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源河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我的祖辈们择水而居,在富饶的昌源河畔筑起了自己可爱的家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演绎了一部部鲜活的生活奋斗史。
记忆中的昌源河赐予儿时的我们一段单纯而快乐的时光:绵延不断宽展展的河滩,河滩上绿油油的沙蓬草,草丛里间杂的各种不知名的小野花,野花上飞来飞去的忙碌的小蜻蜓、花蝴蝶和小蜜蜂,以及追赶蜻蜓、蝴蝶的嬉嬉闹闹、不知疲倦的儿童。河滩中央丈余来宽、清澈见底的小河恬淡而宁静地流淌着,小河里小鱼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弯弯的小桥悠闲地斜跨在小河上,河边不但有美好的夕阳、温馨亲切的袅袅炊烟和神秘无限的大片树林,还有专心吃草的牛羊和辛勤耕作的农人,悠扬的“祁(县)太(谷)秧歌”在空旷的河边久久回荡……农忙季节,常见一家老小在河边的大田里忙碌。辛弃疾“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诗句,该是这幅田园风光图最合适的写照了。这点点滴滴勾勒出一幅晋中乡村安详美好的生活画卷。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昌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转,钱袋子鼓了,富日子来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环境变差了。村前曾经流淌的小河变了模样,河两岸的森林被盲目砍伐后不科学地补种了单一的树种,致使树林虫灾严重,了无生机,全然失去了老森林的那份错落有致和神秘色彩,也没有了以往那份醉人的鸟语花香。由于气候的变化,河水也由滔滔不绝渐而时断时续,除了雨季山洪暴发时河中才能见到水之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就只有裸露的沙滩,像丰腴的少女变成了龙钟的老太,朔冬季节北风劲吹时,便只有滚滚黄沙铺天盖地。
没了水,没了树,沙滩上的沙子便成了人们争相开采的资源。时间不长,原先平展展的河滩变成了坑坑洼洼的“麻子脸”。雨季暴雨过后,洪水来了,河滩里刹那间泥沙翻滚,浊浪滔滔。曾经的昌源河造就了晋中大地千里沃土,润泽了两岸百万生灵。世纪之交时的昌源河似乎已经老了,机器的轰鸣吓跑了飞禽走兽,绿草和游鱼的消失带走了人们天真的梦想和欢乐的歌声,浑浊的河水携带历史上曾经的灿烂和两岸人民双手铸就的文明走了……留给后人的是斑驳陆离、凹凸不平的河床,留给人们的是雨季平静河水下隐伏的杀机,前者让人兴味索然,后者让人望而生畏。
2010年,国家发出了治理母亲河、建设秀美山川的号召,历经沧桑的昌源河又迎来了它生命的春天。2011年,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被列入祁县重点工程,国家投入巨资打造生态景观工程。经过六年的建设,2017年12月,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建成:20处景观,20处生态系统,诗情画韵处处弥漫。园内乔木、灌木、草本合理布局,广场、步道、栈道、池塘科学规划,步步有景,处处如画,饱经沧桑的昌源河又一次华丽地完成了生命的蜕变。
如今的昌源河,就好似一个秀气的乡下小丫头变成了亭亭玉立的时髦女子。经过蓄水工程精心“打扮”之后,原来窄窄的、浅浅的小河,变成了宽阔的湖面,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湖水周围芦苇摇曳、水鸟翱翔,水面之下游鱼点点、蛙影匆匆。河岸两边隔几步即见钓鱼“发烧友”隐藏在树丛中、河湾处,手持鱼竿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周边岸上,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在树林深处时隐时现、自由穿梭;亭台楼榭掩映在树林中隐隐约约,如刚着嫁妆的新娘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欲滴。周末闲暇,常见一家老小在园中散步,其乐融融。而那些稍微宽阔点的场地,早晚则成了周围乡邻锻炼身体、唱歌跳舞的好去处,特别是夏日傍晚,喜庆的音乐、欢乐的气氛在空旷的公园经久不散……
平凡的昌源河,在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只是众多河流中微不足道的一条,一如平凡的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默默无闻的那一个。站在昌源河边,看它的古往今来,一如我们曲折而平凡的一生,有沧桑坎坷的凄凉往事,更有安静恬淡的岁月静好。衷心祈愿昌源河两岸人民,用我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把母亲河打扮得水清草绿、一天更比一天好。
采写:凡 平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