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山西400年古堡的嬗变:由“农”到“文旅康”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山西400年古堡的嬗变:由“农”到“文旅康”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

发布日期:2022-06-09 09:55 30646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中国新闻网


        位于晋城市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的湘峪古堡内,三都堂、插花院、藏兵洞……游客穿行在砖石土木构筑而成的古宅、古巷间或拍照或录视频,记录着观光瞬间。


1.jpg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湘峪古堡的文化游览价值不断被挖掘。


      “这里是中国北方明代第一古城堡——湘峪三都古城,由明代孙鼎相主持修建,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又担任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其故居便被称作‘三都堂’,湘峪古城又被人们称作‘三都古城’。”在一段为沁水县代言的视频中,沁水县委书记任彩虹如是介绍这座有着400年历史的明代古堡。


        湘峪古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华侨国际交流基地,整座古堡依山面水,山上翠木成林,水面碧波荡漾。在绵延起伏的城墙包围下,中式和中西合璧式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一座完整的北方民居古建筑群落。


        湘峪古堡亦是冷兵器时代民间军事工程的巅峰之作,古堡的南城墙上,蜂窝状的藏兵洞面向护城河一字排开,洞内设计精巧,宛若迷宫,平时屯粮、战时驻兵,拱形窗口能瞭望防御,向城外望去,周遭风貌尽收眼底。


2.jpg

整座古堡依山面水,山上翠木成林,水面碧波荡漾。


        古堡内,既有门楼高耸、厅堂奢丽的深宅大院,也有屋舍古朴的农家小院,葡萄、石榴、杏树等各类树木花草散布在街巷之间,生机盎然。


      “曾经湘峪村的1400多口人都居住在古堡里,鸡犬相闻、邻里和睦,非常热闹。”山西湘峪古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关倩介绍,村民大多以耕种为生。行走古堡间,石碾、石磨等旧时农家生产工具完整保留,见证着这里曾作为一个北方典型农业村的历史。


        已是古稀之年的孙丑化,从小就生活在古堡里,每天下地耕种劳作是她对过去生活最深的记忆,“以前靠种地,一早就得到地里,要走好远的路。”


      “湘峪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年轻人平日都外出打工。”郑村镇镇长崔旭明介绍,守着古堡这个“宝贝”,日子却过得不富裕。近年,随着沁水县加强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业的发展,这座沉睡400年的古堡焕发勃勃生机。


        目前,湘峪古堡主要以保护为主,在此基础上对景区进行提档升级:修缮了湘峪古堡22个具有代表性的院落,打造了8个文化主题院落,建成了游客休闲区和大型生态停车场。


3.jpg

中式和中西合璧式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形成一座完整的北方民居古建筑群落。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湘峪古堡的文化游览价值不断被挖掘。“未来,我们依据湘峪古堡的明代建筑风格,规划建设一条明代风情街。”崔旭明介绍,坚持“文旅+康养+生态”的大景区定位,规划实施湘峪古堡大景区、田园综合体两个项目,分别从湘峪村和邻村的半峪村两端向中心延伸,“内外兼修”贯通绵延五公里的滨河景观带,形成大旅游格局,实现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目前,作为国家4A级景区的湘峪古堡,已成为沁水县发展文旅康养产业的金字招牌。在景区发展的带动下,湘峪村也实现了由“农”到“文旅康”融合的振兴。


        随着人口逐渐迁出,现在堡内常住的有七八户人家,水、电、气、暖一样不缺,村民也通过入股山西湘峪古堡有限公司,享受着湘峪古堡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文字:周皓   范丽芳

图片:郑村镇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