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就听说,北大寺荷花盛开,为目睹荷花的风姿,人们成群结队去参观。从小到大我一直对荷花情有独钟,时时为那缕缕清香陶醉其中,常常为那亭亭玉立而沉思神往。面对片片硕大茂盛的绿色荷叶,凝视朵朵鲜艳可人的粉色花瓣,更觉荷塘清新朴实景色宜人,忍不住以荷塘为背景,拍下心中的喜悦。
北大寺对我们而言,并不仅仅是荷花的吸引,而是一种魂牵梦绕、难以割舍的情怀。我们的中学时代,曾与北大寺有过一段劳动的历史,对它的草与木、人和物,均有过不曾磨灭的印象。这种记忆永远是那么生动,以至于50多年过去,桩桩件件往事依旧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7月20日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来到北大寺荷花池边,30亩荷田尽收眼底,千万朵粉色荷花在绿叶的映衬中娇艳高雅,白色的花瓣点缀其中娴静无比。有含苞待放的尖尖小荷,有花谢之后饱满的莲子,一个接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荷花也称作莲花,上结莲子下生莲藕,出污泥而不染,品质高尚有君子风范。一篇《爱莲说》让人们对其有了更崇敬的意识。
荷花池的南面,是一片绿茵茵的稻田,此时的水稻是青绿色的,还未见稻穗;杆是空心的,叶子扁平而细长。远远望去犹如地毯一般随风涌动,与北边的荷花池相映成趣。再过几个月,稻谷成熟之时将会变成金黄色的世界。西边有几处旧时遗留的村庄,剥落的墙体,斑驳的残桓,足以将我们带回并不遥远的过去。记得稻田中央曾经有一座古庙,庙内杂草丛生无人打理,三尊佛像不见香火,布满灰层和蜘蛛网令人唏嘘。这座庙宇已经被冷落多年,大约就是村人口传的“崇福寺”,而今此庙已经被移至天龙山风景区。
太原十中与北大寺村签有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劳动,基本以班级为主分批前往。北大寺离太原市区不算太远,就在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晋祠镇的东面。因村内有座始建于北齐年间的崇福寺而得名。历史上这里的荷花盛景非常有名,被称作晋祠外八景之一。
1965年秋我正读初二,第一次去农村参加劳动,为期半个月的时间,地点就在北大寺。从未离家出过远门的我们,憧憬着劳动的兴奋和喜悦,终于可以打起背包走出家门,体会一番农村的劳动生活。掩饰不住的欣喜,抑制不住的激动,在每个人的心头荡漾。记得是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载着我们来到了北大寺村。我们的临时宿舍是一间南北朝向的平房,约有20平米大小,就在戏台前不远的北边。一个大门两扇门板双开,一个别致的木格窗框以麻纸贴面,室内一半面积用于砖砌的土炕,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土炕上挤满了十几个女生。门外是一个篮球场,每天晚上灯火通明,年轻小伙子们常常在此活动,不定期地与十中的学生进行篮球比赛。
戏台是村民为我们起灶做饭的地方,戏台下的空地便是我们吃饭和休息之处。晋祠的大米很有名气,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做出饭来香甜可口,据说国宴上常用此米招待客人。晋祠大米之所以好吃,一方面是由于这里独特的黑土地,另一方面就是灌溉水稻的全部为泉水。那时候刚刚走出饥饿的阴影,居民生活多以粗粮窝头为主,大米更加稀有之物。在北大寺劳动的日子里,却每天能够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还可以吃到飘有肉片的大烩菜,虽然每人只给一大勺菜,但也足够我们解馋改善,而且可以吃得很饱。
秋天是果实累累的季节,也是水稻收成的时候。我们来北大寺劳动的主要任务,就是收割水稻。跟着农民伯伯来到田头,站在田埂放眼望去:稻浪滚滚、随风起伏、金色一片。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人发一把镰刀,在一名老农的示范下,给我们演示割稻子的技巧。只见老农两腿分开站立,一脚向前,一脚向后,左手拢住稻杆,右手飞舞镰刀,听着“刷刷”声响,簇簇稻杆应声倒下,一会儿就割了一大片。我们也学着老农的样子,左手抓住一把稻子,右手紧紧握住镰刀,双手一起用力,但却不那么顺利,镰刀斜向用劲,不仅吃力,而且还有划向自己的危险。老农告诉我们,“你们使用镰刀的方法不对,容易刺伤自己的小腿。要顺着稻梗底部挨着地面,向两腿中间平平用力,这样既不费力,又比较安全。”边说边给我们看,奇怪的是,那密密麻麻的稻子,在他的镰刀下那么游刃有余,齐刷刷地倒在他身边。照着老农的要领操作,果然顺利了许多,而且割下的稻茬又平又短。割稻子是熟练工,只要掌握了要领,很快就适应了。
第一次割稻子,有辛苦、有开心、长见识、明道理,更让我们尝到了劳动的滋味。直起身来只感到手酸腿麻、腰酸背痛。看着稻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情不自禁地想起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喜欢吟诗的王老师,立在稻田陇边远处凝望,放声高歌一曲“稻浪滚滚好风光”。当收工的号子吹响,疲惫的身心顿时变得轻松。我们也如村民一般,每人扛起扎好捆的稻谷,随着渐渐坠落的夕阳,踩着坚实的土地,迈着轻松的步伐返回驻地。
北大寺——万亩稻田荷花香,曾经流过汗水的地方,心中涌起无限的好奇与思念。记得月光如昼的夜晚,三五成群地结伴去上厕所。一个大水瓮埋在土坑内,上面搭几块木板就是一个茅坑,简单、随意,却有踩空的危险……如果说岁月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中学生活就是海中一朵翻滚的浪花;如果说记忆是一片金色的沙滩,那么北大寺的劳动生活就是沙滩中的一枚贝壳。
今日的北大寺,村舍和街道均有了不小的变化,有清幽整洁的村容和村貌,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小道是绿树掩映,大门处灯笼高挂,到处彰显着浓浓的乡土情怀。这里有清新自然的风景,有淳朴勤劳的人们,在荷池边埂上行走,在稻谷田野间穿梭,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往日泥泞的土路,变成平坦的水泥小路,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荷花池更是置于醒目之处,来此赏花的人络绎不绝,拍照、摄影、写生、绘画者随处可见。我们与村民们亲切地交谈,问询着北大寺的变迁,寻找当年的趣闻和足迹,耐心地辨认当年的戏台、房舍及篮球场,既是对物是人非的感叹,也是对流光似箭的无奈。回望身后的原野,心中满满都是友谊的美,大米的香,苦中的乐,汗水的甘,而最难割舍的,还是那随风而至的稻谷飘香,还是那群学生挥镰割稻的情景。多少年过去了,它们依然如诗如梦萦绕心怀。
当年的号子声,唱歌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盘点经年的点点滴滴,忽然发现,原来北大寺早已在我们内心根深蒂固。在静谧中仔细回味沉淀的岁月,就像一首典雅的诗,缓缓舒展开来,用心与目光去倾听和阅读。世俗的利禄、红尘的烦恼,在此顿时烟消云散,存在心底的,只有一份宁静安详,一份细细悠长的岁月。(阎全英)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