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擦亮民间艺术 活化利用“晋”字招牌

擦亮民间艺术 活化利用“晋”字招牌

发布日期:2023-02-08 10:27 20117人浏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晋南眉户虽然是地方小剧种,但同样传承岁月悠久。能在地方上闯出口碑的剧目,我们相信它的魅力不会被方言和地域文化局限在一角。”2021年底,距离上一次临汾市眉户剧团晋京演出已过去三十二载。当收到去首都演出的邀请时,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潘国梁辗转反侧,最终他决心放手一搏,顶住剧团经费压力,举全团之力,带着近百名演职人员和精挑细选的三部剧目踏上征程,希望能赢得更多人对晋南眉户剧的关注,为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博个好机遇。


1.jpg

常演不衰的大型眉户现代戏《父亲》剧照


  对于不少大剧种来说,走出本区域演出是稀松平常的事,但对于困守地方的民间艺术而言,“走出去”的路上并非只有地图上难以翻越的群山。一年前的那个冬日,谈及地方小剧种生存困境,不禁落泪的潘国梁的一声声“难啊”和叹息声仍重重压在记者心上。


  与晋南眉户剧处在相似境遇的民间艺术形式不在少数。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和文旅部门积极行动,努力打造以民间艺术为核心的文化盛事和文旅产业。


  比如,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晋中市左权县自古文风兴盛,村村唱民歌、人人唱民歌,知名音乐学家、非遗保护专家田青称这里为“歌窝子”。2019年,晋中市创新思维创办左权民歌汇,全国海选、国际民歌赛事、品牌巡演、太行民星擂台赛、群众性文化惠民演出等活动使当地形成了天天有歌声、月月有赛事、全年有活动的常态化活动机制。同时,左权县编写教材推动非遗进校园,如今,全县已是“会说话的就会唱民歌,会走路的就会跳小花戏”。


2.jpg

左权民歌汇系列演出活动之一


  “打造人民的节日,让民歌汇永不落幕,让左权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力量大放异彩,成为全县共识和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战略。”左权县委书记石勇表示,左权县借助民歌汇的举办,通过形象宣传、招商引资、产业集市、对外开放等途径,赋予民间艺术新的动能。


  以歌促旅,以歌兴业。在左权民歌汇效应带动下,作为民歌汇活动主会场、曾经濒临破产的莲花岩景区打响了知名度,经济效益较前几年翻了三四倍。同时,县里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将军虎”的企业年销量突破200万件,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使这项非遗制作技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民间艺术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是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样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晋城市泽州县大阳镇民间艺术丰富,近年来当地定期开展“阳阿奏奇舞”乡村文艺汇演、乡贤大讲堂等活动,建设传统木作馆、古法制铁馆等镇史馆展示区域,每年开展各类社火演出、非遗展演、民俗节会,让全镇民间文化艺术百花齐放、与时俱进。


  打铁花,是大阳古镇最负盛名的民间艺术。明清以来,作为我国古代冶铁业发源地之一,打铁花在当地得以传承至今。大阳古镇景区办公室主任李鹏鹏介绍,如今打铁花不仅成为古镇常态化表演项目,当地也逐步形成了“大阳古镇新春民俗庙会”“大阳古镇古风市井文化节”等活动品牌,民间艺术日趋成为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活力源泉。


3.jpg

大阳古镇打铁花表演


  “山西省民间艺术资源禀赋优势明显,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有38个,数量为全国之最。”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乔燕莉介绍,朔州应县耍孩儿、忻州河曲县二人台、长治长子县南漳镇八音会、运城新绛县绛州鼓乐等民间艺术,都因各地的活化利用,使之在各自所在区域绽放新生。


  虽然各地政府和文旅部门接连推出不少纾困扶持政策,但面对遍布全省、散落乡野山村难以计数的民间艺术资源仍显杯水车薪,亟待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压实责任,构建强有力的“晋”系民间艺术传承保护利用体系。


  好在前不久从山西传来好消息:山西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民间艺术保护传承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开展普查、记录和研究,培育特色化保护传承体系,打造“晋”字民间艺术品牌,提升民间艺术活化利用水平,推动民间艺术广泛传播等方向着手,为提升山西省民间艺术活化利用水平制定了路线图、下达了任务书。


  针对现存庞大的民间艺术数量,今年,山西将启动对全省民歌、戏曲、传统手工艺等优势资源的全面普查。依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漆器、澄泥砚、剪纸、木版年画、砖雕、泥塑等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在广泛普查、调查的基础上,对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提炼文化属性,建立民间艺术基因库。


  记者了解到,今年,山西还将启动民间艺术数字记录、民间艺术保护传承研究、民间艺术文化标识培育、民间艺术之乡保护传承、“艺术乡建”探索工程、“晋”系列民间歌舞艺术品牌工程、“晋”字号民间工艺美术品牌工程、“晋戏晋曲”传承发展、民间艺术传承体验设施建设等13个工程,切实做到民间艺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提高其活化利用水平。


  “新政策很全面,对所有相关从业者而言是极大的激励和肯定。我们希望在政策落实阶段,各部门都能给予足够重视,让全省民间艺术真正‘活’起来。”潘国梁说,这几天,他和剧团的演员将带着眉户剧再次去省城太原演出。


  除了晋南眉户剧,在这次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盛世梨园——2023年新春三晋戏曲演唱会”上,运城河东线腔、朔州应县耍孩儿、吕梁孝义碗碗腔、临县道情、祁太秧歌等濒危剧种都将亮相,包括山西“四大梆子”在内的参演剧种达18个,进一步加强晋戏晋曲的传承保护。这何尝不是山西民间艺术又一次“翻越群山”的征途呢?


文字:朱   萌   郭志清

图片:临汾市眉户剧艺术研究中心    晋中市委宣传部   梁生仁

编辑:褚慧灵

审核:马   燕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