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平城旧曾谙之商业往事(二)

平城旧曾谙之商业往事(二)

发布日期:2022-06-07 09:05 9203人浏览 文章来源:大同晚报


  那时候的大同市区内现已形成贯穿东西连接南关的市级商业中心街区,即所谓“三关”(东关、南关、西关),各类业态齐全、商店林立;同时已形成食品、服务、小商品和农产品等专业街,形成了布局集中、结构合理、消费便利、选择多样、人气兴旺的市区零售市场体系。


  而在城镇、农村之间商业网点分布结构趋于合理, 2002年市区共有网点445个,城镇320个,农村162个,呈梯度分布状态。像当时矿区以口泉为中心的金凤凰商城、平旺商厦、雁宇商厦、穗源粮油储运公司、蔬菜公司、富卓商城、梅香春大酒店、同和大酒店、燕川大酒店、同盛大酒店等商贸、餐饮企业,同样经营得有声有色。


  截止2002年6月,大同市共有百货店153家,其中市区就占92家,而超市有14家,专卖店143家。市区平均约1万人即有一家百货店,大同市平均2万人即有一家百货店,明显超过市场需要。不仅如此,还有百货店在建设中,例如教场街,已有华林等三家上万平米百货店,其侧仍有两家即将建成,共形成近13万平方米的百货店经营面积。在不足400米的路段上,比肩而立五家经营面积均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百货店,在全国也属罕见。


  2002年的时候,大同市资产上亿元的流通企业有6家;在2003年大同市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13强中,销售额上亿元的有96家,其中最大销售额为4.5亿元。


  南关商业区的教场街,本来只是小南街商圈外沿的产物,但是到了2005年前后,已建有华林商厦、贵都金帝、时代广场三家大型综合商业网点,另有两家大型商场正在建设之中。这五家大型商场总营业面积在12万平方米左右,已形成大同市大型商场最集中、营业面积最大的商业街区。到2010年前后,北方电器、华北羊绒城、苏宁电器、大富翁先后崛起,其中的硬件设施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具有领先地位,商业部门曾打算把教场街以“大同的金街”来打造一个商业示范区,将商贸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使现代商业街成为大同市吸引游客的新景点,并使“人气”辐射到相邻的“仿古一条街”,也就是下寺坡街。


  大同市的餐饮业彼时已经相当发达,已形成集粤、川、湘、淮扬等菜系和老大同风味兼收并存的特色,红旗大饭店、永和系列大饭店、弘雅、昆仑及后来的花园、鸿福楼、老爷庙、金大都、唐都、唐宏、东海渔村、北魏酒家、杏花村,兴中轩、伊兰斋以及后来的凤临阁。与如今餐饮主打特色和主题餐厅不同,那时候的大同餐饮,拼的就一个字——“豪”,档次要够,菜品要新要贵,服务要比照粤港,大同美食的品牌,是那个时候奠定的。商业部门还曾畅想在迎宾路、新开路设立两条特色餐饮街,作为大同商贸服务业的一大特色,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亮点之一。在以众多餐饮店为基础,20家名店为代表的餐饮业群体中,争创国内一流、国外扬名的特色餐饮店。


  那个时候,大同市商业的苦恼是幸福的烦恼。当时商业部门的研判是商家绝大多数密集于东西大街和大南街等街道,而居民小区,特别是新建居民小区的社区商业网点明显不足,社区商业的服务功能不全;另一方面,在商业网点稀少的社区,居民因商业网点少、功能单一,造成购物上的不便;环城圈和开发区有发达的主干道贯通,但尚没有形成交易兴旺、货物大进大出的商业贸易圈,开发区尚没有成规模商业的入驻;农村商业网点相对偏少,城市网点过于密集。


  沃尔玛、麦当劳是2007年“珠洽会”的时候,大同的签约项目。引进世界五百强,大同商业更上台阶,大同商业一度壮志踌躇。


  差点漏掉了西门外到广和大厦这一截儿的手机一条街,太阳能热水器一条街,南出口方向的汽车一条街,东信搬到南边后的服装小商品一条街,等等,这些都是成了气候的商业街区。


  十年一代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如今,已经有半个世纪过去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买东西的和卖东西的人来来走走,开张的、苦苦经营的,早就关门儿不知所踪的字号店铺更是更换了不知道多少茬儿。日子总是应该越过越好才有奔头,当如今的华林门可罗雀,当东关正在重启的东小城依旧车马稀,当御河两岸一边一个百盛一边一个万达来支撑着商业门面的时候,就仿佛是在看《声生不息》的怀旧金曲翻唱,往事不能再提,人生亦多风雨。


  事不关己,关己则乱。让我挥袖从容、暖笑无殇得无动于衷,我做不到。


  郑钧说,总盼着能有个好结局,可惜我力不足我的心有余。


  大同的事,永远只能大同人自己来一件件办;大同的冷暖阴晴,也只有大同人自己才最心知肚明。


采写:任翔宇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