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药史上,扁鹊与华佗是众所周知的两位“神医”。直到今天,“扁鹊回春”“华佗再世”,仍是人们对医术高超者心怀崇敬最贴切的表达。据史料记载,扁鹊高寿97岁,《三国志》说华佗“百岁而貌有壮容”。他们两人虽然生活于不同历史时期,但在为人们治疗病痛的同时,各自也都非常注重中医养生。拿现在的时尚话来说,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养生达人”。
▲永济扁鹊庙大门
▲永济扁鹊庙内景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表述。所谓“治未病”,其实就是古代中医对健康养生提出的核心观点,主张百病要预防为主,不能等疼痛来了才去寻医问药。扁鹊与华佗,便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他们所坚持的“养生之道”,不仅丰富了中医康养文化的内容,而且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永济中医文化独具优势,境内遗存的中医文化构建极其丰富。最有影响的有:位于中条山王官谷景区之左的扁鹊庙,韩阳镇祁家村山间的华佗庙,以及城东街道新街村的药王庙等。这些中医文化鲜明的遗迹,反映了中医文化在民间的深入影响,折射出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精神寄托。
扁鹊:“治未病”理念的首倡者
扁鹊,姓秦,名越人,是战国中期著名的“良医”。后世史家考证,他应是今天河北省任丘县人。中国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其事迹,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尤详。扁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是实践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尤其是望诊方面,他准确判断出了蔡桓公的病程演变,而蔡桓公讳疾忌医,结果延误时机最终丧命;在切诊方面,休克待殓的虢国太子经过扁鹊及时把脉施救,捡回了性命,中华文化宝库中也因此增添了一个成语——起死回生。
而“魏文侯问扁鹊”,则体现了扁鹊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秉持的职业操守和谦逊态度。战国《鹖冠子》有这样一段记述,大意为:扁鹊回答魏文侯的问题时说,自己在自家弟兄三人中医术最低,因为大哥治病看“神”,早发现早治愈;二哥看“形”,早发现早治好;他自己则是要诊脉才能发现病症,所以最差。
《黄帝内经·素问》所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大智慧。扁鹊认为自己医术不及两位兄长的论断,与《黄帝内经》“治未病”的康养理念在思想上一脉相承。而《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医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是西汉时期,明显晚于扁鹊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因而,扁鹊关于兄弟三人医术的论述,实则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滥觞。
在运城永济虞乡镇一带,扁鹊“汤药止疫”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扁鹊庙内献殿旁的一口黑缸上,“扁鹊入沸散”字迹依然分明可辨。相传,那时瘟疫肆虐乡里,人们束手无策,扁鹊和当地医者煎煮汤药让人们服用,控制了疫情蔓延,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为感激扁鹊恩德,人们自发募捐为他修建医馆。后来,扁鹊远去秦国医好了秦武王的病,却遭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妒忌而身遭不测,成为中医史上的一大悲剧。人们悲痛万分,就自发为他修建了这座庙宇,无论春夏秋冬,都会虔诚祭拜。
整个扁鹊庙,建筑布局合理,明代风格鲜明。尤其正殿内的扁鹊神像,一派道家装束,彰显出医家和道家相融合的文化特点。作为古建筑群和中华医学传承的重要物证,2019年,扁鹊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正月二十,乡民都会在这里举办隆重的庙会活动。
华佗:中医康养文化的践行者
位于运城永济韩阳镇祁家村山间的华佗庙,据考证为明清时期建筑。当地民众口口相传,华佗曾在此驱瘟,消除了疫病,为感念其恩德,村民遂建庙予以纪念。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亳州)人,生活于战乱频繁的东汉末年,是享誉四方的医学家,被后世推崇为“外科鼻祖”。华佗主要事迹,见于班固《后汉书·方术列传下》、晋陈寿《三国志·方技传》及裴松之《华佗别传》。华佗所留医案共计26则,都是其精通方药,擅长针灸理疗、外科手术的佐证。
据《三国志》《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华佗不仅仅满足于自己从“养性之术”中受益,还把实践得来的养生之道惠及更多人,让人们获得了优质的健康。如果说扁鹊及《黄帝内经》提出发展了“治未病”理念,华佗则在此基础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即通过运动康养和医药康养,为世人找到了“治未病”的实施方案。
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这,正是“生命在于运动”科学论断的医学阐释。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华佗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华佗徒弟吴普按照这种方法锻炼,90多岁依然耳聪目明,牙齿完整牢固。
韩阳镇祁家村华佗庙,掩映在山林之中,山门、献亭、正殿基本完好,被乡民称作“山庙”。正殿内供奉的华佗塑像,高八尺有余,神情凝重,体态端庄。每年正月二十,同扁鹊庙会一样,当地的民众也会举行盛大的文化活动。
除了扁鹊庙、华佗庙之外,永济还有两座备受乡民敬仰的“药王庙”。一座位于虞乡镇中条山下的南郭村,另一座建在距市区不远的新街村。南郭村的药王庙创建于北宋时期,历元、明、清至今,亦是一座医家与道家相融的庙宇。新街村药王庙扁鹊像尽管已经不存,但颇具规模的乐楼、献殿、正殿等主要建筑,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中医文化在民间的深厚土壤。尤其是镶嵌在献殿东墙上的《地基碑》,记述着此庙在清朝年间的繁荣景象。
链接:印象永济首阳山华佗庙
▲永济韩阳镇首阳山华佗庙
位于运城永济市韩阳镇祁家村东首阳山上,有一座华佗庙,当地村民称之为花神庙、祁家山庙。
华佗庙创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距今已四百多年了。它坐北朝南,山门两侧贴有被岁月褪去色彩的楹联,上联曰:汉献之时恨未医国;下联曰:神农而后赖有传人。推开山门,穿过九尺九深的门洞,来到献亭。献亭是清末建筑风格,比华佗庙迟建了二百多年,是专供人们拜祭华佗时,祭品摆放之所。献亭属两坡亭建筑,东西长度两丈有五,南北跨度九尺九,起间高一丈余一,亭顶梁记:“光绪二十八年岁□□祁家村□人等于□中旬玖日创建。”
华佗庙正殿有三间,也属两坡亭土木建筑,居中的一间雕梁画柱,阴雕木刻均用金粉涂彩,飞禽走兽、人物栩栩如生,檐上巨龙作腾飞之势。大殿东西长二丈有五,大殿南北跨度一丈有四。正殿供奉着三尊神像,居中是华佗像,高约八尺,神态凝重。像两旁还各有一尊像,约两尺之高。
华佗庙历史上有两次大的修缮,有院东西两侧阴雕石碑为证。东侧石碑完好,为咸丰三年立,人们对华佗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或重建)。募捐人里除运城人外,还有黄河西岸的朝邑、华阴人,可见当时华佗庙的声名远扬。西侧碑身比较完好,但碑文难以辨认。东西石碑后各有偏殿三间。东偏殿内还供有高约尺余的小像,西偏殿住着守庙人。
关于华佗庙的传说,版本很多,除了神医华佗曾在此驱瘟外,还有一个版本流传得比较广。相传很久以前,黄河对岸的陕西发生了瘟疫,有神医用草药煮汤,广施良方,很快治好了瘟病,遏止了一场瘟疫。之后这位神医又到了河东,为民治病。当时河西朝邑县有位痴迷医道的青年,一路跟随,眼见神医上了祁家村东的首阳山,身影一闪进了一洞穴,他循踪进洞穴搜寻,再没见神医踪影。再后来,人们在山洞附近建了这座花神庙,花通华,华神庙就是现在的华佗庙。
文字:王秀梅 杨孟冬 尚月旺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