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揽胜 > 塞北小城右玉 骨子里的倔强

塞北小城右玉 骨子里的倔强

发布日期:2019-08-19 10:25 3974人浏览 文章来源:朔州晚报

 1.jpg

  

        万里长城蜿蜒曲折,从东向西,伏山而行。长城走到晋蒙交界处时出现一个小城,这便是山西省右玉县。千百年来,处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的右玉,战事多、兵营多、士兵多。朔风寒雪滋生出这片土地骨子里的倔强。


  右玉,最早被纳入中华文明曙光是在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据记载,赵武灵王置雁门郡即在今天的右玉一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已经妇孺皆知,然而,当时的勇毅决绝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呢?


  史载,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国力衰退,时常受周边小国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提升军队战斗力,赵武灵王欲向游牧民族学习,改宽服为“胡服 ,”改“步射”为“骑射 。”。政令未出便遭到反对政令未出便遭到反对。。这些做法对于重视“夷夏之辨”的人来说怎么受得了!如果当时有“汉奸”一词,恐怕免不了扣到这一国之君头上。


  真正的爱国者,不会被狭隘的情绪左右。赵武灵王冒着“虽驱世以笑我”的压力推进改革,打造了一支高度机动的作战部队,重振赵国。在这种时代精神下,一种大勇扎根在右玉的大地上。


  认准了就干,这就是右玉。


  自战国至明代,右玉成为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拉锯的战场。杀虎口,便是见证地之一。


  杀虎口,原名杀胡口,在右玉县城西北。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南侵,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 。” 关于杀虎口及右玉城的战略地位,从“水陆神祯”一事足可看出。


  明代宗朱祁钰是明英宗被瓦剌俘去后继位的。据传,他曾祈祷若打败瓦剌,愿将“水陆神祯”御赐给当时的朔平府右玉县。后来,大臣于谦组织京都保卫战取得胜利,英宗被释,代宗遂将“水陆神祯”颁赐给右玉,以谢神灵“。水陆神祯”是皇宫中库藏的120120幅稀世珍品的绘画幅稀世珍品的绘画,,多出自吴道子和阎立本之手。


  在明代,右玉还发生过一次可歌可泣的孤军守城战。嘉靖年间,北方俺答汗之子辛爱的妾投奔大明。当时的大同总督为邀功请赏,将其送进京城。为此,辛爱起兵攻城。在多次强攻下,右玉城军民浴血奋战,从九月坚持到第二年的四月,右玉城虽未被攻克,但城内军民几乎绝炊断粮,牛马等牲畜也被吃光了。最终,右玉等来了援军。


  拼光了,也不服输,这也是右玉。


  杀虎口还有个别名叫“西口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走西口”的发生地之一。明朝中后期,蒙汉关系缓和。于是,以杀虎口为中心,兴起了边市贸易,兵堡也逐渐转变为商贸重镇。清末民初开通铁路之前,主要货物都是由杀虎口进出。口岸贸易持续了将近500年。


  从清顺治年间杀虎口设立税关,到19291929年与塞北关合并年与塞北关合并,,杀虎口税关先后存在了280年。据史料记载,清代繁荣时,杀虎口税关年解税银达13万两之多万两之多,“,日进斗金斗银”,繁华远近闻名,曾有“小北京”殊荣。


  作为“走西口”进出长城的关键站点,杀虎口也是明清时期山西历史的缩影和晋商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晋商辉煌的创业史,更见证了明清走西口大移民的辛酸与悲壮。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草原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边疆。


  如今,青石铺就的西口古道只剩下大约1公里长,三四米宽的路面,石道上隐约还可以看到历史留下的车辙印。


  从战争到贸易,一代代晋商从这里出发,驰骋天下。一代代移民从这里踏上陌生的土地,在兵匪侵扰、灾荒不断的动荡岁月里,几经磨难,用一己单薄的身躯,开拓出新天地。


  随着“走西口”而植入右玉大地的,不只是那段大移民大迁徙的历史,更是一种对好日子的憧憬以及筚路蓝缕、吃苦耐劳的坚韧。


  上千年的战争拉锯、数百年的人口流动,破坏多、建设少。到1949年时,右玉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全县1969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有5.3平方公里残林,森林覆盖率只有0.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夜晚土堵门 ,”曾有环境专家将右玉列入“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建议全县搬迁。


  怎么办?1949年,右玉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上任后,看到的是“十山九秃头”的荒凉。几经讨论,全县达成共识: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从此,一场穿越70年时空的植树造绿“接力赛”在历任县委书记带领下起跑。右玉人的精气神,在这场时空接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5050年代年代,,右玉人向最难治理的黄沙洼开战。干部群众、男女老少一起上,人们挑起水桶,扛着树苗,拿着铁锹,向黄沙洼进发。没钱买树苗,就裁剪杨树枝插种;植树累了,便席地而坐,喝着凉水吃莜面。然而,几千人栽了两年的树,却被一场持续多日的大风刮死,没剩几根苗。一年不行种两年,两年不行种三年。三战黄沙洼后,人们把树“钉”在了黄沙里。


  70年间,种树在右玉已经成为一种信念,没有一个孩子没种过树。曾有一位右玉人,死后,他老婆在棺材里放了一把纸糊的铁锹,说“没了铁锹,他就没了魂了!”像他这样的一个个英雄,激励了全县人与风沙不折不挠地“死磕 。”


  到今天,右玉这块塞北之地的林木覆盖率达到54%。树种从过去的区区几种变成30多种,药用植物达到45种。不毛之地变成了塞北绿洲,成为绿色的海洋。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右玉人展现出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在这份执着中,透出右玉千百年来的那股子倔强—服输、不低头、不放弃。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哪怕顶风冒雪,不达目的不罢休。(王井怀)

 


全部评论0

             山西文化旅游网创办于2019年,是山西日报良友文摘报社媒体产业链(报纸、网站、新媒体)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山西省首家综合性文化旅游信息网站,山西文化旅游网立足山西、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围绕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整合政策、市场、景区、游客等关键节点,深入解读山西11市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景区,全面快速权威发布旅游、文化、政策、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信息,全新展现山西文化旅游魅力,全方位彰显山西文化旅游新形象,把山西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质旅游资源推向全世界。经过深耕多年,山西文化旅游网不仅成为我省文化旅游行业的主流媒体平台,更成为全国各地网民了解山西、探寻山西的根据地和活地图。

    • 监督电话:
      0351-4282766
    • 业务合作:
      18135385757
    • 联系邮箱:
      240086217@qq.com

    版权所有©山西文化旅游网   ICP :  晋ICP备2021017959号      员工查询