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镇位于吕梁临县西南46km,东邻离石,南接柳林,西与林家坪镇接壤,北与三交镇隔沟相望,地下储藏有丰富的铁矿、铝矿以及品位非常高的紫砂陶矿,是一个以煤、铁、铝、瓷、紫砂陶等地下资源为主的工业古镇,因隋唐时期张榜招天下贤能到此开发而得名。招贤镇的瓷器尤为出名,产品远销陕北、宁夏、内蒙古一带,瓷器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初,可谓是临县人眼中的“景德镇”。
宋代,招贤生产黑釉陶瓷已有基础,元代生产黑釉陶瓷即有记载。1994年版《临县志》记载招贤古窑址中发现的古瓷多为釉下铁锈花;民国六年《临县志》(1917年版)记载:民国二年(1913年),招贤附近共有12座瓷窑,制粗瓷瓮、大小缸、盆、黑釉饭碗、酒壶、菜坛等,年产民用粗瓷70窑,其中50窑出境。
民国26年(1937年),招贤有29座瓷窑,年产21.8万件瓷器;民国34年(1945年)有36座瓷窑,年产256.9万件瓷器。1945年7月8日《山西抗战日报》登载:边境瓷业,首推招贤等四地最发达,占边区总产量的87%,但因滞销现象严重,影响到产量。例如招贤36座瓷窑中,合作社经营的瓷窑只有2座。民国36年(1947年)土地改革时,瓷窑一度停产,并于第二年十月逐渐恢复。
1952年时,临县共有瓷窑54座,年产瓷器55.32万件。1954年,招贤瓷业经过公私合营,逐步走向联合生产的模式,瓷业生产技术方面一直都以手工为主,机械为辅,得益于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以及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原因,瓷窑总数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在2001年前后达到120多座。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社会的繁荣发展,人们对花样丰富、质地多样的瓷器有了更加方便的选择与购买,致使招贤镇多数窑厂的瓷器生产因品种与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相继变为废墟。
“雨点釉”这一珍贵名瓷是招贤窑厂历史传承下来恢复研制生产的特色产品,曾在全国声名远扬。
张新平是临县招贤“雨点釉”瓷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祖籍河南,自其曾祖父张天书来到临县招贤镇定居传承制瓷技艺,到他儿子这一代已有六代。
雨点釉起源于宋代,而宋朝是北方瓷业的鼎盛时期。在瓷业极其繁荣的山东博山一带,有一种名贵的釉色——“雨点釉”。其因釉中布满具有银色金属光泽的放射状圆形结晶,形似雨点坠入水中时迸发出的水圈花纹而得名,多用于制作茶具及艺术器皿。黑色釉面上银光闪烁,大者如豆,小者如米,风格独特,兴趣高雅,被国内外誉为名贵瓷品。
招贤瓷器以黑釉粗瓷为主,制作方式以手工为主,机械为辅。宋代招贤黑釉陶瓷的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且出现过“雨点釉”成品,但由于当时烧成设备简陋,效果不稳定,成品率过低,可谓百窑一遇,故而民间流传“火中求莲花”的谚语。
在20世纪20年代,招贤瓷厂的高裕富曾再度烧制成功“雨点釉”瓷器,不久就消失了。到20世纪60年代,张月林带领五人小组继续研制“雨点釉”瓷器,于1972年再次烧制成功,并于1974年由天津口岸出口销往日本,还被第11届亚运会纪念品展销馆列为高级纪念品,并在中国美术馆陈列展览,荣获“1990年中国旅游购物节展销会天马银奖”。之后,由于技术骨干流失等原因,“雨点釉”瓷器再度停产消失。
经历了21世纪初期市场的大冲击后,张新平参照老父亲张月林等技术骨干遗留下来的珍贵资料以及窑厂雄厚的技术底蕴再度研制恢复“雨点釉”生产技艺。为了寻求技术突破,他到江苏宜兴学习“中国之奇”紫砂壶的制造技术,到山东淄博学习“雨点釉”的绝活,集百家之长,融汇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最终生产出了广受青睐的多种“雨点釉”瓷器珍品,产品远销山西、陕北、内蒙古、京津冀以及东北各省等大半个中国,张新平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017年,招贤“雨点釉”瓷器参展第五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再现珍瓷魅力,受到广泛好评。
2020年,临县招贤瓷雨点釉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文字:薛润平
图片:张新平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