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红色大洼

红色大洼

发布日期:2022-06-09 09:20 9644人浏览 文章来源:阳泉晚报


  山重水复,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阳泉市西南舁乡大洼村。老村新颜,总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发现。


  汽车盘旋在蜿蜒的玉龙山上,窗外满目苍翠。大山堆叠在一起,铺张成层峦叠嶂。巍巍太行山脉,此刻犹如画家打翻的颜料盘。绿意苍茫中,葱茏蓊郁更显蓬勃。这里的每一帧,每一个视角,都随着曲折的山路猝然不及地冲撞进你的眼里,令人目不暇接。


  造化,在这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林中盘旋着一条巨龙;新颜,这就是大洼村新造的1800米的高山玻璃漂流滑道。两年前,我们曾经在一次采风活动中漂流。当时我们坐在气垫船上漂流而下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在水旁,是绚烂的无边花海。在耳边,是欢呼声和尖叫声。游客入画中,大洼添的新景。


  不久,车子行至半山腰停了下来。作家张春义老师和村领导首先对我们一行人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然后,张春义老师指着对面的山说:大家看,那就是“封锁墙”。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崇山峻岭间,隐约有一条逶迤的山石脉络,就着山势绵延而上,在铺满青翠的山林间显得突兀而醒目。


  这和我之前看到的一些古长城遗迹很相像。然而,听完了张老师的叙述我才明白,这段“封锁墙”与古长城遗迹尽管相似,但是它们的本质却有着天壤之别。两千多年来,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长城,是中华儿女抵御外敌来犯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并以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这段“封锁墙”的产生,却是当年盘踞本地的侵华日军,为了对抗八路军的进攻,逼迫当地百姓修筑的军事工程。当时日军施行的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他们企图以此分割、封锁、摧毁各抗日根据地并巩固其占领区。由于在它的修筑过程中,村民采取了磨洋工的方法,并且被我抗日力量不断破坏,所以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建成。


  得知这段历史的脉络,我再次眺望远处的“封锁墙”,心情不由得更加沉重起来,原来在这如画的风景下竟然掩藏着一段这样的悲怆过往。在这片绿意里,不知道洒了多少先辈的热血。如今在谈笑风生的日子里,禁不住感怀英烈的青春和生命付出。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过去多年,这段遗迹却像是祖国身体上的疤痕,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


  凝视“封锁墙”,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在一个特别的日子去走一走这一段“封锁墙”。我要用脚步去丈量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会用深情的眼眸去搜寻历史长河中的这一刻,我要用滚烫的心去触摸那一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折返至“奇石林”,我再次被震撼。千奇百怪,鬼斧神工,亿万年的天然形成。据说“奇石林”是在一次偶然的挖掘中发现的,大自然太了不起了。


  “奇石林”中话端午,笔会开始了。我用心倾听着同行的作家、艺术家们的朗诵和表演。他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讲述着大洼村的过往和当下。于一段段陈述中,或悲壮,或激情。于是,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英雄名字,就钻入我的耳中。“大洼村”三个字,正渐渐汇聚成一条湍急的河流,波澜壮阔。


  这片土地,正是生活在这里的英雄们抗争出来的。坚守,耕耘,像无数小草。奋斗,又默默无闻。


  历史需要铭记,英雄必须讴歌。老村新颜,今天的大洼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于是,我又做了一个决定:下次活动,我一定要带孩子来。告诉他这里的英雄,告诉他这里的美景。


  大洼村是一个美丽的乡村!


文字:孙克艳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