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老门匾“如见大宾”阐释家庭门第之风

老门匾“如见大宾”阐释家庭门第之风

发布日期:2022-06-13 09:20 10220人浏览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



1.jpg


  夏日的周末,我与几位文友相约到长治市上党区的一个古村落采风,探寻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


  穿过古旧的街门,可见一座清代风格的院落,街门上方有篆书“如见大宾”木门匾。字体运笔流畅、粗细有致、平衡灵动、别有韵致,令人称奇道绝。


  “如见大宾”出自《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翻译成今文就是:仲弓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见人就好像见贵宾一样恭敬有礼,使用民力就好像举行重大祀典一样诚心实意。自己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邻邦做事不能抱怨,在家乡做事更不能抱怨。”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鲁人,孔门弟子)说:“我冉雍虽然不甚聪敏,但在做事时会请教于您,按照您的教导去做。”


  仲弓在孔门弟子的十哲(指10名才华卓越的人)中,列于“德行”之科。孔子一向不轻许他人以“仁”,但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却称许仲弓“仁而不佞”,是很高的评价。《孔子家语》里则记载了“仲弓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的称赞话语,这些德行是孔子称道颜回与伯夷、叔齐(此三人是孔子极力推崇地讲仁义、有气节的弟子)之句,能如此评价仲弓,说可见仲弓亦为贤德君子。


  在“如见大宾”的故事里,孔子寥寥数语就道出了“仁”的核心要义是“敬”,如果厘清悟透个中道理,方能端正人生态度,踏实履仁蹈义,做到敦爱笃行。


  原先的院落主人是谁已无从知晓,但从院落规整的布局以及街门上方“如见大宾”的门匾可以看出,院落主人意在做一个有境界、有高度、有品位的人。每日仰视门匾上的“如见大宾”,就像看到一面修身正心的镜子,时刻警醒自己:出门时一定要把自己打理得干净整洁,衣着得体;与人交往时,一定要心里谦和,言行合一;无论在哪里做事,一定要任劳任怨,恭谨认真。


  将“如见大宾”这一历史典故刻于街门之上,体现了院落主人做人做事讲究人生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中庸的处世哲学。他或许是一个小小的为官之人,或许是一个勤勉的行商坐贾,或许是一个儒雅的乡土绅士,但不管他做什么工作,从事什么行业,能以如此平中见奇的直观形式直抒胸臆,是要有一定的自信和勇气的。这种以字铭志的做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成为阐释这个家庭门第之风的卷首导语。


  “如见大宾”只是古老上党门匾文化的一个缩影。像这样以历史典故或成语故事作为街门刻字的还有很多,比如“履仁蹈义”“其旋元吉”“与德为邻”“树德务滋”“格物致知”等,不胜枚举。上党门匾多在街门外侧,少有街门内侧的,外侧的多是给路人看,内侧的多是给自己或家人看。无论是在门内还是在门外,也无论是木刻还是砖雕石刻的,表达的都是房屋主人的情感喜好与精神追求。他们以这种传统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指导和教化人们修身律己、敬业齐家的行为习惯,围绕这一主题竞相生发的门匾文化丰富多彩,自成体系,闪现着中华文化古老的文明之光,蕴含着深刻的国学义理,展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魅力。即使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值得我们从中取其精华,在革故鼎新中发扬光大。


文字:葛良笔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