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云冈石窟是什么

云冈石窟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2-05-30 09:56 9375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日报


这是云冈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公元5至6世纪的北魏时期开始建造,拥有1600余年历史。这是中国第一座开凿于首都的皇家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是公元5世纪 世界佛教石窟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这里的造像有59000余尊石雕佛像,这里的造像大小从2cm-17m不等,大小洞窟共254个,其中主要洞窟45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这次我们要一起探秘云冈石窟。


何来云冈


1.云冈石窟为何建


        混战中的东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人拓跋部落从大兴安岭嘎仙洞发源,历经长年征战,公元386年在中国北方建立魏国,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对峙,史称“北魏”,帝都随即迁入北有草原老家、南有沃土中原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 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中国,轰轰烈烈的北魏王朝开始了。


  定都平城后,百万计的儒道沙门、能工巧匠齐聚北魏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平城。此时,皇家与佛教都想借彼此之力壮大自己,于是,就有了北魏皇家与佛教的联合。作为佛教沙门统的法果适时提出“拜天子即是礼佛”的号召,佛教随即在北魏迅猛扩张。虽有公元446年的太武帝灭佛,但这并未使佛教消失,相反在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重兴佛教,支持时任沙门统的昙曜在平城以西的武周山开启了一场千年的佛教盛宴。


  和平初年(460),北魏的前五位帝王被演化成了五尊石窟大佛,后世称之为“昙曜五窟”,云冈石窟60余年营建热潮由此拉开序幕,那这些惊艳世人的石窟,在当时又是如何建造出来的呢?


2.云冈石窟怎么建


        众所周知的是,建造大型石窟必定耗工费力,而开凿云冈石窟的武周山,岩体厚、硬度适中,整体的块状砂岩是开凿的理想岩体。云冈石窟东西绵延一公里,历史上却并没有详尽的文字记载,目前学术圈研究对于细节虽有争论,但也可以让我们一窥当时云冈石窟的营建。


  第一步,斩山。要在山上开凿石窟,首先得修整山崖立面,斩山指的就是将山体侧面斩出平整立面,选定自然断崖或较好的凿窟位置后,先在自然山坡上凿出直壁,后续的开窟都在斩山基础上进行。如今的云冈石窟第3窟还遗存明显的斩山痕迹。


  第二步,内开窟。斩山后就需要真正开凿洞窟内部,主体工程大多是从上而下进行,先凿出明窗后,洞窟内的石头会从明窗运送出去。等到斩出门拱位置和前庭崖壁后,下层洞窟的石头就会从窟门运送出去,凿出的石头会有专人运送,小石片会被挑选叠砌成武周川的河堤,质量好、形状大的石块会被送到附近建筑工地做台基、柱础等石构件。


  据考证,当时平城的明堂建筑石料很多来自云冈石窟。


  第三步,造像。洞窟开凿是基础准备,重中之重就是在洞窟内凿出佛像,凿窟时会预留出外突的坯体,接着仔细凿出佛像的头、身、座的粗略体块,根据已确定的体块再开凿佛像的主体轮廓,如 服饰、发髻、五官、脖子、身体、四肢、基座等,轮廓完成后会换上更专业的工匠进行细加工,以求将造像雕凿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头部五官、手指头、手掌,最后还需用工具将表面打磨整平,这样一尊精美的造像才雕凿完毕。


  第四步,施彩。造像完成后,还有最后一步——施彩上色。现已无法考证北魏时的彩绘工序,不过北魏云冈造像身上是有颜色的,佛像局部涂一些红色,我们目前所见大多是明清时期施彩,最绚丽的五华洞彩绘则是清光绪十七年所作。


云冈石窟成长史


  云冈石窟洞窟大多是北魏中后期雕造,期间造像审美、凿窟技术也在衍变发展,按照石窟形制、造像题材、造像样式分为三期。


一期工程(460-465)


      公元460年,昙曜五窟在武周山开凿,云冈石窟的历史拉开序幕。《魏书·释老志》记录了开始凿窟时的情况:“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昙曜五窟”即今云冈石窟中的16-20窟。这是云冈的第一期石窟。


  1.多大窟。一期石窟都是大洞窟,平面马蹄形、窟顶是穹窿顶,仿印度给教徒修习的草庐形式,一门一窗,外雕千佛。


  2.全大像。主像形体高大,面相丰圆,有明显的古印度和凉州风韵,占据了窟内大部分面积,你最熟悉的20窟大佛就高达13.7米。


  3.三世佛。一期的造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五个洞窟的主尊可以分成佛立像、交脚像、佛坐像三种。据说这五尊佛分别代表北魏的五位皇帝。各个洞窟的主尊分别为:第16窟是施无畏印的佛立像、第17窟为交脚菩萨像、第18窟也是佛立像、第19窟是施无畏印的佛坐像、第20窟是施禅定印的佛坐像。


二期工程(471-494)


        自文成帝后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前,这便是最盛的第二期工程,有1、2、3、5、6、7、8、9、10、11、12、13窟。其中1-2窟,5-6窟,7-8窟,9-10窟,均为双窟,11窟外崖面上的小窟和20窟以西的个别中小窟,也有的是这个时期的晚期开凿。


  1.方窟+双窟。洞窟的平面变成方形,也有一些是前室后殿格局洞窟。方形窟的壁面雕刻都有上下分层、左右分段。此时也出现双窟形式,窟顶多采用平棊藻井式雕刻。


  2.造像缩小。主尊大造像数量锐减,雕刻面积比早期洞窟大幅增多。


  3.题材多样。造像题材增多,佛本生故事题材甚是流行,飞天、伎乐、供养人等题材也多了起来。雕刻内容与形式变得复杂,人物服饰开始出现汉式的“褒衣博带”风格。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装饰增多,外来佛教石窟艺术开始逐渐汉化。


三期工程(494-524)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洛,平城变成北都,云冈作为佛教要地仍在继续开凿。云冈石窟第三期主要在20窟以西,4、14、15窟和自11窟以西崖面上部的小窟,约有200多座中小型洞窟。


  1.中小窟。多为中小型的单窟,布局多样的小龛遍布各处,窟内多是方整空间,流行塔洞、千佛洞、四壁三龛式和四壁重龛式。


  2.秀骨清像。造像趋于简单化,风气开始追求秀骨清像,佛像造型因此也越来越削瘦,衣服下部的衣纹越来越重叠繁缛。


  3.中国风。窟内的龛楣、帐饰雕饰更复杂,窟外崖面雕饰也越来越繁复,飞天形象从一期、二期的露脚变成了不露脚。西方审美和技术经过引进吸收后,逐渐中国化,初具中国风的石窟风格。


  唐初对石窟寺重建,修理佛像。辽代进行了云冈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寺院重建和洞窟维修,金初将石窟前河道南移,缓解了水对下层雕刻的侵蚀。元、明二代虽有维修,但未有记录。清代的云冈修复工程主要集中在第5窟和第6窟,光绪年间曾彩绘过五华洞(第9窟-13窟)。民国期间,因受到严重破坏而开始重视云冈的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冈石窟1961年成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冈与谁为伴


  千年沧桑,云冈未曾孤独,古老与今日随时都有陪伴。


古老的陪伴


       北魏孝文帝即位之时,冯太后一边辅佐孝文帝,一边积极推动国家进步,着汉服、改汉姓、汉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经济、军事、文化 蓬勃发展,时人称太后与孝文帝为 “二圣”。人们将“二圣”化入当时的云冈石窟,变成了双窟并列与 二佛对坐。 两个形制规模一样、紧邻的洞窟,两个洞窟共用一个前庭,在紧靠前庭崖壁的左右两侧竖立柱式标志。云冈石窟的1-2窟、5-6窟、7-8窟、9-10窟均为双窟,它们并非简单对称,而在设计之初就有大对称布局,洞窟间、壁面间、雕刻和装饰元素处处尽显。双窟出现是云冈石窟二期的重要标志,也是这里高超艺术的独特体现,既是石窟营建的开创,又是当时佛与政互相扶持的体现。两尊佛在龛内对向而坐的造型,在石窟造像中被称作二佛对坐,正壁、侧壁、拱门、门窗上皆有雕刻。源自《妙法莲华经》中二佛对坐,讲述释迦摩尼讲完《法华经》中《法师品》后,从地下突然升起一座七宝塔,多宝佛在宝塔中对其大加赞赏,并分享出半个宝座与其一同讲经的故事,也被认为有两尊佛互相欣赏、互相帮扶的寓意。而这二佛与双窟一样,都象征着北魏朝中的二圣。


云冈与你为伴


        云冈研究院为你准备官方文创——“树下双佛”主题帆布包,全新官方文创来袭!我们从云冈石窟中的“树下双佛”造像入手,通过描摹、拓印等手法,结合印花和刺绣的创作手法,将云冈美学作更加当代的表达。


遗介/文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