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刘喜柱刚从师家沟回来不久,讲起师家沟厚重的人文景观,勾起了我久欲前往之心,喜柱表示愿做向导陪我前去,于是我们便从太原出发,驱车到达汾西县城后,向东南方向五公里,穿过沟沟坎坎,一座鳞次升高的古民居建筑群便呈现在眼前,这就是师家沟村。师家沟村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面临水,山清水秀,村落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鳞次栉比。 由于建筑的奇特、典雅和繁华,师家沟在清朝时就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它有着晋商民俗文化朴拙的印痕,是晋商大院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师家沟村现有一百多户人家,约六百余口人,由于交通不便,比较封闭,村中经济和旅游的配套设施尚不发达,村里仅有一个小卖部,一个小旅馆、小饭店,由于喜柱不久前来过,我们轻车熟路找到了住宿,便马上进入了古村。
在村口放眼望去,师家沟村一排排窑洞依山而建,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古朴壮观,可以说是一部山地建筑的经典,是耕读文明的窑居典范。村头有一个建造于咸丰七年(1857年)的石牌坊,虽然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砂石质地有些部位已显残破,但却没有减少它当年的威武雄姿。精美的仿木斗拱、脊兽、鸱吻、石狮、抱鼓石、精湛的纹饰都十分完好,上面雕刻着的三百六十只猫及大象等灵物,栩栩如生,石牌坊上的四只狮子器宇轩昂,很是神气。这是一尊“节孝牌坊”,据介绍,师家子孙师自省染病身亡,年仅三十岁的妻子赵氏和二十五岁的张氏,恪守妇道,一直伺候公婆、养育儿女,事迹得到皇帝嘉奖,建造了这一“节孝牌坊”。
师家大院自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开始修建,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逐步扩建成占地面积十余公顷的民居建筑群。师家大院共有大小三十一座院落,整体建筑随山就势,院中有院,窑上登楼,错落有致,以四合院、二进四合院、二楼四合院、三楼四合院为主体,院内分别设有正房、客厅、偏房、过厅、书房、绣楼、门房等用房。师家院落群还是一个集祠堂、庙宇、书院、药铺、当铺、油坊、集市等自给自足的社会群落,当时的辉煌可见一斑。师家大院文化底蕴极其丰富,建筑集砖、石、木雕一体化,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细致,仅窗棂花图案总有104种、门额横匾130好几处,现存的门楼、槎栏、花草植物、角色、琴棋书画木雕12余套,其雕刻精美、造型高超,已变成我国木雕造型艺术研究的珍品。
与一位村里的老人聊天,老人是师家的后人,对祖上典故如数家珍,当然,这本来就是他的家珍。老人说师家大院的创建人为师法泽,生在乾隆初年,成年后持家有道,生意兴隆,师家变成当地的名门望族。师法泽之孙师名凤在晋商“官贾合一”的思想影响下,道光十五年(1835)捐为湖南县丞,道光二十九(1849)年升补长沙府湘乡县知县,师氏在当地广开儒学,后官拜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及其兄弟曾国荃就是他的学生。师鸣凤还乡后,陆续在村中置办家产,师家大院初具规模。他的学生曾国荃后官拜山西巡抚,师鸣凤前往太原拜访,曾国荃表示免除当地四年赋税。连日大宴师鸣凤,亲书“大夫第”匾额,师家因此名噪一时。看来,走后门,拉关系,官商勾结,早已有之,不过到了现在,已达登峰造极。时过境迁,“大夫第”匾已无踪迹,留下的只有这衰败的庭院和精美的石刻、影壁、匾额、斗拱、雀替、栋梁、柱础石等,边走边看仔细品味,雕刻技法相当娴熟,堪称艺术瑰宝。
师家后代中,通过捐纳和求学有十一人获得监生、贡生等功名,获得六品、七品、八品等官衔的子弟也为数不少。师氏家族师炳成,在叔父师鸣凤的支持之下,取得运盐执照,在太原经商,并设总号“济福元”专做食盐中转流通,先后在邢台、石家庄、保定、京城开设分号。经济实力增强后,师炳成开始谋求政治上的地位,出资捐山西议叙监运司知事,商业经营范围更是北达太原,南达洛阳开封,西至西安。从最初的耕读传家、农商合一的创业之道到亦官亦商、官商相连的理念,师氏家族走出了一条艰苦而又卓越的晋商之路。随着封建王朝的日薄西山,师家也开始显露败迹,到后期就如同沙土慢慢流逝在历史长河之中......
穿行于师家大院斑驳的巷道,叩响一个个锈迹斑斑的老门环,推开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走入一孔孔饱经风霜的窑洞,就如同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岁月无情,历尽沧桑后,呈现在面前的这座曾经辉煌的豪宅大院已经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现存的民居也多已破损,但是我们却是得到了艺术的享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师家大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它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垂花门、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细。“东山气”、“南山寿”、“北海风”、“清白家风”等题额字迹洪厚,刚劲有力,处处散发着封建社会耕读世家的文化品位,师家大院建筑雕刻艺术,可以说是清代乡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可喜的是,师家沟因位于偏僻的山区,文物古迹在数百年的动荡中得以幸存下来。沧海遗珠,师家沟以其高品位的文化含量,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到了它的独特价值。
习惯了乡村土路的泥泞,我们发现师家大院的道路全是石路。村四周有约1500米长的石条人行道,构成环村环形道,道路在巷道与院落相连,院落相互之间又巧妙相接。路面均采用长一百厘米、宽五十厘米、厚三十厘米的沙质条石铺就,路面下筑有排水洞和各院相连,故村里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美誉,大院道路的排水规划之科学让人惊叹。我们漫步在斑驳弥久的巷道,细细地寻觅沧桑岁月留下的凋敝印痕。这里没有盏盏红灯高悬,也没有彩旗猎猎作响,但它有我们心仪已久的宁静、自然和古朴。古堡大院,就像一个符号,见证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村头的石牌坊,历经百余年岁月的洗礼,但却没有减少它当年的威武雄姿。
老者缓缓走入绣楼入口
精美的门楼和匾额
这座四合院共有三层,是师家沟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保存完好的屋脊砖雕
精美的石雕
守卫在门前的石狮
戏台
依山而建的小院
村里的石条人行道
古村晨曦
(郭宗敏/文 雅克/摄)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