、朔州,均属于辽、西金范围之内,山西陶瓷中有很多辽的器物特征。也说明了当时山西的瓷器艺术烧制的水平非常之高,曾远销到很多地区,这件器物就是山西瓷器外销的重要佐证。
在本次的展览当中,展示了很多瓷枕。从故宫博物院借展而来的一方瓷枕,由山西河津窑烧制,上书乾隆皇帝所提文字。比较有意思的是,当时乾隆皇帝拿到这件瓷枕的时候非常喜欢,但他觉得这件瓷枕烧制工艺绝佳,就认定是定窑的烧制品。所以在大篇的文字当中对定窑大加赞扬。在后来的专家考古研究发现,无论从烧制工艺,还是瓷枕上的图案构思,均显示这件器物应出自山西河津窑。
创新:山西琉璃别开新貌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游牧文化的渗透,统治版图的扩张,与西域广大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加深,由此带来一场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涌现出许多融合了异域文化习俗的新奇装饰与器用。从元代介休窑黑釉剔花、黑釉铁锈花嘟噜瓶、胡瓶的大量烧造,霍州窑白瓷高足碗、杯的流行,临汾窑、浑源窑钧瓷、白地黑花的烧造等,都可强烈感受到蒙元文化对瓷业生产面貌的深刻影响。元明时期,山西建筑琉璃工艺臻于鼎盛,珐花工艺流行,中东传入的孔雀蓝等釉色风靡一时,形成了一股前所未见的新风尚。
山西琉璃大多是作为建筑构建来使用的,因其防水、耐用,色泽艳丽,被广泛用于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上的琉璃瓦以及各种吉兽装饰等。韩敏介绍,烧制琉璃主要以铅作为助融剂,大约要在700-900℃的温度下来烧制,呈现出绿、蓝、黄等多种颜色。在中国很多大型的建筑中,包括当时的宫廷建筑,像故宫里的琉璃构建,也是当时由山西的工人去烧制的。山西的琉璃业烧制技艺高超,一方面是因为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到目前为止山西保存的宋辽金之前的古代建筑,占到了全国的72%以上;另一方面,山西琉璃业的烧制大多是家族性的代代相传,所以技艺稳定且有延续性。
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山西省文物鉴定站原副站长孟耀虎先生,在多年对山西古陶瓷的考古研究中,对山西境内的古代窑址发现并确认了晋城唐代三彩窑址、兴县北宋窑址、介休城内的金代窑址等以前所不知道的古代烧造陶瓷的窑场考古。他表示,山西古陶瓷虽成就卓著,但因其深受历史上瓷业发达的冀、豫、陕窑业之影响,故其光芒长期被磁州窑、定窑等历史名窑所遮罩,以致明珠蒙尘,鲜为人知。
无可否认的是,每一件文物无论其出土的地址在哪儿,都会因为它身上所蕴含着的文化符号,而被烙上了“身份证明”。“五代晚期到北宋早期,是陶瓷史上艺术创作水平的巅峰时代。北朝时期山西的陶瓷业上承汉魏传统,同时呈现出融汇东西文化、南北技术风格的面貌,为大唐盛世的陶瓷辉煌奠定了基础。”
看得到美,品得出味道,从观展中领略山西陶瓷发展的历史概貌与非凡成就,是为特展之初心。
(刘玲/文 姚晋丽/图)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