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传统面塑分布很广,根据制作方法不同,有生面塑、炸面塑、蒸面塑和焙面塑,焙面塑即焙面娃娃,是阳城面塑中的佼佼者,焙面娃娃以城关为主,其次为少数乡村,风格各异而具有地方特色。
由于阳城县处于太行、太岳和中条山之间,当时,山高谷深,交通闭塞,便构成了民俗文化生长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这里辛勤善良的人们,在日常民俗活动中,不断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阳城焙面娃娃就是其中一个,据考证,至少从明初就有此项活动,每年七月十五,娘家要给闺女送十五,焙面娃娃就是送十五所带礼品,送十五那天,亲戚邻居多去观赏,评头论足,无形中促进了焙面娃娃工艺食品的繁荣发展。
焙面娃娃是用一种特制的砂土套锅烤成,配料由上白面、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花椒子等配制而成,其特点看得美、闻的香,食欲强、吃的脆,是阳城最为特色的面食作品。制作工具有砂土套锅、木梳、菜刀、剪子、大茴香、竹签等,制作材料有上白面、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花椒子等。
焙面娃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以传统故事造型的《八仙过海》、《三仙姑下凡》、《西游记》、《白蛇传》、《刘海戏蟾》、《明月和尚戏柳翠》、《嫦娥奔月》等,也有以戏剧人物造型的《过江杀督》、《武松打虎》、《时迁偷鸡》、《打金枝》等,也有动物飞禽和其它造型的《浮水娃娃》、《胖娃娃》、《蛤蟆驼兔》、《人首鱼》、《蛇盘兔》、《荷叶卧子》、《金蟾》、《蝴蝶》、《双石榴》等五花八门,不下百种,个个形体生动,神韵感人。
阳城焙面娃娃在整个面塑艺术中,占重要地位,发掘、抢救、保护焙面娃娃,不仅对丰富和完善我国面塑史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其特殊的造型内容,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为丰富人民群众的食品内容、欣赏内容填补了空缺,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和谐社会中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繁荣群众生活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阳城焙面娃娃自形成以来,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如下特征:
1、伴随民间民俗活动,及七月十五这个特殊的形式,逐步形成了它的独特性。
2、伴随其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对民间习俗的存性特征。
3、既有源于民俗活动的礼俗内容,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食品工艺制作技巧,形成了具有多元性的特征。
4、其制作工艺和美术造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稀有性和共存性特征。
由于时代的变革,一些传统节令已被新的东西所取代,焙面娃娃已不被人们所重视,在将要失传的情况下,文化馆业务辅导干部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精心帮助和扶植了一批老将新手,使其延续发展,相继又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九四年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省民间艺术一绝大展”中选送30余件作品,一举夺魁,同获金奖,后又选送18件作品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集体荣获银奖,使这枝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蓓蕾大放异彩。时隔十余年,大部分老艺人已相继去世,焙面娃娃已面临失传危机,抢救、继承迫在眉捷。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